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探究学习走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一、营造氛围,唤醒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在圆柱体玻璃容器里盛满水,要学生求里面水的体积。学生很快得出了方法:运用转化的知识将里面的水倒入长方体玻璃容器中,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接着又出示橡皮泥圆柱问:“它的体积怎样求呢?”学生思索片刻得出方法:只要将这个圆柱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求出体积了。此时,又问:“如果是圆柱体铁块,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认为,只要将铁块完全浸没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求出上升水面的体积即可。正当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之中时,适时又抛出了问题:“如果是压路机的前轮、立交桥的圆柱形桥墩……,你又怎样求出它们的体积呢?”学生们感到显然用前面的套路无法解决,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便是得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得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此时,学生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迸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就兴趣昂然地开始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探究活动。
三、动手操作,提高探索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增加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而动手操作能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外在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通过“变静为动”地让学生摆弄学具,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自主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力度。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改变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先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合作小组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合作小组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后来,我适时地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我又适时地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动手操作活动虽然要比老师直接讲来得费时、费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
四、尝试创造,掌握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标志之一。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是这样两个探索性的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探索的方向是:圆→以学过的图形→两图之间的关系→面积公式。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方向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解。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将猜想的范围落在比小,第二,转化。放手让学生实验,将学具圆切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推导。让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的几对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公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过程,让它们动手实验,用圆形学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实验切拼图形的过程中,讨论两个探索性问题:一是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总之,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一、营造氛围,唤醒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在圆柱体玻璃容器里盛满水,要学生求里面水的体积。学生很快得出了方法:运用转化的知识将里面的水倒入长方体玻璃容器中,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接着又出示橡皮泥圆柱问:“它的体积怎样求呢?”学生思索片刻得出方法:只要将这个圆柱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求出体积了。此时,又问:“如果是圆柱体铁块,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认为,只要将铁块完全浸没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求出上升水面的体积即可。正当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之中时,适时又抛出了问题:“如果是压路机的前轮、立交桥的圆柱形桥墩……,你又怎样求出它们的体积呢?”学生们感到显然用前面的套路无法解决,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便是得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得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此时,学生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迸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就兴趣昂然地开始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探究活动。
三、动手操作,提高探索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增加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而动手操作能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外在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通过“变静为动”地让学生摆弄学具,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自主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力度。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改变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先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合作小组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合作小组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后来,我适时地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我又适时地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动手操作活动虽然要比老师直接讲来得费时、费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
四、尝试创造,掌握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标志之一。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是这样两个探索性的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探索的方向是:圆→以学过的图形→两图之间的关系→面积公式。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方向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解。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将猜想的范围落在比小,第二,转化。放手让学生实验,将学具圆切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推导。让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的几对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公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过程,让它们动手实验,用圆形学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实验切拼图形的过程中,讨论两个探索性问题:一是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总之,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