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南京市8所高校133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当前多数大学生创新兴趣较强,创新态度积极;思维灵活、富于联想;自学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知识;具备自信心、坚韧性品格以及合作的精神。但整体缺乏创新理想;存在习惯性思维,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较差,“知行”脱节现象严重;独立性、宽容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18-02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创新素质的竞争。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军,其创新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个人在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通过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经验和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一、调研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回顾,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大学生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特征,具体可以操作化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维度及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根据调查需要,自行设置了《当代大学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二)样本抽取
调查以南京市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总体,为使抽取的样本在最大限度上能够反映总体,在抽样时尽量兼顾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最终确定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三江学院和南京信息技术学院8所高校中随机抽取133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2010年11月对随机抽取的13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有效率达86.5%,完全达到了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了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交互分析,在进行双变量交互分析时,引入了性别、年级、专业、学校层次等变量。
二、结果分析
(一)创新意识
根据调查需要,分别从创新兴趣、创新态度及创新理想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了考察。
1.创新兴趣。在被问及“在学习过程中,您是否喜欢去探索一些新的问题?”时,有78.4%的同学选择“不断探索或有时会探索”,有21.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或从来没有探索过”。通过交互分析发现,大学生求知欲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男生比女生、低年级比高年级学生以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求知欲强。
2.创新态度。在被问及“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知识,新事物,你认为?”时,统计显示,有42.4%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学习”,有54.1%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学”,选“学不学无所谓和不太愿意学习”的只占3.5%。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但也有少数同学对待新知识、新事物持消极的态度。创新态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9﹤0.01),男生创新态度(44.9%)比女生(39.8%)积极。
3.创新理想。在被问到“有没有设想过今后在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活动?”时,有19.2%的同学回答“有并且有明确计划”,有69.7%的同学选择了“有时有但只有几分钟热度”,只有11.2%的同学选择了“根本没想过或很反感”。大学生创新理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0.01),男生创新理想比女生明确。
(二)创新思维
问卷中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考察分为两部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调查显示,在做一件事情时,有21.2%的同学喜欢按部就班,有23.5%的同学喜欢另辟新径,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55.3%;当被问到“站在山顶上,看见一些奇峰怪石,你会根据它们的形状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吗?”时,回答“经常会、有过、没有过、没注意过的”分别占20.7%、47.6%、17.8%、13.6%。通过交叉分析,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1),总体上男生(27.1%)的创新思维要比女生(18.9%)的活跃。
(三)创新能力
创新的目的在于把创新思想和理论转化成产品,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创新实践能力。当被问及“您自学能力如何?”时,回答“比较强、一般、不知道”的同学分别占39.6%、58.0%、2.4%;“对于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知识,您的接受能力如何?”回答“强、一般、差”的同学分别占33.0%、63.9%、3.1%。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比较强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并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学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14﹤0.05),男生(41.6%)自学能力比女生(37.0%)强;另外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对接受新知识有显著性影响(P<0.01),男生比女生、理工科比文科更易接受专业领域中的新知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四)创新人格
自信心、坚韧性、合作性等方面是考察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具备良好的自信心,深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必能成功。通过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信心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男生的自信心高于女生、理工科的学生比文科生更自信。
三、结论
通过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测量指标,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创新素质进行了实证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创新态度积极,但整体缺乏创新理想; 第二,大学生思维灵活、富于联想,但存在习惯性思维,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大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但创新实践能力差,“知行”脱节严重;
第四,大学生具备自信心,具有坚韧性品格及合作的精神,但在独立性等方面有待提高。
四、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人们期望他们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担。要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就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告诉我们,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消极的文化环境则会严重阻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校要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合理专业结构和现代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建构新的大学生评价体系。[2]第三,建设优秀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学者戈特佛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在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而在受压抑、逼迫的环境中, 本来会做的事往往做不好。在家长的逼迫、谴责、打骂下,学生创造潜能也会因其害怕、心理紧张而难以调动, 甚至会造成越逼越出错。
(四)大学生自身角色的调适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取决于自身。大学生只有明确创新理想,具备了创新性人才的角色意识和人格,并能够把人们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角色规范)进行内化,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大学生角色调适,要努力做到:明确人才目标,提高角色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建设角色规范;履行角色义务,行使角色权利;培养创新人格,保证角色扮演;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创新能力。[3]
[ 参 考 文 献 ]
[1] (美)奥里森·马登著.包刚生,李丽娟译.一生的资本——获得成功与财富的个性因素[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64.
[2] 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3] 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43.
[责任编辑:王朝元]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18-02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创新素质的竞争。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军,其创新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个人在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通过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经验和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一、调研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回顾,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大学生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特征,具体可以操作化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维度及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根据调查需要,自行设置了《当代大学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二)样本抽取
调查以南京市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总体,为使抽取的样本在最大限度上能够反映总体,在抽样时尽量兼顾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最终确定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三江学院和南京信息技术学院8所高校中随机抽取133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2010年11月对随机抽取的13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有效率达86.5%,完全达到了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了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交互分析,在进行双变量交互分析时,引入了性别、年级、专业、学校层次等变量。
二、结果分析
(一)创新意识
根据调查需要,分别从创新兴趣、创新态度及创新理想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了考察。
1.创新兴趣。在被问及“在学习过程中,您是否喜欢去探索一些新的问题?”时,有78.4%的同学选择“不断探索或有时会探索”,有21.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或从来没有探索过”。通过交互分析发现,大学生求知欲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男生比女生、低年级比高年级学生以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求知欲强。
2.创新态度。在被问及“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知识,新事物,你认为?”时,统计显示,有42.4%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学习”,有54.1%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学”,选“学不学无所谓和不太愿意学习”的只占3.5%。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但也有少数同学对待新知识、新事物持消极的态度。创新态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9﹤0.01),男生创新态度(44.9%)比女生(39.8%)积极。
3.创新理想。在被问到“有没有设想过今后在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活动?”时,有19.2%的同学回答“有并且有明确计划”,有69.7%的同学选择了“有时有但只有几分钟热度”,只有11.2%的同学选择了“根本没想过或很反感”。大学生创新理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0.01),男生创新理想比女生明确。
(二)创新思维
问卷中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考察分为两部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调查显示,在做一件事情时,有21.2%的同学喜欢按部就班,有23.5%的同学喜欢另辟新径,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55.3%;当被问到“站在山顶上,看见一些奇峰怪石,你会根据它们的形状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吗?”时,回答“经常会、有过、没有过、没注意过的”分别占20.7%、47.6%、17.8%、13.6%。通过交叉分析,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1),总体上男生(27.1%)的创新思维要比女生(18.9%)的活跃。
(三)创新能力
创新的目的在于把创新思想和理论转化成产品,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创新实践能力。当被问及“您自学能力如何?”时,回答“比较强、一般、不知道”的同学分别占39.6%、58.0%、2.4%;“对于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知识,您的接受能力如何?”回答“强、一般、差”的同学分别占33.0%、63.9%、3.1%。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比较强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并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学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14﹤0.05),男生(41.6%)自学能力比女生(37.0%)强;另外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对接受新知识有显著性影响(P<0.01),男生比女生、理工科比文科更易接受专业领域中的新知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性别、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四)创新人格
自信心、坚韧性、合作性等方面是考察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具备良好的自信心,深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必能成功。通过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信心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男生的自信心高于女生、理工科的学生比文科生更自信。
三、结论
通过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测量指标,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创新素质进行了实证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创新态度积极,但整体缺乏创新理想; 第二,大学生思维灵活、富于联想,但存在习惯性思维,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大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但创新实践能力差,“知行”脱节严重;
第四,大学生具备自信心,具有坚韧性品格及合作的精神,但在独立性等方面有待提高。
四、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人们期望他们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担。要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就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教育培养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告诉我们,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消极的文化环境则会严重阻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校要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合理专业结构和现代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建构新的大学生评价体系。[2]第三,建设优秀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学者戈特佛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在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而在受压抑、逼迫的环境中, 本来会做的事往往做不好。在家长的逼迫、谴责、打骂下,学生创造潜能也会因其害怕、心理紧张而难以调动, 甚至会造成越逼越出错。
(四)大学生自身角色的调适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取决于自身。大学生只有明确创新理想,具备了创新性人才的角色意识和人格,并能够把人们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角色规范)进行内化,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大学生角色调适,要努力做到:明确人才目标,提高角色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建设角色规范;履行角色义务,行使角色权利;培养创新人格,保证角色扮演;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创新能力。[3]
[ 参 考 文 献 ]
[1] (美)奥里森·马登著.包刚生,李丽娟译.一生的资本——获得成功与财富的个性因素[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64.
[2] 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3] 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43.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