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无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凡是朗读水平高的孩子一般都语感好,对语言的理解领悟能力强,甚至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较一般学生出色。可是进入高年级段,常听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不爱读书了,每次问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举手的寥寥无几。
一、高年级学生不再热爱朗读的原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原来那群好动好表现的孩子们不再爱朗读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年龄大了,不再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热情活泼,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开始很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公众形象,怕当众犯错出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害怕当众朗读的原因是怕读错,甚至很多语文学习很棒的孩子也害怕自己在朗读过程中加字漏字,被同学“检举”。因此慢慢失去了当众朗读的热情。
(2)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看,泛泛而评的现象还很普遍,“读得真好”“读得真棒”的声音在课堂上频繁出现。有多好,有多棒,好在哪里,棒在哪里,一概不管,只管表扬就对了。甚至明明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崇尚一味赏识的原则,赞美那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学生读得好,那也不过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对学生朗读有效评价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慢慢丧失朗读热情的原因。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朗读的热情缺乏有效的鼓励和保护,导致一些学习能力发展较缓的学生担心被比较,害怕被打击,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朗读的热情。
二、巧妙评价,保护学生朗读热情的具体做法
1.学生互评要恰当
(1)互评要有层次。学生的互评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与借鉴的途径,可由于当学生能开口读书时,他们对别人的评价能力还相对滞后,往往只能指出同学的朗读缺点,比如:声音够不够洪亮,有没有加字漏字等。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评价。教会学生由衷地赞赏,委婉地批评,在初读课文时,准确、流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字、漏字、颠倒词序、读错字音是应该及时纠正;但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时,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加上一个“的”或省略一个“的”等无关紧要的加、漏字应该是要忽略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老是把评价停留在读通句子上。
(2)互评要恰当。在学生学习互评的同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正确客观地评价同伴的朗读情况,不能盲目放大别人的缺点,首先要具有一双欣赏的眼睛。
如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世界上最响的声音》时,讲到噼里啪啦城里的所有居民都非常想听到这世界上最响的声音,都盼望着有机会听听这难得一听的声音。先请一位学生来读读第9自然段。
该生刚一读完,教室里便响起噼里啪啦的掌声来。
师:说一说他的朗读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还有哪些不足吗?
生1:“这一天终于到了”,读出了城里的人盼望了很久,这一天终于来了的兴奋。
生2:“成千上万”“挤满”他也读得好,让我们仿佛来到了那人山人海的场面。但最后一句读得还不很流利。
师:评得真好,不但学会了帮助同学指出缺点,還能够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评价做到了“由衷地赞赏,委婉地批评”。
2.教师评价讲技巧
(1)评价要有鼓励性。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需要认可,而语言感悟能力差的孩子更需要认可与鼓励,否则,课堂就成了少数学生滔滔不绝、多数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说到鼓励,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28课《从天气预报说起》第2自然段时,教师和学生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很多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其中一位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很努力,但第二句话仍读得结结巴巴,不会断句。
师:好,别急,这句话太长,比较难读,谁来帮帮他?
另一学生读得比较流畅。
师再范读,强调停顿的地方: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将天气/融入个人情感的倾向。
老师发现他在用笔做记号,看到他认真做记号的样子,老师就再给他一次更正和获得认可的机会。
他再读,虽然还不是十分熟练流畅,但断句准确,读顺了。
老师一直在鼓励。当他磕磕巴巴,半天没读明白时,老师如果采取“你怎么这么笨!”“五年级的学生一句话都读不通!”“你昨天在家干什么去了,一遍都没读?”这样的话语,一定让孩子满脸羞惭,抬不起头,一定会彻底消除学生原有的朗读热情。面对学生读不通句子,师生并没有讥笑嘲讽,而是首先真诚地安慰孩子别急,然后实实在在地告诉孩子这句话太长,确实有点难。正因为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让这个孩子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并拿起笔做上记号,还再一次获得了认可与赞同。
(2)评价要注意纵向比较。许多老师想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向同伴挑战,于是在课堂上喜欢这样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谁能读得更有感情?”这样问话的结果往往是:一大片举手的放下手去,留下的是那么几个“尖子生”。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打击了刚才那位满腔热情自我展示的学生,仿佛在告诉他,老师对你的朗读还不够满意。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学生一种压力,一个提示:你要能比他读得更好,你就举手。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是有差异的,在“要比上一位读得好”的压力中许多想读书的孩子打消了朗读念头。
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要在竞争中生存,不在胜人在自胜,老师不要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而应说“还有谁想再来读一读?”没有压力,学生自然更加踊跃。不要做横向比较——你比某某读得好,而应做纵向比较——不错,你又进步了,你比刚才读得好。
(3)评价要有指导性。朗读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理解,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而教师的评价、点拨往往能使学生注意轻重词的处理、语调高低的变化来准确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因此评价是应该具有指导性的。“读得真好!”“不错!”或是“还没读出感情来,谁再来读一读”,这样泛泛的评价对学生到底怎样读好是没有指导意义的,而有效的评价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小稻秧历险记》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他的有气无力。
生(声音大,语速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笑)要么你的抗病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哧哧”地喷几下。)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但说话声音仍这么大,这么大声,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学生在老师的评价、点拨中,对“有气无力”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老师也渗透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由大声读到喘着气读再到小声、断断续续读,朗读感悟一次比一次更贴近文本。
面对高年级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语气像说话一样自然,不拿腔拿调,但要让文字以及文字所呈现的画面所表达的情感都走进你的心里,教师的评价点拨都必须具有指导性。评价得法,鼓励得当,让学生也能读书得法,从而真正爱上朗读,读出语言的音韵美来,拥有饱满的读书热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小学语文俊杰工作室)
一、高年级学生不再热爱朗读的原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原来那群好动好表现的孩子们不再爱朗读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年龄大了,不再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热情活泼,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开始很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公众形象,怕当众犯错出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害怕当众朗读的原因是怕读错,甚至很多语文学习很棒的孩子也害怕自己在朗读过程中加字漏字,被同学“检举”。因此慢慢失去了当众朗读的热情。
(2)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看,泛泛而评的现象还很普遍,“读得真好”“读得真棒”的声音在课堂上频繁出现。有多好,有多棒,好在哪里,棒在哪里,一概不管,只管表扬就对了。甚至明明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崇尚一味赏识的原则,赞美那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学生读得好,那也不过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对学生朗读有效评价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慢慢丧失朗读热情的原因。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朗读的热情缺乏有效的鼓励和保护,导致一些学习能力发展较缓的学生担心被比较,害怕被打击,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朗读的热情。
二、巧妙评价,保护学生朗读热情的具体做法
1.学生互评要恰当
(1)互评要有层次。学生的互评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与借鉴的途径,可由于当学生能开口读书时,他们对别人的评价能力还相对滞后,往往只能指出同学的朗读缺点,比如:声音够不够洪亮,有没有加字漏字等。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评价。教会学生由衷地赞赏,委婉地批评,在初读课文时,准确、流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字、漏字、颠倒词序、读错字音是应该及时纠正;但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时,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加上一个“的”或省略一个“的”等无关紧要的加、漏字应该是要忽略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老是把评价停留在读通句子上。
(2)互评要恰当。在学生学习互评的同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正确客观地评价同伴的朗读情况,不能盲目放大别人的缺点,首先要具有一双欣赏的眼睛。
如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世界上最响的声音》时,讲到噼里啪啦城里的所有居民都非常想听到这世界上最响的声音,都盼望着有机会听听这难得一听的声音。先请一位学生来读读第9自然段。
该生刚一读完,教室里便响起噼里啪啦的掌声来。
师:说一说他的朗读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还有哪些不足吗?
生1:“这一天终于到了”,读出了城里的人盼望了很久,这一天终于来了的兴奋。
生2:“成千上万”“挤满”他也读得好,让我们仿佛来到了那人山人海的场面。但最后一句读得还不很流利。
师:评得真好,不但学会了帮助同学指出缺点,還能够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评价做到了“由衷地赞赏,委婉地批评”。
2.教师评价讲技巧
(1)评价要有鼓励性。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需要认可,而语言感悟能力差的孩子更需要认可与鼓励,否则,课堂就成了少数学生滔滔不绝、多数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说到鼓励,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28课《从天气预报说起》第2自然段时,教师和学生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很多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其中一位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很努力,但第二句话仍读得结结巴巴,不会断句。
师:好,别急,这句话太长,比较难读,谁来帮帮他?
另一学生读得比较流畅。
师再范读,强调停顿的地方: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将天气/融入个人情感的倾向。
老师发现他在用笔做记号,看到他认真做记号的样子,老师就再给他一次更正和获得认可的机会。
他再读,虽然还不是十分熟练流畅,但断句准确,读顺了。
老师一直在鼓励。当他磕磕巴巴,半天没读明白时,老师如果采取“你怎么这么笨!”“五年级的学生一句话都读不通!”“你昨天在家干什么去了,一遍都没读?”这样的话语,一定让孩子满脸羞惭,抬不起头,一定会彻底消除学生原有的朗读热情。面对学生读不通句子,师生并没有讥笑嘲讽,而是首先真诚地安慰孩子别急,然后实实在在地告诉孩子这句话太长,确实有点难。正因为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让这个孩子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并拿起笔做上记号,还再一次获得了认可与赞同。
(2)评价要注意纵向比较。许多老师想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向同伴挑战,于是在课堂上喜欢这样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谁能读得更有感情?”这样问话的结果往往是:一大片举手的放下手去,留下的是那么几个“尖子生”。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打击了刚才那位满腔热情自我展示的学生,仿佛在告诉他,老师对你的朗读还不够满意。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学生一种压力,一个提示:你要能比他读得更好,你就举手。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是有差异的,在“要比上一位读得好”的压力中许多想读书的孩子打消了朗读念头。
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要在竞争中生存,不在胜人在自胜,老师不要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而应说“还有谁想再来读一读?”没有压力,学生自然更加踊跃。不要做横向比较——你比某某读得好,而应做纵向比较——不错,你又进步了,你比刚才读得好。
(3)评价要有指导性。朗读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理解,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而教师的评价、点拨往往能使学生注意轻重词的处理、语调高低的变化来准确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因此评价是应该具有指导性的。“读得真好!”“不错!”或是“还没读出感情来,谁再来读一读”,这样泛泛的评价对学生到底怎样读好是没有指导意义的,而有效的评价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小稻秧历险记》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他的有气无力。
生(声音大,语速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笑)要么你的抗病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哧哧”地喷几下。)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但说话声音仍这么大,这么大声,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学生在老师的评价、点拨中,对“有气无力”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老师也渗透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由大声读到喘着气读再到小声、断断续续读,朗读感悟一次比一次更贴近文本。
面对高年级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语气像说话一样自然,不拿腔拿调,但要让文字以及文字所呈现的画面所表达的情感都走进你的心里,教师的评价点拨都必须具有指导性。评价得法,鼓励得当,让学生也能读书得法,从而真正爱上朗读,读出语言的音韵美来,拥有饱满的读书热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小学语文俊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