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性。方法: 入选2010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4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而对照组则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性,并对两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疗效更为显著,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状况,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治疗;临床疗效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作病情往往较危急,死亡率较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抢救中常用的方法为胰岛素持续静滴以控制血糖,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注射的胰岛素量较大,血糖达标较慢,且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发生率较高[1]。胰岛素泵能够模拟胰岛素正常分泌状态,24小时持续向体内注射微量的胰岛素,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疗效已经被多方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然而,其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些急症中的应用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传统常规小剂量持续静滴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0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4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其中I型糖尿病28例,II型糖尿病36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的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符合《实用内分泌学》相关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8±10.2)岁,平均体重指数(20.8±2.5)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6±1.2)年,入院时平均血糖(26.3±6.4)mmol/L,平均血PH值(7.18±0.1);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11.2)岁,平均体重指数(19.9±10.5)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2±0.9)年,入院时平均血糖(27.1±8.5)mmol/L,平均血PH值(7.13±0.09);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持续胰岛素注射,速度为4-6u/h,待酮体转阴后则改用优泌林R,每日3餐前皮下注射,睡前则应用优泌林N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应用珠海福尼亚二代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优泌林R,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水平、应用胰岛素泵前胰岛素应用日总量等设置基础率,通常为1.2-1.6U/h;依据患者三餐前血糖水平和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进行餐前大剂量设置,给予8-18U/次,可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输注胰岛素;平均应用实践为58h,胰岛素应用量日平均为82U,每小时测定血糖一次,每6h测定酮体一次,每8h测定PH值一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补液、补钾、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治疗和合并症的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2)计算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时间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时间对比
2.2两组患者胰岛素总量和低血糖情况 针对两组胰岛素应用总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胰岛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胰岛素总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对比
3讨论
糖尿病是有多种致病因子,如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毒素等引发的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引发血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性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I型糖尿病较容易发生,而II型糖尿病在具有一定诱因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5],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升糖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机体糖代谢紊乱,血糖水平升高,脂肪分解增加,血酮体升高,继发性酸中毒以及水电解质紊乱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最为公认的为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两个方面,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两种激素的异常,胰岛素水平降低,拮抗激素升高;胰岛素作为贮藏能量的激素在代谢中发挥着促进合成和抑制分解的作用,当其分泌量不足时,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就会相对增多,进而引发机体分解代谢和抑制合成进一步加强,引发糖代谢紊乱,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增加,而合成依然受到抑制,最终出现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最终出现血糖水平升高,血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7]。 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往往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的方法,其疗效显著,但同时存在诸多缺陷,能够造成患者血糖波动范围较大,酮体转阴时间较长,容易发生低血糖等[8]。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已经成为被广大临床充分认可的治疗方法,其能够模拟正常机体胰岛素B细胞释放胰岛素,且具有波动性的特点,能够随时稳定调节患者需要的胰岛素量,使得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从而减轻血糖毒性和脂毒性,纠正代谢紊乱,从而改善B细胞的功能[9]。胰岛素泵内置短效胰岛素储药器,外有显示屏和按钮,应用于对程序的设置,驱动灵敏,能够缓慢推动胰岛素自储药器经输注导管进入皮下,平稳降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有效控制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疗效突出[10]。
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观察组胰岛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提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疗效更为显著,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状况,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缩短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与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样本含量偏小,基层医院患者缺乏长期随访,临床尚需大样本含量的长期随访的高质量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彭新华,孙桂民.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1,1(1):22-24.
[2]甘胜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903-904.
[3]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2.
[4]刘增云,李晓伟,周海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10):2716-2717.
[5]祝方,纪立农,韩学尧,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1(1):3-9.
[6]王璇,钟建庭,姜一真,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13-2214.
[7]陈艳,王爱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0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2,34(4):297-299.
[8]Zisser HC,Bevier W,Dassau E,Jovanovic L.Siphon effects on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pump delivery performance.J Diabetes Sci Technol,2010,4:98-103.
[9]王艳芳,杨国铭.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6):68-70.
[10]赵英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63-164.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治疗;临床疗效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作病情往往较危急,死亡率较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抢救中常用的方法为胰岛素持续静滴以控制血糖,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注射的胰岛素量较大,血糖达标较慢,且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发生率较高[1]。胰岛素泵能够模拟胰岛素正常分泌状态,24小时持续向体内注射微量的胰岛素,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疗效已经被多方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然而,其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些急症中的应用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传统常规小剂量持续静滴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0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4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其中I型糖尿病28例,II型糖尿病36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的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符合《实用内分泌学》相关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8±10.2)岁,平均体重指数(20.8±2.5)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6±1.2)年,入院时平均血糖(26.3±6.4)mmol/L,平均血PH值(7.18±0.1);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11.2)岁,平均体重指数(19.9±10.5)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2±0.9)年,入院时平均血糖(27.1±8.5)mmol/L,平均血PH值(7.13±0.09);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持续胰岛素注射,速度为4-6u/h,待酮体转阴后则改用优泌林R,每日3餐前皮下注射,睡前则应用优泌林N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应用珠海福尼亚二代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优泌林R,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水平、应用胰岛素泵前胰岛素应用日总量等设置基础率,通常为1.2-1.6U/h;依据患者三餐前血糖水平和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进行餐前大剂量设置,给予8-18U/次,可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输注胰岛素;平均应用实践为58h,胰岛素应用量日平均为82U,每小时测定血糖一次,每6h测定酮体一次,每8h测定PH值一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补液、补钾、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治疗和合并症的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2)计算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时间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时间对比
2.2两组患者胰岛素总量和低血糖情况 针对两组胰岛素应用总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胰岛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胰岛素总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对比
3讨论
糖尿病是有多种致病因子,如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毒素等引发的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引发血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性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I型糖尿病较容易发生,而II型糖尿病在具有一定诱因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5],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升糖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机体糖代谢紊乱,血糖水平升高,脂肪分解增加,血酮体升高,继发性酸中毒以及水电解质紊乱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最为公认的为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两个方面,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两种激素的异常,胰岛素水平降低,拮抗激素升高;胰岛素作为贮藏能量的激素在代谢中发挥着促进合成和抑制分解的作用,当其分泌量不足时,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就会相对增多,进而引发机体分解代谢和抑制合成进一步加强,引发糖代谢紊乱,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增加,而合成依然受到抑制,最终出现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最终出现血糖水平升高,血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7]。 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往往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的方法,其疗效显著,但同时存在诸多缺陷,能够造成患者血糖波动范围较大,酮体转阴时间较长,容易发生低血糖等[8]。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已经成为被广大临床充分认可的治疗方法,其能够模拟正常机体胰岛素B细胞释放胰岛素,且具有波动性的特点,能够随时稳定调节患者需要的胰岛素量,使得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从而减轻血糖毒性和脂毒性,纠正代谢紊乱,从而改善B细胞的功能[9]。胰岛素泵内置短效胰岛素储药器,外有显示屏和按钮,应用于对程序的设置,驱动灵敏,能够缓慢推动胰岛素自储药器经输注导管进入皮下,平稳降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有效控制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疗效突出[10]。
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恢复时间和PH值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观察组胰岛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提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疗效更为显著,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状况,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缩短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与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样本含量偏小,基层医院患者缺乏长期随访,临床尚需大样本含量的长期随访的高质量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彭新华,孙桂民.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1,1(1):22-24.
[2]甘胜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903-904.
[3]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2.
[4]刘增云,李晓伟,周海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10):2716-2717.
[5]祝方,纪立农,韩学尧,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1(1):3-9.
[6]王璇,钟建庭,姜一真,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13-2214.
[7]陈艳,王爱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0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2,34(4):297-299.
[8]Zisser HC,Bevier W,Dassau E,Jovanovic L.Siphon effects on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pump delivery performance.J Diabetes Sci Technol,2010,4:98-103.
[9]王艳芳,杨国铭.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6):68-70.
[10]赵英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