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
但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区的存在 使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那么,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之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略,许多教师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统一和再现,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缺位。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而大部分学生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境界。
误区之二: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从教育心理学及人的生理特征来看,早上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与背诵的。而语文科要记忆与背诵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用来进行朗读训练(后加上外语类科目的朗读)。这无疑是个科学的及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这一做法久而久之便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形成了这么一种观点,即“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其它单位时间内,朗读就成为了一种“不需要”;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朗读大多数就被扔在一个“死角”里,有时会捡出来,也只是一种点缀,一种“补缺”,不成系统,不显正规。
误区之三: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才需要朗读。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
误区之四: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然而到了高中阶段,许多语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对于朗读,不能说没有,且也有进行,但却是放任学生随意朗读。因为这些教师认为高中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有针对性的朗读。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激情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讲授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
二、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教师首先要激情洋溢地上课,感情饱满的范读,学生才能受到教师的感染,学习教师朗读课文的态度。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三、正确朗读。学好拼音是朗读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普通话不标准,文章读出来就会别扭。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非常重要。老师一定要学生预习时查工具书,并且上课时清楚地把字词出示在黑板或课件上,让学生积极响亮地读正确。
四、有效朗读。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五、依情朗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经验,让学生的感情自觉表露出来。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没有什么区别。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的情感或许都会有差异,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六、移情体验。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有的文章需要一步步深入体会感情,适合边读边体会,有些文章需要整体的感知之后才能体会到感情。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清楚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上的作用与地位,更应清楚朗读训练在现实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朗读训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伊川县第二高中)
但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区的存在 使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那么,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之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略,许多教师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统一和再现,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缺位。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而大部分学生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境界。
误区之二: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从教育心理学及人的生理特征来看,早上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与背诵的。而语文科要记忆与背诵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用来进行朗读训练(后加上外语类科目的朗读)。这无疑是个科学的及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这一做法久而久之便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形成了这么一种观点,即“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其它单位时间内,朗读就成为了一种“不需要”;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朗读大多数就被扔在一个“死角”里,有时会捡出来,也只是一种点缀,一种“补缺”,不成系统,不显正规。
误区之三: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才需要朗读。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
误区之四: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然而到了高中阶段,许多语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对于朗读,不能说没有,且也有进行,但却是放任学生随意朗读。因为这些教师认为高中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有针对性的朗读。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激情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讲授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
二、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教师首先要激情洋溢地上课,感情饱满的范读,学生才能受到教师的感染,学习教师朗读课文的态度。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三、正确朗读。学好拼音是朗读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普通话不标准,文章读出来就会别扭。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非常重要。老师一定要学生预习时查工具书,并且上课时清楚地把字词出示在黑板或课件上,让学生积极响亮地读正确。
四、有效朗读。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五、依情朗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经验,让学生的感情自觉表露出来。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没有什么区别。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的情感或许都会有差异,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六、移情体验。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有的文章需要一步步深入体会感情,适合边读边体会,有些文章需要整体的感知之后才能体会到感情。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清楚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上的作用与地位,更应清楚朗读训练在现实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朗读训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伊川县第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