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主题作文:有意义,更有意思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特色主题作文的思考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校园文化、教育方式、学习方法、教育成果等方面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是学校丰富内涵的体现,是学校个性化深厚底蕴的积淀。我校所处的江苏省溧阳市,是感恩信义之乡。春秋时期史贞女投水濑江救助伍子胥的信义之举这一传说源出本地,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感恩诗篇《游子吟》;近年来本地又涌现出全国、江苏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培养的一批批学生,其感恩信义之举也曾被媒体报道,受到广泛称颂。因此,感恩信义,已成为本地特有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并发展为我校的教育特色主题。近年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科活动、课程设置、活动体现、氛围浸染等途径将其加以落实,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关经验、总结相继在《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上发表。
  关于写作教学,近年来,国内外写作教学的共同趋势,就是以内容为中心,走进真实生活。如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写作思想,美国教育界对作文教学的主张之一也是作文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国内,深圳钟传祎的学科作文、江苏吴勇的童化作文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世界为对象而开展的写作训练。以上各种研究,都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其核心都是作文与生活相结合,是基于学生实际基础和成长现实的创作过程,在引导学生真情、有效的自主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坦诚的生活态度,做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从而在普遍提升学生作文兴趣与能力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特色主题作文是指把学校特色有机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自主进行作文课程的整合、设计,即师生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历史文化中、现实社会中、课外阅读中与学校特色相关的写作资源,寻找与写作交互点,构建新的习作训练体系,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充足的题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具体来说,我校学生生活、成长在充满浓厚文化背景的“感恩信义”的环境中,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以“感恩信义”为主题,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将其合理移植、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从而形成了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主题作文教学方式。
  二、特色主题作文有效提升了作文教学的意义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校本化改造后的课程更具备针对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更应该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基石。因此,以作文及作文活动为抓手,形成作文教育特色,一定会让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入人心,也一定能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靓丽。笔者认为,学校特色主题作文的主要意义如下。
  (一)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
  费时低效是习作教学的顽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训练序列不强、写作素材不丰富、写作内容与技法指导不能有机结合等。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训练序列的问题,并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挖掘写作素材,有效整合,促进情感、内容与技能的整体提升,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1.作文中的德育落实不到位,“假大空”的作文多。特色主题作文有效落实了作文中的德育,丰富了写作素材,实现了作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即“文以载道”。
  2.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的序列性普遍不强,没有科学、完整、合理的训练层次。构建特色主题作文体系,将使作文教学更加有序,指导更具针对性,活动更具综合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即让作文“做”起来。
  (二)从特色建设的角度看
  “办学要有特色”,但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全体师生及周围环境历经多少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与精神,特色主题作文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传承的一根纽带,将学校特色具体化、丰富化、精细化,将口号变成可操作的课程、可感知的素材、可表达的作文、可参与的活动。小学是情感道德、行为准则、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特色主题作文便成为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拓宽生活经验、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时,这为学校的其他特色建设提供了一条思路——除了以作文来丰富与强化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细化、落实与强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转变为师生的具体行动,让学校特色建设更具品牌意识和教育意义。
  因此,以教育特色为突破口,全面打造主题作文,能够让学生将耳濡目染的生活因素自由、自主、自发地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注重了作文实践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特色主题作文让习作更有意思
  特色主题作文活动发掘了学生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在充满感恩信义的氛围中充分观察与体验,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健全人格,学会做人。这是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人文素养提高的新思路。
  教学实践中,我们特色主题作文的主要途径如下。
  1.阅读迁移。将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筛选出与感恩信义主题有关的课文,进行序列化整理,以读后感、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
  2.主题渗透。将教材习作训练中与感恩信义有关的作文整合,强化与突出主题,编写出相应的指导方案。
  3.活动寻访。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室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走出学校,走进历史,寻访历史文化遗迹,并以游记、散文、编写、改写、观后感等形式表达收获。
  4.榜样发现。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用慧眼发现自己或身边具有感恩信义品质的人和发生在身边的感恩信义的故事,用记叙文、诗歌的形式进行赞颂。
  5.课程拓展。对课程进行不断地拓展,突破“作文”的限制,引导学生就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内容进行自主的活动设计,并以童话、剧本、小品表演、相声、公益广告以及参与活动等形式表达成果,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作文训练体系。
  下面是本校规划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特色主题作文的训练内容。   第一单元
  主要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早》
  阅读迁移:写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或写一篇记叙文《寻找春天的足迹》。
  主题渗透:观察、描写自然景物。可以渗透感恩自然主题。
  活动寻访:走出教室,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以此写一篇记叙文。
  课程拓展: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得到别人帮助后要学会感恩。
  第二单元
  主要课文:《梦圆飞天》《神奇的克隆》
  阅读迁移:写《我与现代化》主题作文,感恩科技时代的新生活;或者结合感恩信义主题写想象作文,《假如我会克隆》。
  主题渗透:练习修改作文。可以综合其他同学意见,合理修改自己的作文。
  活动寻访:走出校园,走进新农村、新小区、工厂等,感受现代社会气息与现代生活,写一篇参观记。
  课程拓展:结合三八妇女节,给妈妈做一张感恩卡。
  第三单元
  主要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
  阅读迁移:写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一件事。
  主题渗透:写一篇报道。主题可以是学校发生的感恩信义的人或事。
  榜样发现:写自己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感谢的一件事。
  第四单元
  主要课文:《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主题渗透:写一篇参观记。可以寻访本地历史文化遗迹(贞女碑、孟母像等),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程拓展:走进图书馆,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行故事会。
  第五单元
  主要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阅读迁移:写一封书信《 ,我想对您说》。
  榜样发现:为妈妈做一件事,注意观察家长的表现,并记下来。
  课程拓展:以感恩信义为主题的小小即兴演讲会。
  第六单元
  主要课文:《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
  阅读迁移:围绕革命先烈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写读后感。
  主题渗透:家乡的名人。可以写家乡感恩信义的名人故事。
  活动寻访:观看相关主题电影、电视剧,围绕感恩信义主题写观后感。
  课程拓展:制作家乡名人主题的手抄报。
  第七单元
  主要课文:《灰椋鸟》《水》
  阅读迁移: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新貌。
  主题渗透:根据月夜星空写想象作文。可以渗透感恩信义的主题。
  榜样发现:用具体的事例,写一个关心他人或者爱护环境的同学。
  课程拓展: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走出校园开展宣传活动。
  不难看出,上述训练紧密与教材结合,紧密与环境资源结合,紧密与学生生活结合,同时寻找教材与环境等其他资源之间的联系,将作文训练与学校特色主题、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将传统意义上的习作转变为作文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写作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因此,特色主题作文必将会使习作教学变得更加有意思。
  总之,学校的教育特色为作文教学提供了资源与素材,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个性;特色主题作文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载体,从而实现了作文教学与学校特色的统一。
其他文献
《斗笠》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感细腻而丰富的现代诗歌。全诗以斗笠为载体,写了儿子要远行,母亲无好礼相送,只吩咐儿子戴上斗笠,将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母亲为人的诚恳、真挚,又体现了母亲人格的崇高和伟大。笔者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母爱乡情的同时,经历学语文,探寻“真语文”的真谛。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教材,用教材,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使学生从中得到补益。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  1.抓题眼,学构思  人们读书,看报,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题
期刊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把科学小品文教出语文味,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并不是件易事。如何将老课文教出“新意”来,更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品读海底奇特声音的基础上,本课时重点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动物活动的特点、植物的差异。教者从文体特点和儿童视角出发,将读中比、读中品、读中训作为本课的教学思路。下面以其中两个教学片段为例。  【片段一】  海参和梭子鱼在行进速度上有着明显差异,作
期刊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祭文佳作,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祭十二郎文》何以感人?历来大多数的解读都指向了情感因素:情真则意浓,情深则意丰,情切则意长。笔者以为,除了情真、情深、情切的因素,更因为文中流淌着作者浓重的生命意识。  生命诚可贵,可贵就可贵在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和生命历程的不可逆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唯一性,不管他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支配社会资源能力的
期刊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要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我想就这一点而言,语文教学是不是特别需要“慢教育”呢?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都是需要慢慢地体悟才能获得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容优雅的,需要一种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  然而,长期以来,处
期刊
我校近年来,就“大文科教育环境建设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  就某种意义上说,大文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相提并论。大文科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不是放大了的文科教育,文科教育只是大文科教育的一个分支,大文科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十分广阔的文化背景。它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涉及建筑、音乐、体育、美术、诗歌、文学、书法、宗教、伦理、数理、医
期刊
语文课该怎么上?课前三分钟演讲,拓展延伸,课本剧表演,语文综合活动……妖艳无比的打扮,热热闹闹的课堂,但这也没有改变语文教学令人尴尬的处境。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试试“减法”,让语文回归内涵,在课改和应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聚焦“语用”,少用多媒体。这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教授给出的建议。  温教授说:“‘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呀,精神熏陶呀,很自然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读关于思乡的诗歌,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诗歌不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抒情形式。  3. 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无论是忧伤、悲痛,还是哀叹,都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的回归。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期刊
【阅读篇目】  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大自然的乐章》中《秋天的雨》(张爱玲)、《雨的四季》(刘湛秋)。  【教学目标】  1.速读文章,概括语言特点。  2.品读语言,赏析语言风格。  3.学习写法,抒写心灵感悟。  【教学过程】  有人说,雨是天空的泪水,大海的叹息。而我觉得,雨更是诗歌的宠儿,情感的精灵。灵动的雨滴寄寓了人们太多的欢欣哀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雨的世界,走进作者细腻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