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悼》中莱维妮亚的精神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在世界戏剧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崇高地位。他是美国戏剧之父,也是美国戏剧界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悲悼》作为奥尼尔戏剧创作中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931年,为奥尼尔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奖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奥尼尔的女性形象刻画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到其创作的中、后期,他创造出了许多多元复杂的女性形象。《悲悼》的女主人公莱维妮亚,因其独立而有控制欲、敢爱敢恨,而不同于奥尼尔其他剧作中的任何一个女性。她因母爱缺失而造成的精神创伤让她"执着"于对父爱的争夺。创伤固结下的她有着被强化了的俄狄浦斯情节,虽然她在抗拒和抑制着自己的"里比多",但最终还是成了家族的复仇者与被诅咒者。她抵抗不了孟南家的宿命,注定成为孟南家族悲剧的终点。
  本文将由莱维妮亚心理入手,用精神分析法从三个方面探析她精神创伤形成的原因与创伤后的自我防御。
  一、创伤固结下被强化的俄狄浦斯情节
  "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予心灵以一种强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式加以平复,而这必然导致精力运作方式的永久扰乱,这种经验我们就称之为创伤经验。"(弗洛伊德:234)受到创伤的人多数会"执着"于过去的创伤点,使之成为创伤固结。莱维尼娅严重的恋父情结源自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克里斯丁因为没有得到丈夫的爱而痛恨她的婚姻,甚至将她对失败婚姻的憎恨转移到了她女儿身上。从她小时候起,她的母亲就会把渴求母爱的她推开。成长时期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她害怕,甚至憎恨母亲这一创伤的固结。她不止一次的向她母亲怒吼:"我恨你!我恨你是应该的!"这从小就伴随着她的创伤加重了她对父亲的热爱与依恋,强化了她的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父亲+母亲+孩子这个三角关系中,孩子对父母中异性一方的爱恋和对同性一方表现出的排斥与妒忌,甚至想取代同性一方而完全占有异性一方的情节。在《悲悼》中莱维妮亚恨她认为不忠的母亲仍然占有着父亲艾斯拉,她在用清教思想压抑自己的同时却对他的父亲产生了一种性依恋(erotic attachment)。她对父亲的这种强烈的爱意和占有欲使得她想取代母亲成为父亲伴侣。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与研究,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爱恋是极为普通的,并且常常是可以克服的。莱维尼娅是由于"创伤"不断的被加深和强化,导致她无法克服恋父情结。她的创伤在推断出是母亲谋害了她深爱的父亲时达到了最高点。艾斯拉的死让莱维尼娅痛不欲生并发誓要报复杀害父亲的母亲,"我(莱维妮亚)要叫你清偿你的罪恶!我要想个法子惩罚你!"(奥尼尔:442)
  二、里比多的对象移植
  里比多是指人因本我欲望或冲动迸发出的能量,通常指人的性欲望。里比多可以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对象移植是指个体把对某个人或事物表达的情感转而表达给另外的人或物。同时,弗罗伊德心理学还认为, 人的情欲会因压抑而遭受扭曲。孟南家族作为清教主义捍卫者,必将被清教主义的教义紧紧地束缚着。其家族的人的感情必然会在束缚下变的压抑和扭曲,而这种压抑和扭曲则必然会导致家庭成员间乱伦情欲的膨胀。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则是莱维妮亚。为了找到情感的宣泄口,她的情感经历了多达三次移情。
  莱维妮亚最初由于得不到母爱而痴爱着父亲,将对爱的需求全部转移到父亲身上。她爱着父亲艾斯拉,想替代她的母亲跟父亲两个人共同生活。她怨恨母亲夺走了她的父亲,"我恨你。你甚至把爸爸对我的爱也偷了去!当我一出世你就偷去了我的全部的爱!"(奥尼尔:412)这是莱维妮亚的第一次移情。在父亲出战在外时,莱维妮亚遇见了酷似父亲的船长卜兰特。于是,她将对父亲的爱转移到了卜兰特身上,她爱上了卜兰特身上父亲的影子和卜兰特的浪漫精神。这可以算做莱维妮亚的第二次情感对象移植。不过在知道卜兰特与克里斯丁的奸情之后,这种本来就虚无的爱便很自然的转化成了恨。莱维妮亚的第三次情感移植对象是"海岛",或者说是海岛所象征的精神——一种良好的精神——爱的精神。海岛带给她的改变是积极的。这种改变使她变得爱美、爱生活并且让她忘记罪的重负和死的威胁,从精神上获得自由。海岛让她再次拥有了自自然然去爱的权利,恢复了被扭曲的本能。但是当回到象征着清教主义禁锢的孟宅时,那种改变又被无情的现实所打败。为了摆脱孟南家族的厄运,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和新的生活,她又逼死了自己的弟弟。然而弟弟留给海丝儿的遗书记载着孟南家族的所有秘密,为了守卫家族的秘密,莱维尼娅只得放弃自己向往的爱情婚姻生活将自己关进象征着死亡与坟墓的孟宅。直至此刻,莱维尼娅和读者们都清醒的认识到了莱维尼娅不可能摆脱她的命运。最终,她的移植也没有任何意义,而她将忍受的只会是永恒的痛苦。
  三、徒劳的自我防御
  为了进行自我防御,孟南家族的人用戴着的面具来掩盖他们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归家第一幕中奥尼尔就用市民的谈论道出了这一点——"孟家的人的相貌就是那样的(神秘相——就像戴着一个面具似的)。他们全家都是,并且传给他们的妻子。"莱维妮亚的面具则更为显著和生硬。 "人们特别容易注意到她的面孔在静止状态中所呈现的同样奇异的面具似的印象。"(奥尼尔:389)
  为什么莱维妮亚作为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子却戴着一具栩栩如生的苍白面具呢?其实面具是莱维妮亚压抑自己本性的体现。但她也一直在抗争着自己的命运,她从最初压抑自己的本性到释放自我,从拒绝爱到追求爱,以及带奥林去海岛以脱离孟南家的诅咒——这些种种都显示出了一个女人对爱与美的追求。但是面具最终掩饰不了内心,并且注定会被压抑的内在所反噬而一起毁灭。她最终仍要 "单独和死人们同住在一起",让读者为她徒劳的自我防御扼腕叹息。
  莱维妮亚的防御也分为了两个阶段:(一)在初期,她压抑的自己的本性,她穿黑色的衣服,不跟别人有过多的接触,将自己完全束缚在清教主义的躯壳里。她从不谈笑,总是迟疑的看着周围的世界,将本我压抑在自我内——她防御的是她的本性追求;(二)在后期,在莱维尼娅认识到爱与美的重要后却发现自己逃离不了孟南家族的宿命,享受不了爱与被爱。她只得将苏醒的自我压抑在孟宅内,"要把百叶窗钉得紧紧的,不让一丝阳光透进来"、并要仆人把代表她热爱着生活的花"都摔出去"——她深陷于孟南家族的宿命并进行了自我惩罚。让读者痛心的是莱维妮亚的两次防御都是徒劳的。第一次她没有防御住自己对本性的追求,为父报仇后的海岛之旅让她改变,她的灵魂开始变得像她的母亲——热烈的追求爱与被爱,渴望远离憎恨和死亡的支配。而第二次她则向命运屈服,再次压抑她展现出来的本性,重归象征着死亡的孟宅。她恨那些乖僻的、戕害自己的在阴影里枯萎一世的东西,但是她却逃脱不了命运的嘲弄。作为孟南家最后一个人,"我必须惩罚我自己。独自一个人和死人们同住在这里是一种比死亡和监禁更坏的报应!…生活对于孟家的人就是一种惩罚!"(奥尼尔:550)她强迫自己退化到早前的自我来进行自我防御。她抗争的失败让《悲悼》的悲剧意义更加深化——忍受永恒的痛苦是莱维尼娅的命运,而黑色,则是决定其命运的颜色。
  四、结论
  《悲悼》的女主人公莱维妮亚不同于奥尼尔创作的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角色,她是独特的。她表现出的爱,不仅真诚而且深厚;她显示出来的恨,既狂暴又残忍。在这些强烈的情感的支配下,她走上了一条复仇与喋血之路。对于她最终的自我惩罚,奥尼尔曾说他很欣赏自己赋予她(莱维尼亚)所值得的悲剧性结局。这个结局对奥尼尔来说,是这个三部曲最妙的,也是最不可避免的结束。维妮亚在黑暗中对命运的反抗是可悲可叹的,她不但没有得到她所追求过的幸福,并且在反抗命运的过程中断送了她母亲和弟弟的性命。但莱维妮亚又是伟大的,她最终放弃了和彼得的婚姻以阻止孟南家的罪恶遗传到下一代,她将自己关进孟南老宅并以这种方式结束了孟南家族的悲剧宿命。莱维妮亚正视孟南家的罪行与邪恶,没有用自杀来逃避现实,她选择了象征着地狱的生而不是象征天堂的死。当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产生某种移情,将自己置身于莱维妮亚的境地,在关门的那一刹那感受到了莱维尼娅的勇敢与无奈。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Sheaffer,Louis.O'Neill, Son and Playwright. Boston:Little,Brown,1968.
  [3]汪义群.奥尼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一、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一)对文化生态旅游内涵的阐释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内在属性。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隔离,所以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生活烙印",而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则赋予了各民族独
期刊
一、暴力手段的含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暴力或暴力行为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现象之一。如家庭暴力、暴力抢夺、暴力损害、舆论暴力等。暴力,从字面上讲,暴是凶恶,残酷;力是使肌肉产生物理作用。刑法上的暴力手段指行为人采取的摧残、强制他人身体非法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力的一种凶恶残酷的手段。此时的暴力如捆绑、拳击、脚踢、刀刺等是一种犯罪手段或部分犯罪行为本身,是犯罪人施加于犯罪对象的一种有形的、强制
期刊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极为关键的结构组成,其主要是作为接受、分配电能的场所,且在发电厂、电力网、用户三者之间是连接的主要过程,其能够借助于各个等级的变压器把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网有效连接起来。其对于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用户可靠供电等发挥了重点作用。而当操作时发生误操作则将给电网、设备、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对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给予重视。  一、变电运行管理的相关危险点  (一)变压器操作 
期刊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周围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给燃气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重重的危机,政府对燃气行业内原来的财政补贴、燃气补助转变为企业自收自支的自负盈亏模式。为燃气行业走向市场起到推破助澜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是燃气改革的前提  多年来,为了寻求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企业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等方法和措施,增强企业活力,但却收效甚微,到现在我们
期刊
"伤痕文学"是以"文革"为背景的集中描写社会动荡变迁给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带来的悲剧性的遭遇的文学作品的统称。由于"伤痕文学"展现了一代人具有共性的命运特征和其对生活命运苦难深刻细腻的描述,在诞生之初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由此成为了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在经历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伤痕文学"失去了原有的创作土壤
期刊
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是德化县的主要支柱产业,陶瓷企业的烧陶瓷窑炉主要采用电能、天然气、水煤气、柴油四种能源,四种能源都具有其各自的市场空间。  一、电热陶瓷窑炉原理及性能简介  工业上电热窑炉的应用非常广泛,陶瓷工业上使用电窑炉是近十几年才较为广泛兴起,主要有:间歇式电热窑炉,隧道式电热窑炉,罩式电炉,辊底式隧道电热窑炉等。电热窑炉为电动推进连续作业式烧结炉,窑体直径为10~20米。其
期刊
《花鼓歌》这部作品是著名华裔作家黎锦扬(1915-)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完成的,虽然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这部作品所揭示出来的实质性内涵,依然在当今的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花鼓歌》中广大唐人街华人面临的困难,身处的窘境,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被黎锦扬先生一针见血的挑明,但时至今日,大部分华人依然在美国忍受着被当作"他者"的苦痛。在中国,对《花鼓歌》进行过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而做过
期刊
一、教务秘书的角色与作用  桥梁与纽带:教务处跟各个二级学院之间所有教学工作的连接当中,教务秘书是关键。教务秘书是教务处对各学院、系部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联络人,是命令和任务的主要传达者和具体执行者。教务处下达的各类教务文件和通知.都由教务秘书安排执行,并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催促督察。教务秘书还负责统一汇总和整理工作。教务秘书既是命令的下达者,又是执行者和管理者。另外,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
期刊
一、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也称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其哲学基础源于维特根斯坦20世纪50年代的"家族相似性"研究。家族相似性解释了语义范畴具有"中心"(典型)和"边缘"(非典型成员)的内部结构。到了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osch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范畴的中心是范畴的典型成员(原型),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即属于非典型成员。范畴围绕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
期刊
一、八卦掌的渊源  八卦掌是古代著名的拳家以《周易》中的八中基本图形,其象征着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为基础。创编而来的。八卦掌,清中叶已见流传。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山东寿张人王伦率众举行清水教起义。王伦善拳棒,师承于河北南宫高口地方之李姓,所习哪种拳术并没有具体考证,王伦的干儿子张百禄及张之母舅孟二,都是以八卦掌著称。并借传习八卦掌,为王伦发展教众。河南总督管巡抚事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