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在小学教学的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念,也培养了学生们健康高尚的思想品德,对语文教学来说百利而无一害,更加彰显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教学,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渗透到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真正地把握好育德育人两方面之间的有效联系,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新型人才,达到国家育人的教学目的。本文根据笔者经验积累,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实现“立德树人,随课而行”,以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学生;语文
G633.3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立德,就不能树人。
思想道德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实施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优化教育方法加强教育力度,让民族自豪感的种子植根于他们的心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頤和园》以及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这几篇课文就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例如:《长城》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学时我让学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根据掌握的课文内容和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各抒己见。主要因为长城的规模很大(秦始皇当政后吞并六国气势如虹,着手修建长城拒当匈奴!长城是将当时的燕、赵、秦等多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加固而成的),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长达万里(古时候的比现在的要小很多)。再者砌筑长城用的都是巨石,一块条石都两三千斤重,全靠人工搬运到陡峭的山岭上。在那个年代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即使有,铸造这样规模的建筑也很难),但当时却能创造出这样大规模的建筑,这是非常惊人的,还有就是据说长城是唯一在太空可以看到的人工建筑,这些综合起来足可以证明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当我问及“你站在长城上会怎样想呢?”学生更是积极发言,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中华民族为自豪。
再如,《开国大典》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素材。在教开国大典的典礼仪式部分时,第一部分强调对毛主席的庄严宣告的感悟。第二部分是感受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一位学生朗读了主席的庄严宣告以后说:新中国成立了,每个人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另一个学生说:人民摆脱了奴隶的枷锁,当家做主人,朗读时就得热情洋溢。又有一个学生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来之不易,读的时候就得饱含深情。还有一个学生说: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以要读得庄严。学生的发言让我看到了学生情感的投入,学生已经沉浸在开国大典激动人心的场景之中。此时,我拿出中国版图,引导学生透过地图,感受着毛主席的宣告经过无线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时,全国人民欢跃的心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咀嚼,力图透过充满魅力的语言,感悟作者行文中蕴含的无限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二、树立正确幸福观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着幸福,尤其是孩子们,幸福时刻围绕在身边,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得到老师的倾心关注,得到社会的鼎力扶持,他们时时享受着幸福,但这都是外界赋予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通过劳动与付出而体会到的。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幸福的真正含义。所以,在学科中体验、感悟、收获是优化幸福观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利用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把朴素的幸福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如,教学“幸福是什么”,当学生谈到对幸福的认识时,我意识到要及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文中去。当学生说“我考了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最想要的娃娃,去奶奶家吃到了最香的饺子”时,我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幸福不是付出,就是奉献,劳动就是付出,给予就是奉献。幸福不仅仅是被爱,更重要的是爱别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要立德树人,随课而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挖掘课本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巴秋实.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J].中华少年,2016,16(08):48-49.
[2]苏彩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生活教育,2014,14(01):43-44,77.
关键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学生;语文
G633.3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立德,就不能树人。
思想道德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实施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优化教育方法加强教育力度,让民族自豪感的种子植根于他们的心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頤和园》以及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这几篇课文就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例如:《长城》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学时我让学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根据掌握的课文内容和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各抒己见。主要因为长城的规模很大(秦始皇当政后吞并六国气势如虹,着手修建长城拒当匈奴!长城是将当时的燕、赵、秦等多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加固而成的),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长达万里(古时候的比现在的要小很多)。再者砌筑长城用的都是巨石,一块条石都两三千斤重,全靠人工搬运到陡峭的山岭上。在那个年代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即使有,铸造这样规模的建筑也很难),但当时却能创造出这样大规模的建筑,这是非常惊人的,还有就是据说长城是唯一在太空可以看到的人工建筑,这些综合起来足可以证明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当我问及“你站在长城上会怎样想呢?”学生更是积极发言,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中华民族为自豪。
再如,《开国大典》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素材。在教开国大典的典礼仪式部分时,第一部分强调对毛主席的庄严宣告的感悟。第二部分是感受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一位学生朗读了主席的庄严宣告以后说:新中国成立了,每个人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另一个学生说:人民摆脱了奴隶的枷锁,当家做主人,朗读时就得热情洋溢。又有一个学生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来之不易,读的时候就得饱含深情。还有一个学生说: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以要读得庄严。学生的发言让我看到了学生情感的投入,学生已经沉浸在开国大典激动人心的场景之中。此时,我拿出中国版图,引导学生透过地图,感受着毛主席的宣告经过无线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时,全国人民欢跃的心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咀嚼,力图透过充满魅力的语言,感悟作者行文中蕴含的无限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二、树立正确幸福观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着幸福,尤其是孩子们,幸福时刻围绕在身边,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得到老师的倾心关注,得到社会的鼎力扶持,他们时时享受着幸福,但这都是外界赋予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通过劳动与付出而体会到的。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幸福的真正含义。所以,在学科中体验、感悟、收获是优化幸福观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利用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把朴素的幸福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如,教学“幸福是什么”,当学生谈到对幸福的认识时,我意识到要及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文中去。当学生说“我考了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最想要的娃娃,去奶奶家吃到了最香的饺子”时,我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幸福不是付出,就是奉献,劳动就是付出,给予就是奉献。幸福不仅仅是被爱,更重要的是爱别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要立德树人,随课而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挖掘课本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巴秋实.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J].中华少年,2016,16(08):48-49.
[2]苏彩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生活教育,2014,14(01):43-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