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婆家生活已有六七年了,每逢年节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失落。婆家的节日气氛和我生长的家庭是截然不同的,节日里只是置办丰富的酒席,吃好喝好,余下的时间就是打牌、聊天、看电视、逛街而已。没有了节日的庄重,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期盼。仔细想想,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对节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可以吃好点、穿好点的期待,没有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快乐的念想和依赖。四时八景、时令节气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生活在“改革”,彻头彻尾,人们大都可以万事不关心,诸多不遵循了。每逢年节,我就会很怀念自己儿时的那些遥远但清晰的记忆,清明时的青烟袅袅、哀思缠绵,过年的鞭炮炸响、熏香四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果品……清明的碧柳青松插起来了,过年的对联门前贴起来了,端午的清凉晨露打过来了,中秋牛郎织女的情话也传到葡萄架下来了……多么美妙的生活,这些场景在我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久的悸动。在生活水平更高的今天,却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却触不到露珠的清凉。
每逢节假日返校,我都会询问学生假日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回答多是玩耍、做作业、上网和发呆。多姿多彩的生活哪里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哪里去寻找?孩子那可贵的蓬勃朝气又走向了哪里?
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我们生活的内容越来越贫乏。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乡土文化的迷失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处于尴尬的一个原因呢?
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在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文化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历史,了解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很有渊源的,也是很有魅力的,滋养我们的性情,使我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因而,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应试教育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虽然现在意识到了问题,但修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应试教育把教育的真正活力和生命力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知之甚少,对厮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会导致民族的危机,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自身存在的危机。让孩子们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及群体,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明确自己生活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这些不是显得格外重要,急需我们重视吗?
我们生活生长在赣榆这个地方,对赣榆历史的各个方面却了解甚少。唯有了解了才有可能真正有感情,才会产生那种动人的、伴人一生的乡土情愫。网络信息载体日益发展成熟,使得我们的乡土文化得到整理和传承,而同时网络也占用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多数的时间是在校学习,休假期也多数是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而很少参与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即便是身处其中,也会觉得自然而然,很少会有自觉的意识进行记忆和整理了,家长们也在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中很少向自己的小孩讲解本土文化。我们的乡土文化何其宝贵,但对孩子们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二
乡土文化的生存走向还会怎样?我们为师者又该做点什么呢?
(一)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鼓励广大学生深入生活的海洋中,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2.探究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重要的是让乡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在采集材料的基础上,应该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探究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多品味,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高素养,在研思中提升品位。生生探究外,也可以有师生的探究,还可以请本地的文学名流、社会贤达进行座谈传授。
3.集体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凭一己之力是薄弱无力的,应该坚持集体性原则,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
(二)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乡村采风。清新的空气、广袤的原野、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山泉、袅袅的炊烟,这些是我们一路看不完的画,赏不完的景。在乡村采风,可赏自然美景,察风俗人情,听民间故事,感受那种淳朴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利用节假日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可以文字记录,可以拍摄照片。
2.胜地游览。连云港赣榆县有山有水,是不错的游览去处。抗日山是著名的红色圣地,古木竞翠,风景秀丽。海州湾是有名的旅游度假区,阳光沙滩,令人神往。夹山、巫山的天然秀美,海陵湖、塔山水库的碧波荡漾。而孩子们作为一个赣榆人,因为繁忙的校园生活,也因为当下极为小心翼翼的学校教育形式,致使很多孩子还未曾走近这些地方。风景依旧,徒然美丽,更不用谈了解这些地方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张开求真求美的双眼,关照这些身边的风景。这样学生又怎会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3.网上搜集。爱我家乡,爱我乡土文化,鼓励学生浏览家乡文化网站,收集家乡的名人逸事、诗词歌赋等,还可以在课外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制成电子相册、电子展板、电子网页等。
4.班级交流。可以口头交流,讲述自己整理的故事,自己调查了解的各种乡土文化;可以文字交流,把自己的所得写成文字材料,以板报、手抄报、作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最后可以辑录成册。
乡土文化是根的文化,每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乡土文化应该得到我们的珍视。帮助学生们发掘了解乡土文化,让他们在了解中热爱自己的故乡,也热爱纯朴生动的乡土生活,拥有乡土文化浸润的厚重人生,同时,也使乡土文化走出尴尬处境,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一举多得。
在婆家生活已有六七年了,每逢年节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失落。婆家的节日气氛和我生长的家庭是截然不同的,节日里只是置办丰富的酒席,吃好喝好,余下的时间就是打牌、聊天、看电视、逛街而已。没有了节日的庄重,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期盼。仔细想想,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对节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可以吃好点、穿好点的期待,没有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快乐的念想和依赖。四时八景、时令节气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生活在“改革”,彻头彻尾,人们大都可以万事不关心,诸多不遵循了。每逢年节,我就会很怀念自己儿时的那些遥远但清晰的记忆,清明时的青烟袅袅、哀思缠绵,过年的鞭炮炸响、熏香四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果品……清明的碧柳青松插起来了,过年的对联门前贴起来了,端午的清凉晨露打过来了,中秋牛郎织女的情话也传到葡萄架下来了……多么美妙的生活,这些场景在我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久的悸动。在生活水平更高的今天,却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却触不到露珠的清凉。
每逢节假日返校,我都会询问学生假日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回答多是玩耍、做作业、上网和发呆。多姿多彩的生活哪里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哪里去寻找?孩子那可贵的蓬勃朝气又走向了哪里?
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我们生活的内容越来越贫乏。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乡土文化的迷失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处于尴尬的一个原因呢?
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在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文化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历史,了解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很有渊源的,也是很有魅力的,滋养我们的性情,使我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因而,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应试教育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虽然现在意识到了问题,但修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应试教育把教育的真正活力和生命力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知之甚少,对厮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会导致民族的危机,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自身存在的危机。让孩子们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及群体,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明确自己生活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这些不是显得格外重要,急需我们重视吗?
我们生活生长在赣榆这个地方,对赣榆历史的各个方面却了解甚少。唯有了解了才有可能真正有感情,才会产生那种动人的、伴人一生的乡土情愫。网络信息载体日益发展成熟,使得我们的乡土文化得到整理和传承,而同时网络也占用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多数的时间是在校学习,休假期也多数是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而很少参与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即便是身处其中,也会觉得自然而然,很少会有自觉的意识进行记忆和整理了,家长们也在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中很少向自己的小孩讲解本土文化。我们的乡土文化何其宝贵,但对孩子们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二
乡土文化的生存走向还会怎样?我们为师者又该做点什么呢?
(一)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鼓励广大学生深入生活的海洋中,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2.探究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重要的是让乡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在采集材料的基础上,应该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探究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多品味,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高素养,在研思中提升品位。生生探究外,也可以有师生的探究,还可以请本地的文学名流、社会贤达进行座谈传授。
3.集体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凭一己之力是薄弱无力的,应该坚持集体性原则,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
(二)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乡村采风。清新的空气、广袤的原野、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山泉、袅袅的炊烟,这些是我们一路看不完的画,赏不完的景。在乡村采风,可赏自然美景,察风俗人情,听民间故事,感受那种淳朴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利用节假日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可以文字记录,可以拍摄照片。
2.胜地游览。连云港赣榆县有山有水,是不错的游览去处。抗日山是著名的红色圣地,古木竞翠,风景秀丽。海州湾是有名的旅游度假区,阳光沙滩,令人神往。夹山、巫山的天然秀美,海陵湖、塔山水库的碧波荡漾。而孩子们作为一个赣榆人,因为繁忙的校园生活,也因为当下极为小心翼翼的学校教育形式,致使很多孩子还未曾走近这些地方。风景依旧,徒然美丽,更不用谈了解这些地方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张开求真求美的双眼,关照这些身边的风景。这样学生又怎会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3.网上搜集。爱我家乡,爱我乡土文化,鼓励学生浏览家乡文化网站,收集家乡的名人逸事、诗词歌赋等,还可以在课外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制成电子相册、电子展板、电子网页等。
4.班级交流。可以口头交流,讲述自己整理的故事,自己调查了解的各种乡土文化;可以文字交流,把自己的所得写成文字材料,以板报、手抄报、作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最后可以辑录成册。
乡土文化是根的文化,每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乡土文化应该得到我们的珍视。帮助学生们发掘了解乡土文化,让他们在了解中热爱自己的故乡,也热爱纯朴生动的乡土生活,拥有乡土文化浸润的厚重人生,同时,也使乡土文化走出尴尬处境,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