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权利是社会正义问题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社会正义运动一样,当代动物解放运动的重点是消除制度和系统的统治与压迫。笔者认为,那些致力于社会正义——减少暴力、剥削、统治、客观化和压迫的人,同样有义务考虑所有有感知生物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利益。
  一、正义、统治和压迫
  公平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动物伦理学家本质上所做的就是建议人们不要不公正地行事。然而,当人们认识到正义,特别是社会正义被大多数政治哲学家解释为不仅仅是公正,更侧重于其分配意义时,将非人类动物包含在正义的主体之内就会引起紧张。正如米勒所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当代政治哲学家的著作中,社会正义被认为是分配正义的一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概念往往是可互换使用的”。主要在资源分配方面构建正义,似乎没给非人类动物纳入正义的合法接受者留下什么余地,除了他们作为财产或商品发挥作用,分配给人类社会成员。
  仅在分配正义模式下考虑,动物很难是公平的。然而,正如加纳所说,一旦人们将社会正义与经济商品的分配分开,人们就为包含着其他事物的分配和转让的正义留有余地,以这种方式,社会正义就可以包括非人类动物,因为有合理的理由支持非人类动物具有道德上重要的利益或权利,他们有道德权利。
  按照加纳的建议,现在可以转而谈谈爱尔兰马里恩·杨的作品,杨提出了所谓的社会正义的观念,其中正义不仅指的是分配,而且涉及发展和行使个人能力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所必需的体制条件。因此,对动物的社会公正的美好图景,将包括对分配模式及其原因的批判性考察。在这种正义观念下,杨提出,社会正义的目的应该是打击定义不公正的两个社会条件:统治(对自我决定的制度约束)和压迫。
  接下来,笔者简要解释了杨对统治和压迫的观念,并清楚地表明,在杨或任何人的定义中,非人动物作为一个阶级,遭受着系统和制度所能想见的最恶劣形式的统治和压迫。
  二、动物统治和动物压迫的五面
  除了极少数例外,关于正义理论的所有篇幅都排除了动物。这种排除使动物作为看不见的群体,被社会正义所亏欠,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保护伞。这些作品的概念框架采取了人类例外主义,而这些作品的文本则充斥着物种主义的言语。然而,这个事实并没有使杨的作品将社会正义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类以外的动物的课题中,毫无意义或没有建树。相反,杨提出的框架对将社会正义扩大到包含非人类动物范畴,非常有帮助。
  据笔者所知,只有格伦已经彻底地发展和应用了杨对于非人类动物的观点。虽然“杨”无意间通过物种主义镜头发展出统治、压迫和不公正的观念,但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适应并稍稍重新制定这些观念,使它们更具有包容性,保留更少的物种主义,同时保留杨观点中预期的精神。
  为此,非物种主义者对“不公正”标准的修改可能如下所示。
  统治是一种结构性,体制性或系统性的现象,可以抑制或阻止有感知的个体参与决定他们的行为或行为的条件。当人类可以直接地,或借由非人类动物行为的结构性后果,决定它们行为的条件时,非人类动物就被认为生活在统治结构中。
  壓迫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化的过程,通过“压迫的五面”来固定或削弱特定物种,这五面包括剥削、边缘化、无能为力、文化帝国主义和暴力。
  剥削,出现于通过稳定的程序,将动物的劳动消耗或能源消耗转移到人类的利益中,也就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统治关系。边缘化涉及剥夺在尊重、承认和互动方面行使能力所需的条件。
  无能为力,阻碍了动物自主权和能力的发展,并因为动物所占有的从属地位,而使其遭受不被尊重的待遇。
  文化帝国主义,涉及优势物种经验和文化的普遍化,将其建立为规范,并依此衡量和贬低与该规范相关的其他物种,将优势物种的观点标记为无形,同时将非优势物种标记为他者。
  暴力是一种系统性的不公正,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成为可能的,甚至可以被接受,作为一种指向某物种成员的社会实践而存在,仅仅因为它们是非人类的。
  鉴于这种重新概念化和统治与压迫在非正义中的作用,通过杨的“五面”,笔者现在希望强调一些非人类动物,遭受系统和制度统治与压迫的一些方式。
  三、非人类动物遭受统治和压迫的一些方式
  总的来说,人类被认为可以以不公正和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动物,即使是最受侮辱的人也渗透了这样的思想。人们经常吃动物,只是因为它满足了自己的口味。人们为了运动狩猎它们,穿着它们的皮肤,在它们身上进行痛苦的实验,将它们关在动物园和马戏团的笼子中,视它们为宠物,在文化、系统和制度层面都有着这样的编纂。格伦颇具说服力地声称非人类动物是常规的并系统性地受到杨派观点的统治和压迫。将传统上针对人类劳动者的剥削概念扩大到非人类动物范畴并不困难。动物被以无数的方式利用,面临商品化和客观化。它们和它们的身体被用于劳动,被当作食品、服装、研究对象和娱乐来源。
  边缘化和无能力发生在许多涉及使用非人类动物的行业,因为它们经常被迫在无法表达必需的物种典型行为的条件下生活(或死亡),在这情况下它们缺乏自主也不被尊重,却无力改变这种情况。将非人类动物描绘为遭受了人类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一些人类的做法涉及将优势物种经验和文化普遍化,并将其建立为规范,依此衡量和贬低与该规范相关的其他物种,将优势物种的观点或优势种的某些亚文化标记为无形,同时将非优势物种标记为他者。
  四、动物以人类文化的名义被杀害
  例如,一些非人类动物以人类文化的名义被杀害和追捕。当代美国牧场主和运动猎人认为,他们的做法在维护牧场主或猎人的生活方式上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想想在尼泊尔南部巴里雅普尔的Gadhimai寺,每五年举行一个月的印度加德烈节。在节日的两天内,超过25万只动物,包括水牛、猪、山羊、鸡、老鼠和鸽子,都被宰杀,献祭给伽代迈,它是掌管力量的神明。作为对尼泊尔动物权利者抗议的回应,圣殿的大祭司认为献祭应该继续下去,并且世界需要尊重传统文化(随后于2015年7月,动物献祭在节日上被禁止)。即使人类的伙伴动物,也被迫遵守他们的收养者家中存在的人类仪式和习俗。在这方面,人们可以看到一些非人类动物遭受的文化帝国主义,因为它们被衡量,被贬低,并被标记为与某些人类规范相关的动物“他者”。   经常对动物实施暴力的事件数量、种类和程度是相当震撼并难以言喻的。例如,美国国防部(DOD)经营“活体组织训练”计划,其中成千上万的动物被用于所谓的战斗创伤演习,医疗训练计划旨在模拟战斗伤害。而这种训练对动物来说是惨无人道的。
  笔者已经明确了一些非人类动物遭受系统和制度上的统治、压迫和不公正的方式,还有动物权利如何以及为什么是社会正义问题。然而物种主义,隐藏在一些更引人注目的方式之下,表现为统治和压迫的一种工具。笔者想简要地谈谈物种主义与其他不太显眼的压迫相交互的方式。
  五、物种主义:基础压迫
  种族、性别、性、阶级和残疾的相互压迫,正在扩大到囊括了由物种主义带来的统治和压迫。虽然一些作家已经在作品中体现了连锁压迫和物种主义、包含非人类动物在内的制度压迫的交集。人们明确将杨的著作与动物伦理和社会正义联系起来。然而,一些思想家已经将物种主义的不可见性和突出性作为压迫的核心组成部分。
  例如,坎托有说服力地指出,父权制的铁拳,从未像在动物压迫中一样赤裸裸,这是所有其他形式压迫的典范和训练场。琼斯将物种主义称为压迫的“基础”形式,提醒人们“动物在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中生活,受苦,死亡……人类活动始终存在于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过程中,不仅是物种主义的模板,更是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因子”。
  沃尔夫指出:“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对种族主义,(异性)性别歧视,阶级主义以及所有其他主义之间善意批评的争论,就像文化研究中的股票交易,几乎总是保持在一个未经考察的物种主义框架内。”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五大压迫面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为互相压迫?下面笔者简单地讨论一下,仅举几个例子。
  (一)种族主义
  物种主义和种族主义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上看,有色人种和非人类动物都经历了类似的统治和暴戾。斯皮格尔明确了奴隶制贸易与非人类动物被系统性虐待间的相似之处。而种族主义是科学的这条原则,则建立在有色人种是人类的亚种,更接近“野兽”而不是“文明人”之上。
  琼斯注意到:动物奴隶制为种族主义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人类奴役的实践开始于管理“牲畜”(将生命被视为物)。人们之间“种族”的观念,源于被饲养的非人类“家畜”的“血统”观念。他们对繁殖的强烈关注和控制,有助于解释种族主义的过渡性本质的刻板印象和实践。
  当代与之相似的是,在美国的大规模监禁制度中,有色人和穷人被关在笼子里,其中有色人约占人口的30%,占被关押者的60%。
  (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者指出,基于性和性别的压迫合法化意识形态,与压迫动物的意识形态何其相似。琼斯指出:“动物、土地与儿童一起被视为男户主的财产。父权制和牧养主义都是以同样的意识形态和习俗為理由而持之以恒的。妇女和非人类动物都被客观化为被拥有的东西。关于肉类,屠杀和狩猎奖杯的语言,往往在动物、妇女甚至武器的性化中,将物种主义与性别歧视相联系。”
  (三)物种主义、种族主义、阶级主义和环境正义
  现代动物农业工业化,为物种主义、种族主义、阶级主义和环境正义提供了明确的交叉案例。例如,当人们认识到肉类消费和穿着动物皮毛(如貂皮)是阶级标志时,物种主义和阶级主义的交集会变得显而易见。
  培根描述了美国移民和经济政策如何与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联合起来,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附近的佩波特山谷造成了生态灾难,并让工人流离失所。那里有大量的猪排泄湖,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将当地农民从他们的土地上驱赶出来。此外,动物农业是全球水污染的首要原因,并且比所有其他人类活动使用的水还多。显然,涉及物种主义的统治,压迫和不公正的交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哲学研究所)
  注释:本文译者为张学嵘,现工作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哲学研究所,其节选自Robert C Jones的“Animal Rights Is a Social Justice Issue”一文,节选部分着重探讨对动物的压迫。
其他文献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作品,于1922年出版。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乔伊斯采用不同寻常的写作方法,使用极为诡谲的手法,展现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发生的事,一个小时为一章,最后一章只有前后两个标点符号,以其新奇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将从作品意识流手法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启示、乔伊斯和主人公的爱国情感对现代人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重读《尤利西斯》的原因。  《尤利西斯》来源于古希
期刊
当五四的热潮渐渐散去,民生凋敝的社会里充斥的是消沉的青年与军阀的战火,此时,《新青年》团体解散,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闹得满城风雨,这一切的社会矛盾让鲁迅坠入了郁结、苦闷的海洋。这本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散文诗集,几乎把鲁迅彼时所有隐晦的情绪都一一吐露,让人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象的鲁迅以及他所说的“所有的哲学”。  钱理群老人说,“《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他的众多作品里有诸多写作对象,
期刊
《五朵金花》中有非常多吸引人的元素,如浪漫的爱情、美丽的风光、动人的歌声以及欢快活泼的气氛,还有充满误会的巧合与情节的安排,五朵金花个个形象鲜明,有血有肉。《五朵金花》作为一部早期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中国电影,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本片在完成政治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时代真善美的表达。在五朵金花中,人们不会觉得这些形象虚无缥缈,而会觉得这些形象就生活在自己身边,这样的融入生活本就说明了电影人物的深
期刊
《艺术》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的代表作,作者结合自己对艺术独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观点“艺术的本质属性乃是有意味的形式”,阐述了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与自由等问题。本文对克莱夫·贝尔《艺术》进行简单分析,并深入研究了第四章(基督教坡段)。  在解釋了贝尔所认为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什么之后,笔者发现,贝尔对基督教艺术中的梳理可以追溯到贝尔的
期刊
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艺术观点认为,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给人益处、快乐和对生活有所帮助。古今中外,诸多优秀的励志文学作品皆符合“寓教于乐”的艺术水准,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中国当代文学也不乏很多优秀的励志小说。本文试以中国当代小说《青春之歌》与《杜拉拉升职记》为例,解读这两篇作品中林道静和杜拉拉的经历传递给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学习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艺术和女性独立等优
期刊
由刘半农作于1920年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20世纪白话文运动兴起后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关于此诗的意涵,学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言爱国,二说相思,历来围绕着“她”的具体对象意为何物展开论述。对此,本文援引布拉克墨尔的“姿势语”相关理论,从具体文本出发,尝试对全诗做出在“她”之外的解读。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引导研究者从新的角度认识该诗,对诗歌意象做出新的评判,挖掘新的诗意,为研究者解读同类型诗歌提供另
期刊
器乐音乐演奏的声腔化艺术,是由我国著名胡琴演奏家、教育家闵惠芬先生在2006年“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二胡与胡琴音乐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之观点。从闵惠芬先生提出这个观点至今,它已经成为二胡乃至胡琴演奏艺术领域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胡琴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产物,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的联系,当代二胡演奏和创作的发展是热烈而兴盛的,其流变和发展的速度成为中国弓弦乐器历史上最为快速和繁
期刊
日本茶道的本土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同化期,这一时期茶道随着佛教东传进入日本,日本贵族对茶器的态度表现为全盘接受;第二个时期为分化期,日本本国人逐渐对茶器渗入本土审美特征;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即是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期,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可以从茶器审美中反映出来;此后,本土茶道精神进一步独立发展而成就其繁荣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前面三个阶段,即探索至千礼休时期的茶道为止。  日本的茶道渊源来自于中国,起
期刊
国内声乐界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范畴的定义常常不够精确。这类作品在国内高规格的演唱中的运用已有苏醒之势,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本文针对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国内声乐教学中掣肘的主要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若干看法。  在声乐演唱以及声乐教学中,意大利古典聲乐作品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这两个时期中意大利的声乐室内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具有克制中不乏激情、精简中不乏细致的音乐风格特点
期刊
动画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它集合了电影、漫画、数字媒体、绘画、摄影、音乐和文学等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动画由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动画企业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制作了形形色色的动画影片,这些影片都在后期进行了配音制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早已将原来的无声动画忘得一干二净。本文旨在呼吁人们多关注无声动画,正所谓“无声胜有声”,其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是值得学习的。  一、选题背景  动画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