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黔东南苗族传统布贴艺术,以布为材料,运用剪、贴、缝、绣等工艺,创造出图案复杂,工艺精巧,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布贴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的探究,更好的发掘布贴工艺的艺术价值。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布贴进行创新设计,希望能为布贴带来新的生命力,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
关键词:苗族;布贴工艺;艺术特征
布贴,又称“补花”、“堆花”、“贴花绣”等,是以布为材料作为一种装饰手段贴或绣于底布上,其最早是用小碎布在衣物的破损处缝的补丁,随后人们为了美观,将补丁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并由此发展成布贴,后逐渐转变成一门传统手工艺。苗族传统布贴是将织物剪贴或折叠成所需的图案,然后再用线钉绣于底布或服饰上,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又有实用性,通常用以装饰服装,鞋帽,背扇等。是黔东南苗族服饰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技法,以布贴作为主要装饰的有雷山、台江、从江、丹寨、麻江、黎平等一带的苗族。表现技法多样,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布贴的背后,是智慧的凝聚和对美的艺术心理表达。反映了苗族妇女在贫苦的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行发美好的理想,表达内心的向往与祈愿。
一、布贴制作工艺
黔东南地区苗族布贴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其表现形式多样,有采用剪纸手法将布剪成各种形状,有用剪纸做模板,将剪出的布平贴或重贴于底布上的剪贴手法;也有将布折叠成各种形状再钉绣于底布上的手法;还有通过剪贴与折叠结合的堆积手法,所堆绣的图案立体感极强,犹如浮雕,称为立体堆绣。黔东南苗族较为常用的布贴形式有“贴布”、“贴花绣”、“堆花”等。
贴布,苗语称“奢榜”。主要有贴布和镂空贴布,贴布绣又分为平贴和贴布凸绣两种,平贴的做法是先将纸剪出阳纹图案,将剪好的纸样假缝在亮布上,再将亮布沿着纸样的图案剪好,去掉纸样,将亮布假缝在底布上,再用盘线绣法来固定图案的边缘,最后将贴花缝在底布上。在黔东南剑河地区主要用于儿童的贴花帽子。贴布凸绣则是在贴花和底布之间使用填充物填充,将贴花图案凸显出来。这种手法常用于雷山一带的苗族妇女服装。镂空贴布是将亮布镂空剪出阴纹图案,用浆糊把镂空贴布粘在底布上,同时使用红、黄两色线以盘线绣的方法来缝合镂空图案的外轮廓。完成镂空贴布。在黔东南剑河地区主要用于儿童的镂空贴布马甲。
贴花绣主要分布于雷山、台江、丹寨、麻江等一带的苗族地区。较为独特的如黔东南地区石青的苗族传统蚕锦围腰,苗族人在长期的养蚕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制作蚕锦的技术,在石青地区的苗族大量应用蚕锦贴花来装饰围腰。做法是先将孵化后两周的幼蚕放置在准备好的平板上,让其按习惯的“8”字形路径在平板上吐丝,形成一层如纸一般的蚕锦,再从平板上将蚕锦取出,进行染色,然后制作好贴花样板并按样板将蚕锦贴花片裁好,粘贴于底布上,最后用绕线围出轮廓,用盘绣固定,所有贴花的边缘都要用绕线来盘绣外轮廓,缝制时需注意检查构图、色彩、图案等,方能使画面生动和谐,具有美感。
堆花,苗语称“亮洒”。也称“堆绣”主要以折叠堆贴为主,绣制为辅。一般是先用白芨将织物上浆,再把上过浆的各色织物剪成方块,折叠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是制作堆绣图案的基础元素。再按需要剪出剪纸底样粘于底布上,将三角形按照特定的构成规律通过重叠的方法组合,堆贴出图案。然后用丝线钉固而成。其特點是画面工整、规律、紧密、具有立体浮雕的效果,因布的颜色、折叠方式、堆叠规律不同,所呈现出的图案效果也不尽相同。一件堆花绣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布块重叠才能达到丰富多变的效果,更有的堆花多达15层,使图案呈现一个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立体效果。能把花鸟虫鱼等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成完美的装饰品。
二、布贴的艺术特征
1.造型特征
由于布贴的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使得苗族堆花具有类似浅浮雕的装饰效果。成为苗族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技艺。布贴图案题材多以动物、植物、几何纹样为主,其中动物纹在布贴中的运用较多,内容丰富。人们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征,采用了夸张变形和简化处理,其造型夸张、简洁。较常见的有龙纹、鸟纹、鱼纹、蝴蝶纹等;植物纹有形象写实的,也有概括简化的,主要有蕨菜花、八角花、牵牛花、卷草花等;几何纹在苗族布贴中也是运用较多的,由于地域文化差别,几何纹样也各具特色,主要有回纹、三角形、铜钱纹、螺旋纹、井字纹、锯齿纹等。 很多纹样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多种纹样组合使用,变化多样。布贴的图案同其他刺绣图案一样,记录了苗族的历史,先人的生活记忆。在苗族布贴中以吉祥图像采取对比强烈的设色等方法拼贴在衣服上,穿上具有传统礼仪纹样的服装,象征他们可以得到祖先的庇护,健康长寿,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色彩特征
黔东南地区苗族人们在生活中以配色结构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愿,在对布贴配色时,常以暖色作底,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对比关系,具有色彩对比强烈的效果,堆花绣色彩主要为红、黑、白、黄、蓝等,此外,藏青和紫红也是主要颜色。蚕锦贴花绣多采用红、绿、黄、黑等色,整体搭配绚丽多彩。在底色上,显得格外强烈、明快、艳丽,但又不失和谐。此外,也有一些对比微妙的效果,在色彩上,以简单朴素、装饰实用的蓝色或深蓝色、黑色等冷色为主,具有耐脏,容易搭配颜色的特点。呈现出简洁、素雅的艺术特色。综观每一件布贴作品,其色彩在作品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苗民们通过色彩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这些色彩语言也起到了记录苗族文化历史进程的作用。
结语
黔东南苗族布贴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技艺和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工业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人力、物力、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使得传统布贴手艺面临着传承危机。过去,许多苗族服饰整件都以堆绣为装饰,但由于堆花耗时太长,现在已经逐渐被各种机器刺绣代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堆绣已从服装装饰工艺延伸到艺术装饰品,为了与市场接轨,堆绣的载体、色彩搭配、图案纹样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将布贴的工艺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布贴艺术的精髓。为使传统布贴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材料巧妙的融入现代设计中,往往需要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时尚需求的产品。对于色彩的提取,应选择比较具有倾向性的代表色彩系列,以达到增强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 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3](日)鸟丸知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关键词:苗族;布贴工艺;艺术特征
布贴,又称“补花”、“堆花”、“贴花绣”等,是以布为材料作为一种装饰手段贴或绣于底布上,其最早是用小碎布在衣物的破损处缝的补丁,随后人们为了美观,将补丁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并由此发展成布贴,后逐渐转变成一门传统手工艺。苗族传统布贴是将织物剪贴或折叠成所需的图案,然后再用线钉绣于底布或服饰上,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又有实用性,通常用以装饰服装,鞋帽,背扇等。是黔东南苗族服饰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技法,以布贴作为主要装饰的有雷山、台江、从江、丹寨、麻江、黎平等一带的苗族。表现技法多样,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布贴的背后,是智慧的凝聚和对美的艺术心理表达。反映了苗族妇女在贫苦的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行发美好的理想,表达内心的向往与祈愿。
一、布贴制作工艺
黔东南地区苗族布贴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其表现形式多样,有采用剪纸手法将布剪成各种形状,有用剪纸做模板,将剪出的布平贴或重贴于底布上的剪贴手法;也有将布折叠成各种形状再钉绣于底布上的手法;还有通过剪贴与折叠结合的堆积手法,所堆绣的图案立体感极强,犹如浮雕,称为立体堆绣。黔东南苗族较为常用的布贴形式有“贴布”、“贴花绣”、“堆花”等。
贴布,苗语称“奢榜”。主要有贴布和镂空贴布,贴布绣又分为平贴和贴布凸绣两种,平贴的做法是先将纸剪出阳纹图案,将剪好的纸样假缝在亮布上,再将亮布沿着纸样的图案剪好,去掉纸样,将亮布假缝在底布上,再用盘线绣法来固定图案的边缘,最后将贴花缝在底布上。在黔东南剑河地区主要用于儿童的贴花帽子。贴布凸绣则是在贴花和底布之间使用填充物填充,将贴花图案凸显出来。这种手法常用于雷山一带的苗族妇女服装。镂空贴布是将亮布镂空剪出阴纹图案,用浆糊把镂空贴布粘在底布上,同时使用红、黄两色线以盘线绣的方法来缝合镂空图案的外轮廓。完成镂空贴布。在黔东南剑河地区主要用于儿童的镂空贴布马甲。
贴花绣主要分布于雷山、台江、丹寨、麻江等一带的苗族地区。较为独特的如黔东南地区石青的苗族传统蚕锦围腰,苗族人在长期的养蚕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制作蚕锦的技术,在石青地区的苗族大量应用蚕锦贴花来装饰围腰。做法是先将孵化后两周的幼蚕放置在准备好的平板上,让其按习惯的“8”字形路径在平板上吐丝,形成一层如纸一般的蚕锦,再从平板上将蚕锦取出,进行染色,然后制作好贴花样板并按样板将蚕锦贴花片裁好,粘贴于底布上,最后用绕线围出轮廓,用盘绣固定,所有贴花的边缘都要用绕线来盘绣外轮廓,缝制时需注意检查构图、色彩、图案等,方能使画面生动和谐,具有美感。
堆花,苗语称“亮洒”。也称“堆绣”主要以折叠堆贴为主,绣制为辅。一般是先用白芨将织物上浆,再把上过浆的各色织物剪成方块,折叠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是制作堆绣图案的基础元素。再按需要剪出剪纸底样粘于底布上,将三角形按照特定的构成规律通过重叠的方法组合,堆贴出图案。然后用丝线钉固而成。其特點是画面工整、规律、紧密、具有立体浮雕的效果,因布的颜色、折叠方式、堆叠规律不同,所呈现出的图案效果也不尽相同。一件堆花绣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布块重叠才能达到丰富多变的效果,更有的堆花多达15层,使图案呈现一个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立体效果。能把花鸟虫鱼等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成完美的装饰品。
二、布贴的艺术特征
1.造型特征
由于布贴的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使得苗族堆花具有类似浅浮雕的装饰效果。成为苗族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技艺。布贴图案题材多以动物、植物、几何纹样为主,其中动物纹在布贴中的运用较多,内容丰富。人们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征,采用了夸张变形和简化处理,其造型夸张、简洁。较常见的有龙纹、鸟纹、鱼纹、蝴蝶纹等;植物纹有形象写实的,也有概括简化的,主要有蕨菜花、八角花、牵牛花、卷草花等;几何纹在苗族布贴中也是运用较多的,由于地域文化差别,几何纹样也各具特色,主要有回纹、三角形、铜钱纹、螺旋纹、井字纹、锯齿纹等。 很多纹样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多种纹样组合使用,变化多样。布贴的图案同其他刺绣图案一样,记录了苗族的历史,先人的生活记忆。在苗族布贴中以吉祥图像采取对比强烈的设色等方法拼贴在衣服上,穿上具有传统礼仪纹样的服装,象征他们可以得到祖先的庇护,健康长寿,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色彩特征
黔东南地区苗族人们在生活中以配色结构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愿,在对布贴配色时,常以暖色作底,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对比关系,具有色彩对比强烈的效果,堆花绣色彩主要为红、黑、白、黄、蓝等,此外,藏青和紫红也是主要颜色。蚕锦贴花绣多采用红、绿、黄、黑等色,整体搭配绚丽多彩。在底色上,显得格外强烈、明快、艳丽,但又不失和谐。此外,也有一些对比微妙的效果,在色彩上,以简单朴素、装饰实用的蓝色或深蓝色、黑色等冷色为主,具有耐脏,容易搭配颜色的特点。呈现出简洁、素雅的艺术特色。综观每一件布贴作品,其色彩在作品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苗民们通过色彩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这些色彩语言也起到了记录苗族文化历史进程的作用。
结语
黔东南苗族布贴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技艺和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工业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人力、物力、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使得传统布贴手艺面临着传承危机。过去,许多苗族服饰整件都以堆绣为装饰,但由于堆花耗时太长,现在已经逐渐被各种机器刺绣代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堆绣已从服装装饰工艺延伸到艺术装饰品,为了与市场接轨,堆绣的载体、色彩搭配、图案纹样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将布贴的工艺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布贴艺术的精髓。为使传统布贴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材料巧妙的融入现代设计中,往往需要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时尚需求的产品。对于色彩的提取,应选择比较具有倾向性的代表色彩系列,以达到增强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 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3](日)鸟丸知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