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澳大利亚现有5所双层次大学为案例,介绍这类型大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分析其在澳大利亚第三级教育中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开展对此类型大学的研究,对我国第三级教育中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职教、高教合并院校及新升本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问题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层次大学 第三级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103-0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均享誉全球,全澳39所大学中有5所将二者结合并形成一定规模,称为双层次大学(dual-sector universities),在第三级教育中独具特色。近年来对双层次大学的研究不断增多,Lessa(2000)最早探讨了职教、高教二元分隔给第三级教育带来的结构性障碍及双层次大学如何便利学习者的学习需求;Gavin(2009)介绍了双层次大学与单层次大学的区别;巴拉瑞特大学和斯文本理工学院的报告(2010)讨论了加强双层次大学凝聚力的问题;Susan, Don &Darius (2011)分析了学生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中遇到的障碍、问题及对策; Patricia & Anthony (2011)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职教和高教课程结合的实例论述了双层次大学课程设置问题,对双层次大学的研究已从理念构建发展到课程设置等具体层面。在中国对这一教育形式的研究还不多见,介绍和分析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办学模式对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双层次大学及其特点
根据Gavin在《The Emergence of Dual Sector Universities》一文中的解释,双层次教育是第三级教育中的一种体系,即在同一所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内既包含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也包含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1]澳洲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瑞士和英国等都建立了双层次大学,但是最具特色的还属澳大利亚。他认为双层次大学应具备职教与高教两个层次的注册学生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0%~80%,同时承担大量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及学术科研活动,以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不少于20名为标准,[1]形成从职业证书到文凭、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与单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相比,双层次大学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并存且各具规模;其注重学生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大学的经费有双重来源途径——职业教育经费由州或北领地政府划拨,高等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划拨;同时在生源和师资、管理和组织机构、课程设置上均体现双重性特点。
二、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产生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澳大利亚现有的5所双层次大学中有4所位于维多利亚州,第5所位于北领地。追溯这5所双层次大学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100年前由实业家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而来,如斯文本大学是1908年由商人乔治·斯文本(George Swinburne)建立的斯文本理工学院发展而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由实业家Francis Ormond于1887年创建的男工学院(Working Men's College)发展而来;维多利亚大学由建立于1916的Footscray Technical School发展而来。通常实业家在校理事会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均希望建立技术大学来满足行业和本区内的发展;另一种由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而成,如巴拉瑞特大学由澳大利亚第一所职业院校the Ballarat School of Mines (SMB)和随后从其发展出的高等教育部再次合并组建而成;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则是由1974年建立的达尔文社区学院(the Darwin Community College)与其他职业院校发展而来,于1989年建立北领地大学,随后又更名为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双层次大学多产生于人口较多的大城市,这样职业教育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源。
(二)现实需求
维多利亚州政府出于财务节约的考虑也促使了双层次大学主要在该州产生。此外,5所大学的转型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正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爆炸和技术更新的时代。许多职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本领域丰富的学科知识,也要掌握综合和专业的技能,以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和多次化,终身教育理念的推行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所需的教育。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针对第三级教育制订了一系列目标:力争到2020年,20~64岁未取得职业资格三级证书的人数减少一半,取得职业资格高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的人数增加一倍;2008年到2025年全国25~34岁获得学位教育的人数比例将从32%增加到40%。这些目标为双层次大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并且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无缝、便利地转移。
三、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优势
(一)扩大生源,增强竞争力
教育出口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经济支柱。随着第三级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各类教育机构均试图抓住机遇争夺国际生源,迎接挑战。双层次大学的优势在于吸引大学入学成绩排名(ATAR)低于70分的学生先在其职业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学习,再转入高等教育深造;在查尔斯·达尔文大学21000多名注册学生中有超过70%的国际生源,2/3的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国际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看,相比2011年2月和3月,2012年同期国际留学生的入学总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8.6%和-8.5%。在学生数量下降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双层次大学以其独有优势最大可能地吸收国际留学生以扩充教育经费来源,同时其职业教育层面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生源。5所双层次大学的高等教育接收来自职业教育的学生数均超过单层次大学。 (二)双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双层次大学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同步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通过模块化课程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的深造和双向流动提供更广阔的途径。职教学生可以用已取得的文凭抵消高教部分基础课程学分,缩短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高教学生可通过内嵌、双层面和同步课程等多种形式,在取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获得相关领域职业技能证书,例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在建筑学学士学位课程中内嵌的职业教育课程。职教与高教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第三级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便利职教学生向高教的转移,近年来,双层次大学纷纷开设副学士学位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两个层次的合作还促进了新课程的开发,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如艺术设计等。
(三)密切业界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区域优势
双层次大学利用职教层面密切与业界的联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同时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形成区域优势。例如墨尔本市的3所双层次大学分别为墨尔本北、西、东区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北部合作机构(Northern Partnership Unit)加强了学校与行业和社区的联系,既为北墨尔本的青年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途径,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维多利亚大学与西墨尔本水务公司(City West Water)的合作促进了该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为师生的研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斯文本科技大学与波音公司也联合建立了研发制造中心(AusAMRC),致力于金属材料,特别是铝钛合金的研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岗学习的机会。查理斯·达尔文大学与北领地政府的合作,将把该校建设成一个为北领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教育、研究机构。
四、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趋势
2005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调整了高等教育学生贷款政策,学生可根据毕业后收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还款。这一政策导致许多职业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副学士学位,这将势必产生更多双层次教育机构,逐渐发展成为双层次大学;一些单层次大学也不断开设职教类课程,不断体现双层次的特点。正在进行中的中央昆士兰TAFE学院与中央昆士兰大学合并计划将产生澳大利亚第6所,也是昆士兰州第1所双层次大学。未来的中央昆士兰大学将扩大本地区终身学习途径,有利于更多学生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转移,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双层次大学的诞生将不仅有利于两所学校的发展,也将受到昆士兰州就业者和业界的欢迎。
目前,双层次大学在全澳39所大学中仍然占很小的比例(<15%),且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州;教育经费和年度报告的双重管理,指导文件和表述不统一;内部管理与教师互相认同感;TAFE经费的缩减等问题都给双层次大学未来的发展造成阻力和压力。独立的职业教育(TAFE)学院与单层次大学的合作也给双层次大学带来了竞争与挑战。同时双层次大学也面临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压力。
(二)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启示
在我国本科和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以及新升本高校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局面;如何处理好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拓宽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都是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同时,随着高考生源的不断减少,留学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何增强这类高校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已出现了专业上的双层次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旅游领域的区位优势,能够满足学生从高等职业教育到学位教育的不同需求。在终身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隔绝的局面,增进相互了解,优势互补,将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Gavin Moodie. The Emergence of Dual Sector Universities [C].Challenging Boundaries——Managing the Integr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Neil Garrod & Bruce Macfarlane.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2009:59-76.
[2] University of Ballarat &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al-sector university cohesion——a discussion paper[R/OL].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Ballarat (2010-06). https://aei.gov.au/research/International-Student-Data/Pages/default.aspx.
[3] Leesa Doughney. Universal Tertiary Education: How dual-sector universities can challenge the binary divide between TAFE and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0-08-03)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713678136. [4] Patricia McLaughlin & Anthony Mills. Combining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to provide dual parallel qualifications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1-03-25)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309877X.2010.548598.
[5] Susan Bandias, Don Fuller & Darius Pfitzner.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 need for closer collaboration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1-11-08)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1360080X.2011.621185.
[6] Kylie Budge & Keith Cowlishaw.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 case study [J /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1-12-15) [2012-6-15].
[7] International Student Data.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DB/OL] [2012-05-20]. https://aei.gov.au/research/InternationalStudentData/Pages/InternationalStudentData2012.aspx.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12-09-07
[作者简介]曹玲(1979-),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英语教学。[西部项目访问学者]:2012.2-2013.1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编号:2009862553。录取文号:留金法2009[5004]号。
[关键词]双层次大学 第三级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103-0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均享誉全球,全澳39所大学中有5所将二者结合并形成一定规模,称为双层次大学(dual-sector universities),在第三级教育中独具特色。近年来对双层次大学的研究不断增多,Lessa(2000)最早探讨了职教、高教二元分隔给第三级教育带来的结构性障碍及双层次大学如何便利学习者的学习需求;Gavin(2009)介绍了双层次大学与单层次大学的区别;巴拉瑞特大学和斯文本理工学院的报告(2010)讨论了加强双层次大学凝聚力的问题;Susan, Don &Darius (2011)分析了学生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中遇到的障碍、问题及对策; Patricia & Anthony (2011)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职教和高教课程结合的实例论述了双层次大学课程设置问题,对双层次大学的研究已从理念构建发展到课程设置等具体层面。在中国对这一教育形式的研究还不多见,介绍和分析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办学模式对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双层次大学及其特点
根据Gavin在《The Emergence of Dual Sector Universities》一文中的解释,双层次教育是第三级教育中的一种体系,即在同一所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内既包含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也包含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1]澳洲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瑞士和英国等都建立了双层次大学,但是最具特色的还属澳大利亚。他认为双层次大学应具备职教与高教两个层次的注册学生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0%~80%,同时承担大量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及学术科研活动,以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不少于20名为标准,[1]形成从职业证书到文凭、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与单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相比,双层次大学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并存且各具规模;其注重学生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大学的经费有双重来源途径——职业教育经费由州或北领地政府划拨,高等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划拨;同时在生源和师资、管理和组织机构、课程设置上均体现双重性特点。
二、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产生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澳大利亚现有的5所双层次大学中有4所位于维多利亚州,第5所位于北领地。追溯这5所双层次大学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100年前由实业家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而来,如斯文本大学是1908年由商人乔治·斯文本(George Swinburne)建立的斯文本理工学院发展而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由实业家Francis Ormond于1887年创建的男工学院(Working Men's College)发展而来;维多利亚大学由建立于1916的Footscray Technical School发展而来。通常实业家在校理事会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均希望建立技术大学来满足行业和本区内的发展;另一种由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而成,如巴拉瑞特大学由澳大利亚第一所职业院校the Ballarat School of Mines (SMB)和随后从其发展出的高等教育部再次合并组建而成;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则是由1974年建立的达尔文社区学院(the Darwin Community College)与其他职业院校发展而来,于1989年建立北领地大学,随后又更名为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双层次大学多产生于人口较多的大城市,这样职业教育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源。
(二)现实需求
维多利亚州政府出于财务节约的考虑也促使了双层次大学主要在该州产生。此外,5所大学的转型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正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爆炸和技术更新的时代。许多职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本领域丰富的学科知识,也要掌握综合和专业的技能,以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和多次化,终身教育理念的推行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所需的教育。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针对第三级教育制订了一系列目标:力争到2020年,20~64岁未取得职业资格三级证书的人数减少一半,取得职业资格高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的人数增加一倍;2008年到2025年全国25~34岁获得学位教育的人数比例将从32%增加到40%。这些目标为双层次大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并且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无缝、便利地转移。
三、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优势
(一)扩大生源,增强竞争力
教育出口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经济支柱。随着第三级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各类教育机构均试图抓住机遇争夺国际生源,迎接挑战。双层次大学的优势在于吸引大学入学成绩排名(ATAR)低于70分的学生先在其职业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学习,再转入高等教育深造;在查尔斯·达尔文大学21000多名注册学生中有超过70%的国际生源,2/3的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国际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看,相比2011年2月和3月,2012年同期国际留学生的入学总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8.6%和-8.5%。在学生数量下降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双层次大学以其独有优势最大可能地吸收国际留学生以扩充教育经费来源,同时其职业教育层面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生源。5所双层次大学的高等教育接收来自职业教育的学生数均超过单层次大学。 (二)双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双层次大学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同步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通过模块化课程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的深造和双向流动提供更广阔的途径。职教学生可以用已取得的文凭抵消高教部分基础课程学分,缩短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高教学生可通过内嵌、双层面和同步课程等多种形式,在取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获得相关领域职业技能证书,例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在建筑学学士学位课程中内嵌的职业教育课程。职教与高教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第三级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便利职教学生向高教的转移,近年来,双层次大学纷纷开设副学士学位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两个层次的合作还促进了新课程的开发,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如艺术设计等。
(三)密切业界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区域优势
双层次大学利用职教层面密切与业界的联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同时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形成区域优势。例如墨尔本市的3所双层次大学分别为墨尔本北、西、东区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北部合作机构(Northern Partnership Unit)加强了学校与行业和社区的联系,既为北墨尔本的青年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途径,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维多利亚大学与西墨尔本水务公司(City West Water)的合作促进了该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为师生的研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斯文本科技大学与波音公司也联合建立了研发制造中心(AusAMRC),致力于金属材料,特别是铝钛合金的研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岗学习的机会。查理斯·达尔文大学与北领地政府的合作,将把该校建设成一个为北领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教育、研究机构。
四、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趋势
2005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调整了高等教育学生贷款政策,学生可根据毕业后收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还款。这一政策导致许多职业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副学士学位,这将势必产生更多双层次教育机构,逐渐发展成为双层次大学;一些单层次大学也不断开设职教类课程,不断体现双层次的特点。正在进行中的中央昆士兰TAFE学院与中央昆士兰大学合并计划将产生澳大利亚第6所,也是昆士兰州第1所双层次大学。未来的中央昆士兰大学将扩大本地区终身学习途径,有利于更多学生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转移,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双层次大学的诞生将不仅有利于两所学校的发展,也将受到昆士兰州就业者和业界的欢迎。
目前,双层次大学在全澳39所大学中仍然占很小的比例(<15%),且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州;教育经费和年度报告的双重管理,指导文件和表述不统一;内部管理与教师互相认同感;TAFE经费的缩减等问题都给双层次大学未来的发展造成阻力和压力。独立的职业教育(TAFE)学院与单层次大学的合作也给双层次大学带来了竞争与挑战。同时双层次大学也面临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压力。
(二)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启示
在我国本科和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以及新升本高校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局面;如何处理好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拓宽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都是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同时,随着高考生源的不断减少,留学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何增强这类高校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已出现了专业上的双层次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旅游领域的区位优势,能够满足学生从高等职业教育到学位教育的不同需求。在终身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隔绝的局面,增进相互了解,优势互补,将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Gavin Moodie. The Emergence of Dual Sector Universities [C].Challenging Boundaries——Managing the Integr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Neil Garrod & Bruce Macfarlane.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2009:59-76.
[2] University of Ballarat &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al-sector university cohesion——a discussion paper[R/OL].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Ballarat (2010-06). https://aei.gov.au/research/International-Student-Data/Pages/default.aspx.
[3] Leesa Doughney. Universal Tertiary Education: How dual-sector universities can challenge the binary divide between TAFE and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0-08-03)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713678136. [4] Patricia McLaughlin & Anthony Mills. Combining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to provide dual parallel qualifications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1-03-25)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309877X.2010.548598.
[5] Susan Bandias, Don Fuller & Darius Pfitzner.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 need for closer collaboration [J/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1-11-08) [2012-6-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1360080X.2011.621185.
[6] Kylie Budge & Keith Cowlishaw.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 case study [J /OL].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1-12-15) [2012-6-15].
[7] International Student Data.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DB/OL] [2012-05-20]. https://aei.gov.au/research/InternationalStudentData/Pages/InternationalStudentData2012.aspx.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12-09-07
[作者简介]曹玲(1979-),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英语教学。[西部项目访问学者]:2012.2-2013.1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编号:2009862553。录取文号:留金法2009[5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