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历史知识的讲述一定要有很强的故事性才能吸引住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诙谐幽默与规范标准相结合,才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然教师个人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的有机结合也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增强历史魅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我想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最讨厌的就是“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长期如此,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渐渐地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历史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储备更多的词汇,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讲得有声有色,把历史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如在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中,讲到自然经济瓦解时,教材只讲了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我认为可以这样讲:洋纱的涌入改善了中国人的衣着布料,提升了中国人的外在美,同时冲击了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使沿海的中国广大妇女率先解放了,她们再也不用从小学纺织,天天在家练的乏味生活了,人生开始了新的一页,一切都那么新鲜。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观点和讲法及语言都不落俗套,挺痛苦的一个历程,被老师的几句话讲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能感受出中国人在痛苦抉择中的乐观态度,不拘一格。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模仿某些特定的历史场景及人物对白。例如,在讲到重庆谈判时,可以假设一个场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蒋介石只身一人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随着房门的打开,两个人深情地握了一下手,蒋介石放下了手中的雨伞,然后落座,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毛泽东客气地问:“蒋大哥此来一定是有要事吧,白天不便说,所以夜里来访。”蒋介石会意地看着毛泽东说:“知我者润之也。我此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今后国家的和平与建设如何进行?我想谈谈我的想法,然后听听你的高见。”毛泽东笑了笑说:“太好了,那还是大哥你先说。”蒋介石于是稳定一下情绪说:“今日之中国,内部纷争太多,各种关系极其复杂,外患依然存在,各国都不是好对付的,依我看,中国的未来只有我们联手,才能控制整个局势,平息各派纷争。但是现在难就难在我们之间有太多的矛盾,两党内部派别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弄不好是要分裂的,如果那样,国家就完了。我是想与老弟一起,共谋中国之未来,此心此意天地为证。”毛听后,大悦,忙说:“大哥的想法与小弟之意正合。我试想,如果我们继续斗下去,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将来又会怎样?只能是让外国人得利,让洋人看笑话,苦了中国的老百姓了。既然大哥如此坦诚,小弟一定鼎力相助,明日开会时,我们共表此意,大哥你看如何?”蒋说:“那太好了,今晚不虚此行,你我二人今晚的谈话必将引导中国未来的方向。不早了,告辞。”毛忙起身相送:“大哥,慢走。”如此讲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历史课堂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可以适当地把自己的观点融入课堂,或者把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体会其内在的深刻道理。如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提到一种新能源石油,这就会联系到西亚这个世界的油库。我会把我对西亚的一点看法融入教学之中:西亚在古代史中曾称雄一时,先后出现过几个庞大帝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宗教文化。只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才使西亚这个世界的油库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侵略,西亚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外,多数地区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风沙大,干旱严重,近代西亚被西方列强控制,现代西亚靠出卖石油来过活,但可悲的是西亚各国不能有效地克服自身困难,无法实现粮食自给,致使他们的未来堪忧,西亚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毛之地,人口也会大量减少,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那时的西亚将会很惨,也许不如西欧。
再比如讲到英国和中国对待科技的看法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殖民地广阔,放松了对先进技术的重视和应用。后来英国发展速度放慢,并丧失了许多优势,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现代的中国与英国类似,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的要求也不高,主要是没有动力,这样的经营注定是低水平的,高消耗的,中国也不会大量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只有开拓国际市场,与别国竞争,或者开放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更新技术才有动力。敢于开放,长期开放,敢于开拓,抢占国际市场,中国才能真正强大。如此讲述,就会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给历史以新的力量,并在不断创新中求的更好的发展。
一个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生动直观,具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除了从内容上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形式。语言要有逻辑性,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讲述的时候还要表达清楚,声调还要和谐有节奏。观点的新颖性和融入课堂与生活的自然性紧密结合,才会使历史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总之,“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历史使命。
(责编 李 晔)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最讨厌的就是“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长期如此,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渐渐地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历史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储备更多的词汇,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讲得有声有色,把历史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如在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中,讲到自然经济瓦解时,教材只讲了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我认为可以这样讲:洋纱的涌入改善了中国人的衣着布料,提升了中国人的外在美,同时冲击了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使沿海的中国广大妇女率先解放了,她们再也不用从小学纺织,天天在家练的乏味生活了,人生开始了新的一页,一切都那么新鲜。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观点和讲法及语言都不落俗套,挺痛苦的一个历程,被老师的几句话讲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能感受出中国人在痛苦抉择中的乐观态度,不拘一格。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模仿某些特定的历史场景及人物对白。例如,在讲到重庆谈判时,可以假设一个场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蒋介石只身一人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随着房门的打开,两个人深情地握了一下手,蒋介石放下了手中的雨伞,然后落座,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毛泽东客气地问:“蒋大哥此来一定是有要事吧,白天不便说,所以夜里来访。”蒋介石会意地看着毛泽东说:“知我者润之也。我此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今后国家的和平与建设如何进行?我想谈谈我的想法,然后听听你的高见。”毛泽东笑了笑说:“太好了,那还是大哥你先说。”蒋介石于是稳定一下情绪说:“今日之中国,内部纷争太多,各种关系极其复杂,外患依然存在,各国都不是好对付的,依我看,中国的未来只有我们联手,才能控制整个局势,平息各派纷争。但是现在难就难在我们之间有太多的矛盾,两党内部派别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弄不好是要分裂的,如果那样,国家就完了。我是想与老弟一起,共谋中国之未来,此心此意天地为证。”毛听后,大悦,忙说:“大哥的想法与小弟之意正合。我试想,如果我们继续斗下去,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将来又会怎样?只能是让外国人得利,让洋人看笑话,苦了中国的老百姓了。既然大哥如此坦诚,小弟一定鼎力相助,明日开会时,我们共表此意,大哥你看如何?”蒋说:“那太好了,今晚不虚此行,你我二人今晚的谈话必将引导中国未来的方向。不早了,告辞。”毛忙起身相送:“大哥,慢走。”如此讲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历史课堂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可以适当地把自己的观点融入课堂,或者把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体会其内在的深刻道理。如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提到一种新能源石油,这就会联系到西亚这个世界的油库。我会把我对西亚的一点看法融入教学之中:西亚在古代史中曾称雄一时,先后出现过几个庞大帝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宗教文化。只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才使西亚这个世界的油库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侵略,西亚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外,多数地区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风沙大,干旱严重,近代西亚被西方列强控制,现代西亚靠出卖石油来过活,但可悲的是西亚各国不能有效地克服自身困难,无法实现粮食自给,致使他们的未来堪忧,西亚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毛之地,人口也会大量减少,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那时的西亚将会很惨,也许不如西欧。
再比如讲到英国和中国对待科技的看法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殖民地广阔,放松了对先进技术的重视和应用。后来英国发展速度放慢,并丧失了许多优势,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现代的中国与英国类似,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的要求也不高,主要是没有动力,这样的经营注定是低水平的,高消耗的,中国也不会大量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只有开拓国际市场,与别国竞争,或者开放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更新技术才有动力。敢于开放,长期开放,敢于开拓,抢占国际市场,中国才能真正强大。如此讲述,就会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给历史以新的力量,并在不断创新中求的更好的发展。
一个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生动直观,具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除了从内容上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形式。语言要有逻辑性,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讲述的时候还要表达清楚,声调还要和谐有节奏。观点的新颖性和融入课堂与生活的自然性紧密结合,才会使历史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总之,“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历史使命。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