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64-01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業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02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记住,以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驯化的羊,而是一头头充满睿智和无穷创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创新的激情,你谱写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灵动音符。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業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02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记住,以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驯化的羊,而是一头头充满睿智和无穷创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创新的激情,你谱写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灵动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