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学生不但学习缺乏热情,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这些学生中尤其以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为多,他们埋怨父母,埋怨社会,埋怨生活。看到这种情形,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痛心,这或许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德育缺失吧。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苦口婆心给他们讲道理,讲人生,但用了许多方法,却都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最终回归到了我们语文课的德育功能。于是,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常怀感恩之心去对待父母,对待生活。
  一、导学引情:奠定情感基调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能联系生活谈谈吗?
  生1:这首歌听起来有点伤感,我想到自己的妈妈也有点老了,但还是很操劳。
  生2:听到这首歌就让我想起我爸妈了,他们总是在外面打工,很少回来。
  生3:老师,这首歌的旋律很优美。我其实也很爱妈妈的,就是经常忍不住顶撞她,和她发脾气。
  师:看来大家的感触还真不少。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母亲。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先生的描述,一起去认识他那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互动激情:感受母亲性情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母亲的为人。(出示句式:胡适的母亲是一个?摇?摇 ?摇?摇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已经有想法的同学可以举手发言。
  生1:胡适的母亲是一个对孩子很严厉的人。
  生2:她是一个很爱自己孩子的人。
  生3:母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生4:母亲是一个受不得气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4:五叔说些发牢骚的话,母亲就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还当面质问他。
  生3:我觉得那位同学说得不是很对。母亲受了嫂子的气都是自己忍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时候就自己哭。
  师:对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5:我觉得母亲的脾气很好,她忍受了嫂子的不好脸色,忍受了哥哥的债主来追债,不和家里人吵架,不骂哥哥,但五叔讲的是侮辱了她人格的话,她就不应该再忍。
  师:这位说得很好,用课文的话来说,母亲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很有刚气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会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所感染。
  三、探究动情:体验作者心境
  师:想想看,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感激之情。
  师:抒发情感的常见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大家能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吗?
  生:能。(生齐声答。)
  生1:第4自然段,“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生2:还有第13自然段也是。(请同学齐声朗读第13自然段的内容。)
  师:同学们真棒,都找出来了。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用词就极为注意分寸,这正是胡适的品行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出示这两段深含感激之情的话。)请同学们品味一下。
  生1: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但却用了“一点”一词,说明作者讲话很含蓄。
  生2:“混”这个词用得不对吧?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比如说“混黑社会”。
  师: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
  生3:胡适是文化名人,应该不会用错词。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更说明了作者的谦逊。
  生4:没人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混”了二十多年,说明母亲对我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
  师:一个母亲的性情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朗读和品析,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胡适,感受到了他的良好品性,也感受到了他对母亲那份深沉的爱。
  四、合作共情:感悟母爱情怀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在字面上过多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把关于母亲的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请大家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快速地找一找,看看写了哪些事,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学生分组合作,热烈讨论。)
  生1:我们第一小组找得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在学习上督促我,叫我早起,“催”我去上学,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第二件事,我得了眼翳病,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第三件事,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第五件事,听了五叔的牢骚话,母亲就和他当面对质,不让别人侮辱自己。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表现很出色。其他组呢?有没有补充?
  生2:老师,我觉得“母亲催我上学”和“母亲责罚我”应该分成两件事好一点。
  师:第三组的同学很有有见地。
  生3:应该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声,还好生应付。
  师:同学们答得很全面。通过写这些事,表现了什么呢?
  生1:母亲对我的严厉与关爱。
  生2:对家人的宽容与仁慈,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1:这叫言传身教。
  生2:对,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母亲为人处世的态度,感受到她的好,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这一点上,同学们有没有切身的体会?   生1:我妈妈是个很大方的人,无论有什么人来到我家,她都喜欢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我觉得自己很像她,买零食的时候都愿意分给同学。
  师:真的?(同学大声附和。)不错嘛!掌声送给这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同学。
  五、拓展悟情:读懂无限恩情
  师:常言道,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幼年时期接受的是忠孝仁爱的传统伦理教育,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切,也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情都蕴含在平实的叙事当中。这里有几句胡适在《先母行述》中的话(出示):“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声朗读)
  师:读得不怎么样,声音要低沉点,缓慢一点。(学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好多了。能读懂意思吗?
  生1:那个念作毕生什么劳啊?
  师:哦,念qú,劬劳就是劳累的意思。读完有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胡适很伤感。
  师:为什么?
  生2:妈妈死了。
  师:其实,胡适的母亲是不幸的,23岁丈夫去世,给胡适留下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家后母不容易,年轻的她忍辱负重,受尽了人生的痛苦与折磨,离开人世时也仅活了46岁。而作为儿子的胡适,他有没有怨恨?
  生3:没有,他只是叹息母亲的苦,叹息母亲的早逝。
  生4:还有就是怨自己没有对母亲多尽孝心。
  师:同学们觉得自己是孝顺的孩子吗?(生齐说:是)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孝顺父母的?(学生沉默)有没有顶撞过自己的妈妈?(依然沉默)
  师:大家是在回忆中,还是在反思呢?那这样吧,我们用纸条的形式,把你想要对你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课后交给老师好不好?(学生齐声叫好。)
  师:同学们,父母关爱孩子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是一致的。但愿我们同学们时刻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孟郊在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让我们把爱化作行动来回报父母吧!
  (在歌曲《真的爱你》悠扬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学习。)
  六、课例反思:构建本色课堂,突出语文德育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老生常谈的论调他们更是麻木不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这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
  这次选了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作为课例,尝试通过“引情”、“激情”、“动情”、“共情”、“悟情”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既能理解文本内容,情感上又受到触动。《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自己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很强,看一遍后,基本都能读通文本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课堂上的气氛来看,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除了能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外,最重要的是学生感情受到了触动,思想上受到了一番洗礼。表现最明显的是课后收上来的“真心话”,可以看出学生是深受感动的。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创设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情境,力求找出比较具体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例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中学语文“五情”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YQJK16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坡头区上圩中学。
其他文献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两套试题的作文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指令”。因此,许多学校都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备考训练重点。  但是,当今年作文命题材料出现漫画时,有人认为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复习倡导者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还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做起。  一、听——两耳关心窗外事,不再只读圣贤书  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时,总喜欢强调“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实际上,这种指导太宽泛,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给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语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审美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逐步进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审美角度上着手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是语文教学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素质教育的切实要求。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散文学习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完全没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此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使其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审美教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的中职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在中职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是专业技能课程,而简单的将语文归为学科课程,其实不然。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而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则是相对次要的,对于语文课来说,学生最终能不能学会使用语言,会不会开展语文活动,形成言语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能力的形成是源于活动,
“山羊过独木桥”是高考语文2014年课程标准乙卷材料作文题,其题是: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
我理解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老师充分课前预设,将一篇课文尽可能有的知识点、能力点、审美点、情志点充分琢磨,在裸读备课的情况下,再综合各种资料信息加以消化吸收,然后走上课堂。其出发点归宿点全在学生,课堂的生发点也基本由学生引起,老师在其中只起引导、诱发、促疑、纠错、拨正等作用。这样的课堂中的生成是动态,对话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情境是生活化的。  我在教学《鸟啼》一课时做了尝试。现将在两个班的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尤其是材料作文,一旦审错题,立错意,归错类,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可谓是致命的。江苏作文批改分六类法:一类卷,70~63分,要求切题,立意独到、深刻;二类卷,62~56分,要求切题,立意准确、正确;三类卷,55~49分,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四类卷,48~42分,基本切题,立意略有牵强;五类卷,41~28分,不切题,立意牵强贴标签;六类卷,27~0分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本文文言知识浅显不艰涩,积累起来不是很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把握。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其中项羽这一人物生动形象,情节分明紧凑,颇能吸引学生。鉴赏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教学就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应该能顺利愉快进行。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
名著《红楼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必讲篇目。以江西省为例,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时,第四册选入《林黛玉进贾府》,第五册设置《红楼梦》专题单元(含《诉肺腑》《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目前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独立篇目,且为小说单元首篇,另设有《名著导读》专栏《〈红楼梦〉导读》(明确指定为必讲必考)。  任何教材编订者对《红楼梦》向来是“青眼”有加,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中如何加强引导,激发情趣,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小学时代有两册三十二篇作文,其间老师的评语对茅盾先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秦始皇高祖隋文帝论》后,老师称赞:“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高无罪矣。”  而作文批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