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在东北粳稻区属于易发病害。受品种、气温、施肥、农事操作、突发不良气象灾害等因素影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发病程度亦有不同,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抑制,对产量、品质也有不同程度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防范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对推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实现稳产高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发生;防治
1.发病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斑又称细菌性鞘腐病,是由假单胞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除为害水稻外,也为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尚可为害野稗?狗尾草?鹅观草等 10 余种杂草。东北稻作区易发生此病,特别是吉林粳稻种植区,由于连作年限较长,土壤菌群分布发生变化,细菌性病原菌在土壤中基数较大,遇到适宜条件,很容易发病。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盛发期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为害水稻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水稻苗期染病 ,多是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口后,有细菌侵入就容易造成上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病害发生严重时,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缩。成株期感病,叶片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赤褐色,大小1-5mm,边缘有水渍状黄色晕纹,后期病斑的中心变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形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病斑可在叶面任何部位发生,有时沿叶缘蔓延成红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条斑,不产生菌脓。在发病较重地块,远看上部叶片有褐斑或条斑,易与水稻稻瘟病相混淆。受害叶鞘多发生在剑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状,后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组织也变灰褐色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抽穗前剑叶叶鞘发病严重,往往抽不出穗。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斑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2.发病条件
细菌褐斑病菌菌体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端生有1-3 根鞭毛。菌体大小为1-3nm×0.8-1nm,大部单生或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直径 2-3mm,表面光滑, 后期呈环状纹,中央略有突起。病原菌在种子上和病叶、病穗等组织中越冬,成为次年侵染源。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秧田和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病原菌主要通过水稻叶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在20℃情况下,潜育期为3d,病原菌在20-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病原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d,并可以随水流传播。秧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或本田期低温多雨都导致发病重,如果苗期不注意防治,插秧后病原菌会侵染更多的健壮苗,在本田会造成大面积流行。七月初如果出现持续的低温、多雨、寡照和大风,有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侵入、产孢和再侵染,期间发生的台风暴雨常使水稻叶片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摩擦,形成伤口,病原菌趁机从中侵入,促成病害蔓延。洪涝使秧苗受淹则病害加重,且淹漫时间越长、次数愈多,则发病愈重。孕穗前后遇洪水则剑叶及穗部发病重。水淹而气温偏低易发病。低温可加重危害。病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是Ph6.2-7.6。土壤偏酸性至中性、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等都会导致营养生长失调,叶片肉嫩多汁,都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
建立无病种子田。制种田一旦感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应防止病种调入和调出。
3.2疏通排灌沟渠
要保证大雨或洪水过后较短时间内能够把田间多余的积水及时排除,必要时要采用机械强排。
3.3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良种,一般矮杆品种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提倡用比重1.13的盐水选种,要做好药剂浸种,可选用20%龙克菌悬浮剂浸种,要满足浸种期间水温达到100度积温的要求,一般10℃水温需要10d,13℃水温需要8d,15℃水温需要7d,坚持每天搅动被浸稻种1-2次,保证浸种更具有均匀性,通过浸种清除或减少水稻种子表皮细菌;注意清除田边杂草,保持田埂无杂草;泡田后,注意打捞残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数量;要合理确定插秧期,北方粳稻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是14℃,泥温是13.7℃,叶生长最低温度是13℃。要在稳定通过根生长的起点温度时开始插秧,否则不发新根,不易缓苗,吉林省水稻适宜插秧期是在5月15日-5月25日。要将抽穗开花期安排在高温季节,吉林省水稻安全的抽穗开花期应在8月上、中旬。要保证前期有足够的营养生长期,中期有适当的生殖生长期,后期有一定的灌浆结实期;要合理确定栽培密度,防止密度过大,过密,造成秧苗拥挤,在水、肥条件好时过早封行,叶面积指数过大,下部阴郁,死叶,病害重;要适度控制田间总茎数,创造合理的群体和个体生长空间,要把握晒田的时间、火候,一般地说,在中等偏上肥力的地块,单位面积内的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要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一般不要少于5d;严防病田水串流,要浅水灌溉,采用浅—深—浅—湿润的灌溉模式,整个生长期间除了缓苗期和孕穗期遇到极端低温需要深水护苗外,其余生育时段都要实施浅灌溉;要合理施肥,根据品种、地力、产量潜力、管理水平等合理确定施肥品种、施肥次数、施肥数量,严禁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锌钙硅镁肥,增强水稻抗性。
3.4药剂防治。
3.4.1预防
水稻自拔节期开始至孕穗期,每667㎡用30%恶霉灵水剂1200-1500倍液,或2%加收米800-1000倍液,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噻枯唑600-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每隔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3.4.2治疗
发病初期和暴风雨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进行药剂喷施。每667㎡用菌毒黑枪30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2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500倍液,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液倍,或50%氯溴异氰尿酸500倍液,或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或27.12%铜高尚500倍液。每隔7-10d防治一次, 连续喷施2-3次。
3.4.3施药要求
温度低于27℃,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5%,风速低于4m/s。施药应选早晚风小,气温低时进行,晴天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施药。同时不宜喷洒含氮叶面肥,否则会加重病害。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发生;防治
1.发病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斑又称细菌性鞘腐病,是由假单胞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除为害水稻外,也为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尚可为害野稗?狗尾草?鹅观草等 10 余种杂草。东北稻作区易发生此病,特别是吉林粳稻种植区,由于连作年限较长,土壤菌群分布发生变化,细菌性病原菌在土壤中基数较大,遇到适宜条件,很容易发病。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盛发期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为害水稻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水稻苗期染病 ,多是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口后,有细菌侵入就容易造成上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病害发生严重时,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缩。成株期感病,叶片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赤褐色,大小1-5mm,边缘有水渍状黄色晕纹,后期病斑的中心变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形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病斑可在叶面任何部位发生,有时沿叶缘蔓延成红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条斑,不产生菌脓。在发病较重地块,远看上部叶片有褐斑或条斑,易与水稻稻瘟病相混淆。受害叶鞘多发生在剑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状,后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组织也变灰褐色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抽穗前剑叶叶鞘发病严重,往往抽不出穗。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斑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2.发病条件
细菌褐斑病菌菌体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端生有1-3 根鞭毛。菌体大小为1-3nm×0.8-1nm,大部单生或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直径 2-3mm,表面光滑, 后期呈环状纹,中央略有突起。病原菌在种子上和病叶、病穗等组织中越冬,成为次年侵染源。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秧田和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病原菌主要通过水稻叶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在20℃情况下,潜育期为3d,病原菌在20-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病原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d,并可以随水流传播。秧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或本田期低温多雨都导致发病重,如果苗期不注意防治,插秧后病原菌会侵染更多的健壮苗,在本田会造成大面积流行。七月初如果出现持续的低温、多雨、寡照和大风,有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侵入、产孢和再侵染,期间发生的台风暴雨常使水稻叶片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摩擦,形成伤口,病原菌趁机从中侵入,促成病害蔓延。洪涝使秧苗受淹则病害加重,且淹漫时间越长、次数愈多,则发病愈重。孕穗前后遇洪水则剑叶及穗部发病重。水淹而气温偏低易发病。低温可加重危害。病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是Ph6.2-7.6。土壤偏酸性至中性、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等都会导致营养生长失调,叶片肉嫩多汁,都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
建立无病种子田。制种田一旦感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应防止病种调入和调出。
3.2疏通排灌沟渠
要保证大雨或洪水过后较短时间内能够把田间多余的积水及时排除,必要时要采用机械强排。
3.3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良种,一般矮杆品种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提倡用比重1.13的盐水选种,要做好药剂浸种,可选用20%龙克菌悬浮剂浸种,要满足浸种期间水温达到100度积温的要求,一般10℃水温需要10d,13℃水温需要8d,15℃水温需要7d,坚持每天搅动被浸稻种1-2次,保证浸种更具有均匀性,通过浸种清除或减少水稻种子表皮细菌;注意清除田边杂草,保持田埂无杂草;泡田后,注意打捞残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数量;要合理确定插秧期,北方粳稻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是14℃,泥温是13.7℃,叶生长最低温度是13℃。要在稳定通过根生长的起点温度时开始插秧,否则不发新根,不易缓苗,吉林省水稻适宜插秧期是在5月15日-5月25日。要将抽穗开花期安排在高温季节,吉林省水稻安全的抽穗开花期应在8月上、中旬。要保证前期有足够的营养生长期,中期有适当的生殖生长期,后期有一定的灌浆结实期;要合理确定栽培密度,防止密度过大,过密,造成秧苗拥挤,在水、肥条件好时过早封行,叶面积指数过大,下部阴郁,死叶,病害重;要适度控制田间总茎数,创造合理的群体和个体生长空间,要把握晒田的时间、火候,一般地说,在中等偏上肥力的地块,单位面积内的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要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一般不要少于5d;严防病田水串流,要浅水灌溉,采用浅—深—浅—湿润的灌溉模式,整个生长期间除了缓苗期和孕穗期遇到极端低温需要深水护苗外,其余生育时段都要实施浅灌溉;要合理施肥,根据品种、地力、产量潜力、管理水平等合理确定施肥品种、施肥次数、施肥数量,严禁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锌钙硅镁肥,增强水稻抗性。
3.4药剂防治。
3.4.1预防
水稻自拔节期开始至孕穗期,每667㎡用30%恶霉灵水剂1200-1500倍液,或2%加收米800-1000倍液,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噻枯唑600-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每隔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3.4.2治疗
发病初期和暴风雨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进行药剂喷施。每667㎡用菌毒黑枪30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2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500倍液,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液倍,或50%氯溴异氰尿酸500倍液,或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或27.12%铜高尚500倍液。每隔7-10d防治一次, 连续喷施2-3次。
3.4.3施药要求
温度低于27℃,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5%,风速低于4m/s。施药应选早晚风小,气温低时进行,晴天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施药。同时不宜喷洒含氮叶面肥,否则会加重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