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观察是为了获取信息和材料,是一种手段;表达是学习的目标。学习观察是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好地表达。习作言之无物,表达不具体,是四年级学生习作常见的通病。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习作言之无物的难题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教师的实际教学而言,从语文教科书提供的范文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这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在阅读中学习观察
观:看,察看,视觉;察,观察,仔细看。观察,是指细察看事物的现象、动向,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人观察主要用到人的感官,包括眼、耳、心、口、手、脚、鼻等;会分辨各种感官作用,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看到的外貌样子、行动、神态、景物、数目形态等是人的反应,而手、口、鼻等其他器官作用各不相同。
1.在阅读中学习用眼睛看
用眼睛看,是人观察周围世界最重要的方法。所有的文章基本离不开这一种感官感知的描述,哪怕是知名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也离不开。指导学生阅读,要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眼睛看事物的。
(1)看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
人教版四下课文《全神贯注》一课中的描写: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这段话重点描述罗丹工作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读文章,要明白作者用眼睛先后看到了罗丹的脚步、嘴巴、眼睛、手等变化。为什么只写看到了罗丹的这么变化呀?原来,作者并没有把看到的全写出来,只写看到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突出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切合课文重点表达的“全神贯注”这个主题。
再如人教版四下课文《普罗米修斯》一课中的描写: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这一段话写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戴、锁”的动作,和“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神态,这个让人夺目的动作神态,传神地描述了普罗米修斯这位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所遭受的痛苦折磨,把人物写活了。
(2)看景物的动作、变化等
人教版四上课文《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的描写: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段话写爬山虎脚是怎样爬上墙的。要指导学生明白,文字中可看出作者用眼睛仔细观察了爬山虎脚的变化,看到“触、变、巴、拉、贴”等变化。用了这些动作细致描写了爬山虎怎样用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形。通过这些动作描写,读者就好像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让人印象深刻。
2.在阅读中学习用耳朵听
声音是文章描写离不开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语言、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物语言是人物在活动中说的话。语言既指别人的话,也指自己说的话。要把人物写活,离不开记叙的语言。如人教版四上课文《去年的树》一课中的描写: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这片段是树和鸟说的话,指导学生阅读这段对话描写,让他们明白这对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这份不舍的依恋和深情。
再如这篇课文中多次出现鸟儿的语言: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些是鸟儿一次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朋友的语言描写。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语言,要明白鸟儿三次说话,都是鸟在寻找树,询问不同的对象,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越来越焦急,深情地体现了对朋友的关心和自己信守诺言的诚心。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习作时要思考人物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在记叙时要把人物的语言认真地记下来。
当然,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各种对文章表达的中心有关的声音描写出来。如四下课文《麦哨》一课中的声音描写:
文章的开头: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文章的结尾: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对麦哨声音进行了反复描写,指导学生阅读,要引导发现声音首尾呼应、意蕴悠长的妙处,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3.在阅读中学习用心去想
“想到的”是指人物的心里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想像等。人的思想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在阅读中,要学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 (1)看景物时的心里想法
四上课文《观潮》一课中的描写: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是潮来时的写景描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有声有色的比喻联想描写,是作者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后产生的想法,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钱江大潮的壮观。景物描写中夹杂着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2)揣摩人物内心的思考
四下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描写: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这一大段话主要描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所说话的质疑时的心里想法。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是分析推理的过程,后一句是分析推理的结论。通过“如果……那么……就……”“但是,如果……就……”“这样……”一连串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得整段话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指导学生阅读这段话,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写人物内心想法,体会伽利略科学严谨的品质。描写人物时,写人物有关的内心想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质。尤其是刻画重点人物时,把人物的思想活动着力描述,文章会更生动具体形象,能有效避免干巴巴的嚼蜡味道。
二、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要把“新奇的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写清楚”,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1.写人、写物要抓住主要的特点
身边的人,是常见的习作对象。但学生往往却写不好。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写人的课文,领悟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的写法。
如人教版四下课文《尊严》一课的描写: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这几段话是课文的重心所在,描写了哈默要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全文紧紧抓住哈默有“尊严”的这一特点,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自尊自爱的与众不同的人物。“石油大王哈默”这个人物肯定有很多特点,但课文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是紧扣“富有人格尊严”的这个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绘,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写景物也是这样,如人教版四上课文《火烧云》一课中的描写: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作者亲眼目睹的火烧云颜色的奇异变化,反映出大自然的瑰丽,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阅读这段话,要明白作者紧紧抓住火烧云颜色变化奇异的这一特征,用富有特色的简练明快的词句进行表达:用“红彤彤、金灿灿”重叠式的词语,写出色彩的浓、深;用并列式的词语“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写出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形容火烧云变化的一刹那间美景;用比喻式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像某些实物的颜色一样。这是最具学习意义的。
2.写印象最深的要有重点
印象最深的,必定是这个情景非常突出,让人难以忘怀。四年级上册课文《白鹅》,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为了表现出白鹅的高傲,又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来描写。在这三个方面中又重点突出了第三方面——白鹅得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地吃饭来表现。这样的描写,入木三分,读来让人对白鹅高傲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组织学习这篇课文时,突出重点的表达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领悟的。
再如课文《观潮》,重点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潮水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潮水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匹战马齐头并进”……语言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表达有声有色,使人感受到大潮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像这样的课文在四年级的教科书中还有很多。
3.写清内容要抓顺序
习作有材料,如何把内容介绍清楚、有条理呢?这需要指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掌握写作的顺序。顺序,顺理而有序,和谐而不紊乱。对习作来说,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常见的顺序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远近顺序等等。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课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先是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接着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最后描写五彩缤纷的野花。课文的三个重点段的第一句分别是: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抓住三个句子,明显发现课文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借鉴这种写法:移步换景法适合写游记或参观记,步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观察到的画面也不断变换,写时要把地点的变换写清楚,让读者清楚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再把步移后见到的景物具体描绘出来。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观察和表达,在习作时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是功德无量的。
一、在阅读中学习观察
观:看,察看,视觉;察,观察,仔细看。观察,是指细察看事物的现象、动向,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人观察主要用到人的感官,包括眼、耳、心、口、手、脚、鼻等;会分辨各种感官作用,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看到的外貌样子、行动、神态、景物、数目形态等是人的反应,而手、口、鼻等其他器官作用各不相同。
1.在阅读中学习用眼睛看
用眼睛看,是人观察周围世界最重要的方法。所有的文章基本离不开这一种感官感知的描述,哪怕是知名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也离不开。指导学生阅读,要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眼睛看事物的。
(1)看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
人教版四下课文《全神贯注》一课中的描写: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这段话重点描述罗丹工作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读文章,要明白作者用眼睛先后看到了罗丹的脚步、嘴巴、眼睛、手等变化。为什么只写看到了罗丹的这么变化呀?原来,作者并没有把看到的全写出来,只写看到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突出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切合课文重点表达的“全神贯注”这个主题。
再如人教版四下课文《普罗米修斯》一课中的描写: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这一段话写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戴、锁”的动作,和“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神态,这个让人夺目的动作神态,传神地描述了普罗米修斯这位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所遭受的痛苦折磨,把人物写活了。
(2)看景物的动作、变化等
人教版四上课文《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的描写: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段话写爬山虎脚是怎样爬上墙的。要指导学生明白,文字中可看出作者用眼睛仔细观察了爬山虎脚的变化,看到“触、变、巴、拉、贴”等变化。用了这些动作细致描写了爬山虎怎样用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形。通过这些动作描写,读者就好像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让人印象深刻。
2.在阅读中学习用耳朵听
声音是文章描写离不开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语言、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物语言是人物在活动中说的话。语言既指别人的话,也指自己说的话。要把人物写活,离不开记叙的语言。如人教版四上课文《去年的树》一课中的描写: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这片段是树和鸟说的话,指导学生阅读这段对话描写,让他们明白这对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这份不舍的依恋和深情。
再如这篇课文中多次出现鸟儿的语言: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些是鸟儿一次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朋友的语言描写。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语言,要明白鸟儿三次说话,都是鸟在寻找树,询问不同的对象,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越来越焦急,深情地体现了对朋友的关心和自己信守诺言的诚心。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习作时要思考人物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在记叙时要把人物的语言认真地记下来。
当然,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各种对文章表达的中心有关的声音描写出来。如四下课文《麦哨》一课中的声音描写:
文章的开头: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文章的结尾: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对麦哨声音进行了反复描写,指导学生阅读,要引导发现声音首尾呼应、意蕴悠长的妙处,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3.在阅读中学习用心去想
“想到的”是指人物的心里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想像等。人的思想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在阅读中,要学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 (1)看景物时的心里想法
四上课文《观潮》一课中的描写: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是潮来时的写景描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有声有色的比喻联想描写,是作者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后产生的想法,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钱江大潮的壮观。景物描写中夹杂着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2)揣摩人物内心的思考
四下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描写: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这一大段话主要描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所说话的质疑时的心里想法。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是分析推理的过程,后一句是分析推理的结论。通过“如果……那么……就……”“但是,如果……就……”“这样……”一连串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得整段话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指导学生阅读这段话,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写人物内心想法,体会伽利略科学严谨的品质。描写人物时,写人物有关的内心想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质。尤其是刻画重点人物时,把人物的思想活动着力描述,文章会更生动具体形象,能有效避免干巴巴的嚼蜡味道。
二、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要把“新奇的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写清楚”,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1.写人、写物要抓住主要的特点
身边的人,是常见的习作对象。但学生往往却写不好。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写人的课文,领悟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的写法。
如人教版四下课文《尊严》一课的描写: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这几段话是课文的重心所在,描写了哈默要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全文紧紧抓住哈默有“尊严”的这一特点,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自尊自爱的与众不同的人物。“石油大王哈默”这个人物肯定有很多特点,但课文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是紧扣“富有人格尊严”的这个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绘,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写景物也是这样,如人教版四上课文《火烧云》一课中的描写: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作者亲眼目睹的火烧云颜色的奇异变化,反映出大自然的瑰丽,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阅读这段话,要明白作者紧紧抓住火烧云颜色变化奇异的这一特征,用富有特色的简练明快的词句进行表达:用“红彤彤、金灿灿”重叠式的词语,写出色彩的浓、深;用并列式的词语“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写出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形容火烧云变化的一刹那间美景;用比喻式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像某些实物的颜色一样。这是最具学习意义的。
2.写印象最深的要有重点
印象最深的,必定是这个情景非常突出,让人难以忘怀。四年级上册课文《白鹅》,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为了表现出白鹅的高傲,又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来描写。在这三个方面中又重点突出了第三方面——白鹅得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地吃饭来表现。这样的描写,入木三分,读来让人对白鹅高傲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组织学习这篇课文时,突出重点的表达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领悟的。
再如课文《观潮》,重点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潮水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潮水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匹战马齐头并进”……语言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表达有声有色,使人感受到大潮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像这样的课文在四年级的教科书中还有很多。
3.写清内容要抓顺序
习作有材料,如何把内容介绍清楚、有条理呢?这需要指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掌握写作的顺序。顺序,顺理而有序,和谐而不紊乱。对习作来说,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常见的顺序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远近顺序等等。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课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先是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接着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最后描写五彩缤纷的野花。课文的三个重点段的第一句分别是: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抓住三个句子,明显发现课文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借鉴这种写法:移步换景法适合写游记或参观记,步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观察到的画面也不断变换,写时要把地点的变换写清楚,让读者清楚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再把步移后见到的景物具体描绘出来。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观察和表达,在习作时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是功德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