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衣裳起敛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310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女也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的不是不想出来与人相见,与人交流,实在是不方便在这秋夜之时的浔阳江头,出来与陌生人相见。因为于礼不容。
   弹奏琵琶曲就不同了,这是琵琶女的专业。专业上的东西总是让人能够自由发挥。所以等到琵琶女在诗人的千呼万唤下终于登场之后,诗人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娴熟的手法,以及琵琶声翻飞的情景。以至于在琵琶女的弹奏结束时,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了。听众都沉浸其中而忘了有所表示了。琵琶女的弹奏的确很精彩,因为她很投入,很忘情。但是,当表演结束,琵琶女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生活给琵琶女留下的印记又在她的身上表现出来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一个人即使有过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在繁华如烟花般散尽之后,他,或者她,都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琵琶女当然也不能例外。琵琶女自然有过“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快意生活,但当“老大嫁作商人妇”之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了。但是琵琶女却在现实环境中成了一个必须秉持传统思想的妇女。一个传统的妇女是不可以随便抛头露面的,更不可以在秋夜之时随随便便地与陌生人相见。这沉吟之中便有着无限的心事,而“整顿衣裳起敛容”,更是表明,即使作为一个年华老去的琵琶女,也还是要以端庄的形象出现人们面前——不曾相识的陌生人面前。这是即便是歌女的琵琶女都要坚守的底线。
   走笔至此我想起了几位教师讲授的孙犁的《亡人逸事》。亡人就是孙犁的亡妻,一个比孙犁离世要早得多的女人。孙犁在另外的文字中曾经这样写道:“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我于她有惭德。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
   正因为自己“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所以孙犁对于妻子的所有关心照顾始终铭刻于心。也惟其如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到文章中,就显得格外真实感人。便是那些散失的逸事,也是如此。而授课的教师对学生讲解作者时说,因为孙犁写的是数十年前的旧事,所以某些细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其实教者对于文中一些细节的理解,似乎也有失之偏颇。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对于孙犁妻子的“严肃”的理解。
   文中的这一处细节是这样写的: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几个教师在分析“严肃”一词时,几乎毫无二致的都把这个词解读为体现亡人封建礼教观念严重,甚至网络上也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课堂实录把它当作亡人的一个缺点来看待。这样的分析,大约可以算是以今例古了——虽然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古”。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妇女,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传统妇女,这个“严肃”的要求,怎么能简单地以“封建礼教观念严重”视之呢?这是在旧时代里一个传统妇女的非常合理的要求,所体现的,只是一个传统妇女的端庄罢了。把一个旧式女子的端庄当作封建礼教来看待,多少有点误解了。要知道,端庄,是一个旧式女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让一个旧式女子拥有现代思想,这才是现代人心中的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的具体表现。
   就好比,难道我们能够要求白居易笔下的那一位琵琶女,在别人“移船相近邀相见”的时候,欣欣然面露喜色地接受邀请,然后与陌生人推杯换盏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要不然,琵琶女的“整顿衣裳起敛容”倒显得太过于假惺惺了。
   而且,要是照这些教师的分析来理解的话,那么,在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严肃地说”这个细节之前关于姑娘们看戏的细节,就不知道该怎么来理解了。这“严肃地说”之前的那个细节是这样写的:
   “那时候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本村看戏,姑娘们尚且要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凳子去看戏,那么这里,姑娘们被用套车送到台下,是否也算是封建礼教观念严重呢?大约不能这样理解的。要不然,岂不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姑娘们都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么?所有的姑娘,还可以包括全体妇女,都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这自然也是可能的,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何以这“严肃”就独独成了亡人的缺点?那就是拿现代人的要求去苛求旧式女子。
   很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掺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却独独把语文本身的特点给忽略了。这不但是对学生的误导,更是对语文教学的深深伤害。
   读《亡人逸事》一文,很容易让人想起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中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亡人逸事》中表现得更充分也更明显。作者在文中说得很明白:
   “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伤感的片断,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在作者把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得如此袒露而又如此诚挚的文字中,在即便是作者以为不太伤感的片断中,作者难道只是为了表现妻子的封建礼教观念很重?
   这大约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非得把亡人的“严肃”理解成为封建礼教观念严重,则大约是对作者对亡人的诚挚之情的一种大不敬了。这就如同,我们总不能说琵琶女“整顿衣裳起敛容”也是表现她的封建礼教观念很重吧?我们真要是这样去分析的话,大约连白居易也是不可能认同的。
   至少,在我们的眼光中,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传统就是传统。传统不见得就是国粹,但我们肯定也不能把传统简单地定义为封建礼教观念,我们更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思想当做是一种缺点去求全责备他人。我们固然没有必要一定要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但是我们至少不能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旧时代的人物提出新时代的要求。这太为难前人了。
   回到《亡人逸事》中来,孙犁在文中抒发着自己的诚挚感情,我们的教师却在课堂上,用一把钝刀,把这一份诚挚而美好的感情慢慢加以剔除。这真是罪过。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
其他文献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
【教学设想】  本文情感强烈,汪洋恣肆,可视为散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亦可视为议论文。原来的教材将其放在书信体单元,大多数老师都把它当成散文来教,而统编本教材将其放入议论性文体单元,我们应当重新解读文本,获得新的教学思路。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期待,
前置学习  板书简笔画(题目)2分钟  调动语言:今天在上课前我想先做一下小调查,你们紧张吗?我也不紧张,我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的是一条江水可以把成都和武汉相连,一次比赛能让千里之外的我们相遇,一首诗歌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插肩而过,今天我们能在一起有15分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你们好,我的朋友!”  生:老师好  导入:诗
有人以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其实不然,只能说“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收获”,不能说“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一如“笔是文具”不能说成“笔就是文具”或“文具是笔”,因为宾词“文具”不周延。逻辑学告诉我们,只有宾词周延才可以用“就是”系词判断,也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如果宾词不周延只能用“是”系词判断,也不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若说“笔是用来写字画图的文具”,宾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