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是乱世,皇帝小名多被记了下来;唐宋是治世,只能看见为数不多几个皇帝的小名。或是他们本没有小名,或者是后世避讳制度渐严,行文者不敢记录。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新唐书·李建成传》记载李建成小字“毗沙门”,李元吉小字“三胡”;《旧唐书·李建成传》还提到高祖李渊呼叫着太宗李世民的小名对裴寂等人感慨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亲兄弟三人,建成、元吉的小名都被记下来,李世民的小名却因他当了皇帝,需为尊者讳而略去不书。饶是如此,文献里还是留下一些关于这一时期皇帝小名的记录。
三郎
按中国的习惯,如果一家有三个儿子,有些地方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有些地方称为阿大、阿二、阿三;有些地方称为大宝、二宝、三宝。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唐明皇李隆基排行老三,父亲唐睿宗李旦给他起的小名就叫“三郎”。《大唐新语·谀佞》记载:“太平公主沉断有谋,(武)则天爱其类己。……睿宗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以兄弟排行取小名,也是小名的命名方法之一。唐僖宗李儇行五,宫中呼为“五哥”,法门寺出土的僖宗布施的茶具上就有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
唐明皇的小名三郎因兄弟排行而得,加之煌煌大唐,气势恢弘,有容人之量,属下对这一小名并不避讳,在文献记载里留下一连串有趣的记载。
唐明皇酷好戏曲,被称为梨园弟子的祖师爷。手下的大臣摸透了他的性子,变着法子去迎合他。开元年间,负责督造河工的韦坚在渭水之南开凿出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名为广运潭。使唐都长安通过华阴、洛阳与大运河连成一线,沟通了江南与长安,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往长安。竣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韦坚特地建了一座望春楼,供亲自出席的唐明皇登临。还预先从洛阳、汴州等地调集了300只小斛底船,置于潭侧,每只船上都挂上写着各州郡名字的标牌,船上装着各郡出产的最著名特产——扬州的锦缎和铜器、宣城的纸笔和黄连……陕县县尉崔成甫还特地把民间流行的《得体歌》改写成一首《得宝歌》。崔成甫亲自“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红罗抹额”,在第一艘船上领唱:“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后面有一百多名衣饰华丽的年轻女子跟着齐声合唱,还有笙管笛箫伴奏,后面的船队一字排开,徐徐跟进。望春楼前,是轮番登场的宫廷舞女翩若惊鸿般的《霓裳羽衣舞》。京城百姓,观者山积。崔成甫将《得体歌》中原有的“三郎”一句信手拈来,暗喻明皇,以赞扬他统治下的经济繁盛景象,乐得望春楼上的李家三郎合不拢嘴。(《旧唐书·韦坚传》)
《酉阳杂俎》卷三记载:不空和尚与术士罗公远在唐明皇面前比试法术。罗公远擅用反手搔背,不空和尚说:“何必那么费劲呢,我送你把如意。”说着话,他用手一指,莹润的大理石地面上出现了一柄晶莹的碧玉如意,罗公远见了,只是在一边发笑。在旁唐明皇被神奇的如意吸引住了,正要起身去取,不空和尚拦住他说:“三郎勿起,此影耳。”说着和罗公远相视一笑。不空和尚变的戏法自然瞒不过江湖术士罗公远,却将憨态可掬的李三郎瞒了个严严实实,着实有趣。
中唐时,因李德裕与牛僧孺迭相执政,结怨颇深。而牛素喜小说,李遂命其门人韦瓘以牛的名义撰写《周秦行记》以诬陷之。小说叙牛僧孺落第后,归途误宿古墓,碰到了汉代的薄太后,又召请来戚夫人、王昭君、潘淑妃、杨贵妃、绿珠等饮酒赋诗。薄太后责怪杨贵妃久不来相会,杨贵妃辩解说:“三郎数幸华清宫,扈从不得至。” 随文附注曰:“天宝中,宫人呼玄宗多曰三郎。”
宋人李公麟绘了一幅《明皇击球图卷》,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画上题讽刺诗一首:“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无复谏疏来。”九龄指张九龄,与韩休都是爱尽忠言的名臣。晁补之将安史之乱的祸因归罪于明皇爱打球,也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除三郎外,唐明皇在诸兄弟面前,还经常以阿瞒自比,于是,阿瞒也就成了他的代称。唐人南卓的 《羯鼓录》记载明皇在兄长面前曾开玩笑地说:“大哥不必过虑,阿瞒自是相师,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 钱熙祚校注说:“上于诸亲常自称此号。” 未继位时的唐明皇踌躇满志,借用相面术士的话鼓励自己,是何等的潇洒;可安史乱起,明皇仓猝间赴四川避难,又是何等的落魄。宋人范成大《题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曰:“朝天车马诏频催,(属刂)得新汤未敢开。忽报猪龙掀宇宙, 阿瞒虚读相书来。” 猪龙,即龙首的猪,指安禄山。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记载:“(唐)玄宗尝与(安禄山)夜宴,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猪龙,无能为。’终不杀,卒乱中国。”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像他的祖上唐明皇一样,仓皇出逃四川,4年后才返回长安。唐人罗隐有一首《帝幸蜀》专记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即指唐明皇。上次明皇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贵妃以杜天下人之口。这次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让九泉之下的阿瞒(唐明皇)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到了陆游的《题明皇幸蜀图》一诗:“天宝政事何披猖,使典相国胡奴王。弄权杨李不足怪,阿瞒手自裂纪纲。”干脆直接指出造成安史之乱的祸因正是李三郎本人。
亚子
李亚子是唐昭宗御赐李存勖的小名。李存勖是李克用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少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勤王保驾,晋见避难于南山的唐昭宗。昭宗一见骇之,曰:“此儿有奇表。”因抚其背曰:“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予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一》)昭宗又对左右赞曰:“此子可亚其父。” 时人号曰“亚子”。(《北梦琐言》)唐昭宗称其为“亚子”,就是说李存勖像其父亲李克用的意思。盖昭宗时,唐王室大厦将倾,全靠李克用等几个忠心的实力派支撑。当着父亲的面夸耀儿子,可能是天底下最好听的话了,被逼到这个分上,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学会顺情说好话了。
李克用临终前,当着李存勖的面,把他托付给弟弟李克宁、心腹张承业二人,对他们说:吾以“亚子累公等”。(《旧五代史·唐书·李克宁传》)对这个酷似自己儿子的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李存勖继父之余威,作战勇猛,谋略得当,不止是部下,就连敌人也对其佩服有加。晋梁潞州(今山西长治)争夺战中,24岁的少帅李存勖亲率人马埋伏于三垂冈,趁着清晨的大雾,奇袭后梁军队,杀敌万余。李存勖的奇兵,使父亲的老对手朱温大惊,如同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样,他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二六六)不独朱温,后梁的大臣敬翔也曾向末帝朱瑱说:“臣闻李亚子自墨缞统众,于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旧五代史·梁书·敬翔传》)只有李存勖的劲敌、有勇无谋的“张飞式”粗汉、后梁大将王彦章才敢放出“李亚子斗鸡小儿,何足顾畏?”这样的豪言。(《旧五代史·梁书·王彦章传》)
李存勖这位后唐的庄宗皇帝,除作战勇猛外,还有高超的艺术细胞,虽自幼随乃父生长军中,却能制谱作词,以至把军营办成了“音乐学院”,全军皆乐。更有千古一绝,他手持一柄铁如意,用乐曲指挥打仗,列阵前后,进退左右,皆有不同乐曲。军士们闻乐歌唱起舞,各有法度,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何种战法。说李存勖“以乐取天下”,也许是过头话,反正他靠这支能唱歌的军队,最终打败后梁朱氏,取得了黄河两岸大片土地的统治权,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皇帝。那些一块吹拉弹唱的铁哥们儿,自然至少弄个刺史、大夫之类的官儿干干。李存勖还自取艺名“李天下”,常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一次演出时,他在台上高呼: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上去扇了他一个嘴巴,全场皆惊,不少人吓出了一身冷汗。敬新磨却自语解释:“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如此叫法,岂不该揍?”一番花言巧语竟成了“誓死捍卫”,李天下龙颜大悦,重赏了敬新磨。政治的腐败最终促发了兵变,禁卫军大多逃散,李存勖在混战中流矢死去,时年42岁。手下人都跑散了,还是一个叫善友的伶人,收拾来一些旧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将他火化了事。
亚子,就是像其父亲。李克用想到了儿子的开始,却没想到儿子的结尾。唐昭宗的话没错,李亚子勇猛超过其父,成就也超过其父;唐昭宗的话又错了,毕竟,李亚子比其父多了个无言的结局。
雀儿
后周太祖郭威,幼时微贱,在脖子上刺了一只雀儿,因而有了郭雀儿的小名。以“某某儿”做小名,在皇帝中也不乏其人,南齐武帝萧赜小名龙儿;宋太祖赵匡胤因出生时遍体异香,得名“香孩儿”;大顺皇帝李自成小名黄来儿。在帝王的小名中,雀儿别具一格,算是最通俗的了。郭威发迹后,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新旧《五代史》等官书都回避了“雀儿”这一小名,但在王称的《东都事略·张永德传》和苏辙的《龙川别志》卷上都留下记录。
郭威的柴皇后,本是唐庄宗李存勖宫里的一个宫女,庄宗死后,继位的明宗将其遣散。柴皇后的父母来接她回家,行至黄河边上时,遇上阴雨天,只好寄住在旅店中。恰好有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从旅店门口经过,柴皇后就问店主这个人是谁?店主说:“这是马步军使郭雀儿。”一番交谈后,柴皇后见郭雀儿衣着虽破,但气宇轩昂,言谈举止异于常人,并非久居人下之辈,就想以身相许,但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父亲的理由是:“你是宫里出来的人,至少也得嫁个节度使,怎么能嫁给这个穷小子呢?”柴皇后有自己的看法:“凡事不能只看眼前,郭雀儿是个贵人,见贵人不能交臂失之。”柴皇后于是将行囊分一半给父母,让他们自己回家乡;自己带着另一半,跟定郭威了。父亲知道女儿一向有主见,就不再坚持,于是,柴皇后和郭威就在旅店中缔结良缘。
柴皇后不愧是宫里出来的人,慧眼识珠,一下子就相中了郭雀儿这个“绩优股”。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有一位小名高鹞子的大将高行周,与郭威一起在刘知远手下为将,“鹞子”与“雀儿”是天敌,由此生发开去,由两人的恩恩怨怨,演绎出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晚唐五代以来,刺青在中原地区的职业兵中非常普遍。他们多出身低贱,迫不得已才去吃军粮。因而刺青的士兵即便熬成将帅,也难免有一种自卑感。《新五代史·刘旻传》记载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郭威的这种心理。
郭威少时贫贱,在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人称“郭雀儿”。后跟随刘知远打天下,刘知远当了后汉皇帝,封他做枢密使。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听信谗言,逼反了郭威。郭威率兵攻入都城开封,刘承祐在逃亡中为乱兵所杀,郭威遂控制朝政。此时,驻扎太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本想举兵南下,但听到郭威准备立自己的儿子刘赟为帝的消息,便派使者前去打探,郭威对来使说:“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从古至今哪里有脖子上刺有青雀的天子,郭威自嘲式的迷惑,打消了刘崇的顾虑,他没有再派兵南下。不久之后,郭威被部下黄袍加身,自登帝位,建立后周,杀掉刘赟,刘崇后悔不已,遂在太原建立了北汉国。南宋王十朋曾作诗咏此事:“出镇雄藩势已危,拥兵乘衅袭京师。谁知一代生灵主,原是雕青郭雀儿。”玩味诗意,也说明郭威因卑微文身,被人瞧不起。
皇帝的小名,以战乱频仍的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流传下来的最多,社会相对稳定的宋、明、清等朝最少。战乱年代,给孩子起个有寄托的小名,让他们顺利成长,是人之常情,皇家也不能免俗。随着北宋的统一和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结束,中国社会慢慢开始由中古向近世转型。战乱结束,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理学的兴起,使皇权被神圣化了,皇帝被供在高高的神坛上,他们是天之子,不食人间烟火,除却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极少数来自底层的皇帝外,一般皇帝很少再有民间色彩浓重的小名了。即便有,成年后也不愿被提起。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南宋初年的情况说:“今吴人子弟稍长,便不欲人呼其小名,虽尊者亦以行第呼之矣。风俗日薄,如此奈何?”连长辈都用习惯用称呼老大、老二的排行来代替成年人的小名,一般人自然更不便称呼小名了,所以流传至今的小名就更少了。另外,日益强化的皇权加强了对舆论的干预,避讳制度渐严,文网渐密,文字狱迭兴,就是皇帝有小名,也没人敢记载了。内涵丰富、趣味十足的皇帝小名,就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三郎
按中国的习惯,如果一家有三个儿子,有些地方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有些地方称为阿大、阿二、阿三;有些地方称为大宝、二宝、三宝。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唐明皇李隆基排行老三,父亲唐睿宗李旦给他起的小名就叫“三郎”。《大唐新语·谀佞》记载:“太平公主沉断有谋,(武)则天爱其类己。……睿宗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以兄弟排行取小名,也是小名的命名方法之一。唐僖宗李儇行五,宫中呼为“五哥”,法门寺出土的僖宗布施的茶具上就有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
唐明皇的小名三郎因兄弟排行而得,加之煌煌大唐,气势恢弘,有容人之量,属下对这一小名并不避讳,在文献记载里留下一连串有趣的记载。
唐明皇酷好戏曲,被称为梨园弟子的祖师爷。手下的大臣摸透了他的性子,变着法子去迎合他。开元年间,负责督造河工的韦坚在渭水之南开凿出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名为广运潭。使唐都长安通过华阴、洛阳与大运河连成一线,沟通了江南与长安,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往长安。竣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韦坚特地建了一座望春楼,供亲自出席的唐明皇登临。还预先从洛阳、汴州等地调集了300只小斛底船,置于潭侧,每只船上都挂上写着各州郡名字的标牌,船上装着各郡出产的最著名特产——扬州的锦缎和铜器、宣城的纸笔和黄连……陕县县尉崔成甫还特地把民间流行的《得体歌》改写成一首《得宝歌》。崔成甫亲自“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红罗抹额”,在第一艘船上领唱:“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后面有一百多名衣饰华丽的年轻女子跟着齐声合唱,还有笙管笛箫伴奏,后面的船队一字排开,徐徐跟进。望春楼前,是轮番登场的宫廷舞女翩若惊鸿般的《霓裳羽衣舞》。京城百姓,观者山积。崔成甫将《得体歌》中原有的“三郎”一句信手拈来,暗喻明皇,以赞扬他统治下的经济繁盛景象,乐得望春楼上的李家三郎合不拢嘴。(《旧唐书·韦坚传》)
《酉阳杂俎》卷三记载:不空和尚与术士罗公远在唐明皇面前比试法术。罗公远擅用反手搔背,不空和尚说:“何必那么费劲呢,我送你把如意。”说着话,他用手一指,莹润的大理石地面上出现了一柄晶莹的碧玉如意,罗公远见了,只是在一边发笑。在旁唐明皇被神奇的如意吸引住了,正要起身去取,不空和尚拦住他说:“三郎勿起,此影耳。”说着和罗公远相视一笑。不空和尚变的戏法自然瞒不过江湖术士罗公远,却将憨态可掬的李三郎瞒了个严严实实,着实有趣。
中唐时,因李德裕与牛僧孺迭相执政,结怨颇深。而牛素喜小说,李遂命其门人韦瓘以牛的名义撰写《周秦行记》以诬陷之。小说叙牛僧孺落第后,归途误宿古墓,碰到了汉代的薄太后,又召请来戚夫人、王昭君、潘淑妃、杨贵妃、绿珠等饮酒赋诗。薄太后责怪杨贵妃久不来相会,杨贵妃辩解说:“三郎数幸华清宫,扈从不得至。” 随文附注曰:“天宝中,宫人呼玄宗多曰三郎。”
宋人李公麟绘了一幅《明皇击球图卷》,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画上题讽刺诗一首:“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无复谏疏来。”九龄指张九龄,与韩休都是爱尽忠言的名臣。晁补之将安史之乱的祸因归罪于明皇爱打球,也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除三郎外,唐明皇在诸兄弟面前,还经常以阿瞒自比,于是,阿瞒也就成了他的代称。唐人南卓的 《羯鼓录》记载明皇在兄长面前曾开玩笑地说:“大哥不必过虑,阿瞒自是相师,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 钱熙祚校注说:“上于诸亲常自称此号。” 未继位时的唐明皇踌躇满志,借用相面术士的话鼓励自己,是何等的潇洒;可安史乱起,明皇仓猝间赴四川避难,又是何等的落魄。宋人范成大《题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曰:“朝天车马诏频催,(属刂)得新汤未敢开。忽报猪龙掀宇宙, 阿瞒虚读相书来。” 猪龙,即龙首的猪,指安禄山。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记载:“(唐)玄宗尝与(安禄山)夜宴,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猪龙,无能为。’终不杀,卒乱中国。”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像他的祖上唐明皇一样,仓皇出逃四川,4年后才返回长安。唐人罗隐有一首《帝幸蜀》专记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即指唐明皇。上次明皇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贵妃以杜天下人之口。这次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让九泉之下的阿瞒(唐明皇)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到了陆游的《题明皇幸蜀图》一诗:“天宝政事何披猖,使典相国胡奴王。弄权杨李不足怪,阿瞒手自裂纪纲。”干脆直接指出造成安史之乱的祸因正是李三郎本人。
亚子
李亚子是唐昭宗御赐李存勖的小名。李存勖是李克用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少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勤王保驾,晋见避难于南山的唐昭宗。昭宗一见骇之,曰:“此儿有奇表。”因抚其背曰:“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予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一》)昭宗又对左右赞曰:“此子可亚其父。” 时人号曰“亚子”。(《北梦琐言》)唐昭宗称其为“亚子”,就是说李存勖像其父亲李克用的意思。盖昭宗时,唐王室大厦将倾,全靠李克用等几个忠心的实力派支撑。当着父亲的面夸耀儿子,可能是天底下最好听的话了,被逼到这个分上,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学会顺情说好话了。
李克用临终前,当着李存勖的面,把他托付给弟弟李克宁、心腹张承业二人,对他们说:吾以“亚子累公等”。(《旧五代史·唐书·李克宁传》)对这个酷似自己儿子的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李存勖继父之余威,作战勇猛,谋略得当,不止是部下,就连敌人也对其佩服有加。晋梁潞州(今山西长治)争夺战中,24岁的少帅李存勖亲率人马埋伏于三垂冈,趁着清晨的大雾,奇袭后梁军队,杀敌万余。李存勖的奇兵,使父亲的老对手朱温大惊,如同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样,他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二六六)不独朱温,后梁的大臣敬翔也曾向末帝朱瑱说:“臣闻李亚子自墨缞统众,于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旧五代史·梁书·敬翔传》)只有李存勖的劲敌、有勇无谋的“张飞式”粗汉、后梁大将王彦章才敢放出“李亚子斗鸡小儿,何足顾畏?”这样的豪言。(《旧五代史·梁书·王彦章传》)
李存勖这位后唐的庄宗皇帝,除作战勇猛外,还有高超的艺术细胞,虽自幼随乃父生长军中,却能制谱作词,以至把军营办成了“音乐学院”,全军皆乐。更有千古一绝,他手持一柄铁如意,用乐曲指挥打仗,列阵前后,进退左右,皆有不同乐曲。军士们闻乐歌唱起舞,各有法度,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何种战法。说李存勖“以乐取天下”,也许是过头话,反正他靠这支能唱歌的军队,最终打败后梁朱氏,取得了黄河两岸大片土地的统治权,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皇帝。那些一块吹拉弹唱的铁哥们儿,自然至少弄个刺史、大夫之类的官儿干干。李存勖还自取艺名“李天下”,常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一次演出时,他在台上高呼: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上去扇了他一个嘴巴,全场皆惊,不少人吓出了一身冷汗。敬新磨却自语解释:“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如此叫法,岂不该揍?”一番花言巧语竟成了“誓死捍卫”,李天下龙颜大悦,重赏了敬新磨。政治的腐败最终促发了兵变,禁卫军大多逃散,李存勖在混战中流矢死去,时年42岁。手下人都跑散了,还是一个叫善友的伶人,收拾来一些旧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将他火化了事。
亚子,就是像其父亲。李克用想到了儿子的开始,却没想到儿子的结尾。唐昭宗的话没错,李亚子勇猛超过其父,成就也超过其父;唐昭宗的话又错了,毕竟,李亚子比其父多了个无言的结局。
雀儿
后周太祖郭威,幼时微贱,在脖子上刺了一只雀儿,因而有了郭雀儿的小名。以“某某儿”做小名,在皇帝中也不乏其人,南齐武帝萧赜小名龙儿;宋太祖赵匡胤因出生时遍体异香,得名“香孩儿”;大顺皇帝李自成小名黄来儿。在帝王的小名中,雀儿别具一格,算是最通俗的了。郭威发迹后,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新旧《五代史》等官书都回避了“雀儿”这一小名,但在王称的《东都事略·张永德传》和苏辙的《龙川别志》卷上都留下记录。
郭威的柴皇后,本是唐庄宗李存勖宫里的一个宫女,庄宗死后,继位的明宗将其遣散。柴皇后的父母来接她回家,行至黄河边上时,遇上阴雨天,只好寄住在旅店中。恰好有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从旅店门口经过,柴皇后就问店主这个人是谁?店主说:“这是马步军使郭雀儿。”一番交谈后,柴皇后见郭雀儿衣着虽破,但气宇轩昂,言谈举止异于常人,并非久居人下之辈,就想以身相许,但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父亲的理由是:“你是宫里出来的人,至少也得嫁个节度使,怎么能嫁给这个穷小子呢?”柴皇后有自己的看法:“凡事不能只看眼前,郭雀儿是个贵人,见贵人不能交臂失之。”柴皇后于是将行囊分一半给父母,让他们自己回家乡;自己带着另一半,跟定郭威了。父亲知道女儿一向有主见,就不再坚持,于是,柴皇后和郭威就在旅店中缔结良缘。
柴皇后不愧是宫里出来的人,慧眼识珠,一下子就相中了郭雀儿这个“绩优股”。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有一位小名高鹞子的大将高行周,与郭威一起在刘知远手下为将,“鹞子”与“雀儿”是天敌,由此生发开去,由两人的恩恩怨怨,演绎出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晚唐五代以来,刺青在中原地区的职业兵中非常普遍。他们多出身低贱,迫不得已才去吃军粮。因而刺青的士兵即便熬成将帅,也难免有一种自卑感。《新五代史·刘旻传》记载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郭威的这种心理。
郭威少时贫贱,在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人称“郭雀儿”。后跟随刘知远打天下,刘知远当了后汉皇帝,封他做枢密使。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听信谗言,逼反了郭威。郭威率兵攻入都城开封,刘承祐在逃亡中为乱兵所杀,郭威遂控制朝政。此时,驻扎太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本想举兵南下,但听到郭威准备立自己的儿子刘赟为帝的消息,便派使者前去打探,郭威对来使说:“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从古至今哪里有脖子上刺有青雀的天子,郭威自嘲式的迷惑,打消了刘崇的顾虑,他没有再派兵南下。不久之后,郭威被部下黄袍加身,自登帝位,建立后周,杀掉刘赟,刘崇后悔不已,遂在太原建立了北汉国。南宋王十朋曾作诗咏此事:“出镇雄藩势已危,拥兵乘衅袭京师。谁知一代生灵主,原是雕青郭雀儿。”玩味诗意,也说明郭威因卑微文身,被人瞧不起。
皇帝的小名,以战乱频仍的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流传下来的最多,社会相对稳定的宋、明、清等朝最少。战乱年代,给孩子起个有寄托的小名,让他们顺利成长,是人之常情,皇家也不能免俗。随着北宋的统一和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结束,中国社会慢慢开始由中古向近世转型。战乱结束,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理学的兴起,使皇权被神圣化了,皇帝被供在高高的神坛上,他们是天之子,不食人间烟火,除却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极少数来自底层的皇帝外,一般皇帝很少再有民间色彩浓重的小名了。即便有,成年后也不愿被提起。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南宋初年的情况说:“今吴人子弟稍长,便不欲人呼其小名,虽尊者亦以行第呼之矣。风俗日薄,如此奈何?”连长辈都用习惯用称呼老大、老二的排行来代替成年人的小名,一般人自然更不便称呼小名了,所以流传至今的小名就更少了。另外,日益强化的皇权加强了对舆论的干预,避讳制度渐严,文网渐密,文字狱迭兴,就是皇帝有小名,也没人敢记载了。内涵丰富、趣味十足的皇帝小名,就此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