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接诊治疗的实施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的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人数为40例,对于A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胆道镜探查,B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胆管一期缝合,而C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T管引流,对比三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人数。结果:经过研究发现,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显著短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患者的腹腔引流时间显著少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3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人数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过程中3种方式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总体来看疗效最优的方式为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但是在临床治疗上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肝外胆管结石;引流术;胆囊切除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所占比例较高,主要是结石原发于胆管系统内部,以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居多,而继发性是指胆囊内的结石排到胆管内,以胆固醇结石为主[1]。胆管结石患者在食用油脂食物或者活动时,由于结石在胆管内活动,刺激胆管痉挛,同时阻塞胆汁流过导致患者出现胆绞痛[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胆道探查术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常用方法,当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胆管、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进行T管引流[3],本文主要探讨分析3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在2011年1月到2014年6月接诊治疗的实施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的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随
机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为40例。A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为43.5~70.5岁,平均为(58.55.6)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0.948.69)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270.75)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77)cm。B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为42.7~71.2岁,平均为(59.74.8)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0.848.81)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540.75)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82)cm。C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4.2~72.1岁,平均为(60.25.8)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1.158.36)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760.86)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83)cm。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1)经腹部B超、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2)不存在上腹部手术史;(3)不存在严重心、脑等重大疾病;(4)手术前未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5)能够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此次试验。
排除标准:(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术前患有严重疾病;(3)肝肾等重大器官异常;(4)具有恶性肿瘤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利用术中胆道造影确认胆管结石的多少、位置和大小,麻醉方式为腰椎硬模外全身麻醉。A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利用常规的四孔法,为了使胆囊三角充分游离,向右后上方推起胆囊,利用钛夹将胆囊管远端夹闭,利用分离钳将当囊管扩张,剑突下套管置入纤维胆道镜,然后在胆道镜辅助下进行取石,如果结石比较大首先进行激光碎石,然后取石,保证患者胆总管下段无狭窄后利用钛夹夹闭胆囊管。B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胆管一期缝合,而C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T管引流。过程为利用常规四孔法,利用剪刀将胆总管上段胆管前壁切开2.0cm左右,置入细导尿管后利用高压注水对弹道冲洗,直到将结石冲出。待所有结石取尽后,B组患者利用可吸收线缝合胆管,而C组患者放置T管引流。所有患者在取石后将胆囊切除,利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对右上腔进行冲洗,吸净冲洗液,当无出血和胆漏发生后在腹腔留置引流管。
1.4检测指标
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人数。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获得数据利用Excel构建数据库,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是表示,利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利用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经过研究发现,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显著短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患者的腹腔引流时间显著少于B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3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注:P1为A、B两组对比;P2为A、C两组对比;P3为B、C两组对比。
2.2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A组患者经过手术后,随访发现无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随访发现有1例发生腹腔出血,3例发生胆漏,C组随访发现,发生胆漏3例,3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胆道出血、胆管炎、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管结石主要是机体肝内外胆管中有结石形成,属于常见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为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正常生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碎石、排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有3种,主要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一起缝合胆管、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各个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症[5]。经过本文试验显示,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显著低于C组患者,且A组的腹腔引流时间要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人数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效果最好,其次为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联合胆管一期缝合,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福荣,邵文生,黄小玲,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6):920-922.
[2]陆昌友,黄君,李自刚.腹腔镜胆道探查术44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3):268-270.
[3]雷圣贤,黄居科,黄切玉,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与T 管引流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6):7055-7057.
[4]刘泽良,凌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72例报告[J].四川医学,2011,32(8):1289-1290.
[5]汤晓东,刘双海,蒋剑,等.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8):589-592.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肝外胆管结石;引流术;胆囊切除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所占比例较高,主要是结石原发于胆管系统内部,以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居多,而继发性是指胆囊内的结石排到胆管内,以胆固醇结石为主[1]。胆管结石患者在食用油脂食物或者活动时,由于结石在胆管内活动,刺激胆管痉挛,同时阻塞胆汁流过导致患者出现胆绞痛[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胆道探查术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常用方法,当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胆管、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进行T管引流[3],本文主要探讨分析3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在2011年1月到2014年6月接诊治疗的实施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的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随
机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为40例。A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为43.5~70.5岁,平均为(58.55.6)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0.948.69)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270.75)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77)cm。B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为42.7~71.2岁,平均为(59.74.8)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0.848.81)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540.75)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82)cm。C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4.2~72.1岁,平均为(60.25.8)岁;胆总管内径平均为(1.0)cm;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1.158.36)mmol/L;胆总管结石数平均为(2.760.86)个;最大结石直径为(0.83)cm。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1)经腹部B超、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2)不存在上腹部手术史;(3)不存在严重心、脑等重大疾病;(4)手术前未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5)能够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此次试验。
排除标准:(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术前患有严重疾病;(3)肝肾等重大器官异常;(4)具有恶性肿瘤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利用术中胆道造影确认胆管结石的多少、位置和大小,麻醉方式为腰椎硬模外全身麻醉。A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利用常规的四孔法,为了使胆囊三角充分游离,向右后上方推起胆囊,利用钛夹将胆囊管远端夹闭,利用分离钳将当囊管扩张,剑突下套管置入纤维胆道镜,然后在胆道镜辅助下进行取石,如果结石比较大首先进行激光碎石,然后取石,保证患者胆总管下段无狭窄后利用钛夹夹闭胆囊管。B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胆管一期缝合,而C组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实施T管引流。过程为利用常规四孔法,利用剪刀将胆总管上段胆管前壁切开2.0cm左右,置入细导尿管后利用高压注水对弹道冲洗,直到将结石冲出。待所有结石取尽后,B组患者利用可吸收线缝合胆管,而C组患者放置T管引流。所有患者在取石后将胆囊切除,利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对右上腔进行冲洗,吸净冲洗液,当无出血和胆漏发生后在腹腔留置引流管。
1.4检测指标
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人数。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获得数据利用Excel构建数据库,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是表示,利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利用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经过研究发现,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显著短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患者的腹腔引流时间显著少于B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3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注:P1为A、B两组对比;P2为A、C两组对比;P3为B、C两组对比。
2.2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A组患者经过手术后,随访发现无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随访发现有1例发生腹腔出血,3例发生胆漏,C组随访发现,发生胆漏3例,3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胆道出血、胆管炎、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管结石主要是机体肝内外胆管中有结石形成,属于常见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为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正常生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碎石、排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有3种,主要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一起缝合胆管、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各个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症[5]。经过本文试验显示,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显著低于C组患者,且A组的腹腔引流时间要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人数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效果最好,其次为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联合胆管一期缝合,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福荣,邵文生,黄小玲,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6):920-922.
[2]陆昌友,黄君,李自刚.腹腔镜胆道探查术44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3):268-270.
[3]雷圣贤,黄居科,黄切玉,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与T 管引流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6):7055-7057.
[4]刘泽良,凌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72例报告[J].四川医学,2011,32(8):1289-1290.
[5]汤晓东,刘双海,蒋剑,等.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8):58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