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黑釉瓷器暨吉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2月25日至2月26日在深圳成功召开。会议期间,共有82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及收藏家参加了学术讨论。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大宗产品,其生产历史悠久,产地分布广泛,烧造品类丰富,制作工艺独特,与古代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吉州窑的瓷器工艺特色鲜明,以具有禅趣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玳瑁以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其产品融汇释儒二道,法效南北百工,造型与装饰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宋元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次会议以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及吉州窑为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对各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相关的材料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在《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纹样考实—兼论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的影响》的发言中,从禅宗思想、士人精英文化、市井世俗文化对吉州窑的影响,及吉州窑对各类工艺的借鉴及对贵重材质的模仿四个方面,较为全面细致地考察了吉州窑的装饰来源,并初步弄清了吉州窑独特面貌形成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产自赣江之滨的吉州窑瓷器装饰,在以禅宗和儒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庐陵文化熏染之下,明显具有迥异于工匠传统的文人气韵和超凡脱俗的禅意之美,加之南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推动和市井世俗之风的浸染,使吉州窑不断从各类工艺中获取创新灵感,最终使其发展成为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富创造力和装饰题材最丰富的民间窑厂。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在《日本传世的“国宝”油滴天目茶碗和曜变天目茶碗的受容与审美评价》的发言中指出,油滴天目和曜变天目在中国的南宋时代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日本,则是室町时代(1338-1573年)以后,到16世纪,它们的身价又尤其一涨。中国南宋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积极地被日本吸收,从室町时代就已经开始,与此特别相关的油滴天目等事物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代被带入日本的。当时光流转到19世纪末叶,这种颇有历史渊源的审美价值观又重新开始受到关注,被赋予高度的评价。
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森达也在《建盏与灰被天目》的发言中指出,日本收藏曜变与油滴等建盏名品,很可能是在明代以后中国因为吃茶方法改变不再使用建盏,才被运销到日本的。其次,福建茶洋窑所生产的灰被天目(所谓“灰被天目”是日本独立使用的专有名称。该名词指称某类酱色釉碗,其釉呈色仿佛是器物表层覆盖上灰,因此以此名称称之)并非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生产品,而是因应明代之后依然爱好建盏的日本人的品味与市场,作为建盏的“复制品”再度被生产的制品,而且,其生产与运销可能是以琉球人为中介。这样的观点,对于考察当时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明代中国、琉球与日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日本关于中国陶瓷的定制,过去认为开始于17世纪前半叶左右,从茶洋窑的例子看来说不定可能追溯至14世纪后半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禚振西在《黑釉耀瓷装饰艺术》的发言中,分别就耀州窑单色黑釉瓷的装饰工艺、黑釉地加彩装饰艺术、结晶釉黑瓷装饰艺术、黑釉在复色釉中的辅助装饰技巧等问题加以阐述。耀州窑单色黑釉瓷的装饰工艺有贴花、合模印花、合模划花、雕塑、捏塑、镂雕、剔花、划花、绘釉花等手法。黑釉地加彩装饰艺术有黑釉地剔花嵌白彩、黑釉地绘白斑、黑釉地绘酱斑等几种技法与手法。结晶黑釉瓷有兔毫和油滴两种,均是一次施黑釉烧成,在黑釉熔融后,经过缓慢的冷却,使黑釉中丰富的铁元素处于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美丽的结晶花纹。黑釉在复色釉中的辅助装饰技巧归纳起来,大致有:内黑外它色釉、内白外黑饰开光文字、器外腹以下饰黑釉衬托、器底座饰黑釉衬托等四种施釉工艺。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栗建安在《水下考古发现的福建古代黑釉器》的发言中指出,20余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中,发现多处宋元时期的沉船遗址,出水大量的沉船遗物,其中有一批黑釉器,是福建窑口的产品。出水福建古代黑釉器的沉船遗址有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平潭小练岛东礁沉船遗址,龙海半洋礁一号沉船遗址和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有福建古代黑釉器的海外沉船遗址主要有韩国泰安马岛Ⅱ区沉船遗址,韩国新安沉船及日本仓木崎海底沉船。上述国内外沉船遗址出水的福建古代黑釉器分别来自建窑、茶洋窑、遇林亭窑、东张窑、洪塘窑以及磁灶窑。
河北省临城县文物局副局长、邢窑博物馆馆长张志忠在《邢窑黑釉瓷与白地黑彩瓷器的初步研究》的发言中指出,人们一提到白瓷,首先想到的无疑是邢窑,邢窑也似乎成了白瓷的代名词。但是,对邢窑的黑釉瓷器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论述。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黑釉瓷器已成为邢窑中后期白瓷之外烧造量最大的瓷器品种之一。邢窑的黑釉瓷器多为粗瓷,胎质灰白坚硬,以实用器皿为主,隋、唐、五代、北宋、金均有烧制,到元明之际,黑釉瓷渐渐取代白瓷而成为邢窑的主流产品。最近,在临城与内丘交界的磁窑沟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黑釉瓷器和白地黑彩瓷器,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邢窑的发展历程和与磁州窑等其他窑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叶杨、刘新园、尚刚、王莉英、蔡玫芬、陈克伦、小林仁、沈岳明、森达也、栗建安、陆明华、林业强、任志录和郭学雷分别担任了主持和评议人,在每一位学者的发言之后都展开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学术交流与互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在闭幕式上做了学术总结,他对在座专家学者的研究表示了肯定,但也指出对于科技与工艺研究方面的缺乏。此次会议的召开,很大程度提高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及吉州窑研究的关注度,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对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器与吉州窑研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责编:雨岚)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大宗产品,其生产历史悠久,产地分布广泛,烧造品类丰富,制作工艺独特,与古代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吉州窑的瓷器工艺特色鲜明,以具有禅趣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玳瑁以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其产品融汇释儒二道,法效南北百工,造型与装饰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宋元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次会议以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及吉州窑为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对各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相关的材料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在《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纹样考实—兼论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的影响》的发言中,从禅宗思想、士人精英文化、市井世俗文化对吉州窑的影响,及吉州窑对各类工艺的借鉴及对贵重材质的模仿四个方面,较为全面细致地考察了吉州窑的装饰来源,并初步弄清了吉州窑独特面貌形成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产自赣江之滨的吉州窑瓷器装饰,在以禅宗和儒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庐陵文化熏染之下,明显具有迥异于工匠传统的文人气韵和超凡脱俗的禅意之美,加之南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推动和市井世俗之风的浸染,使吉州窑不断从各类工艺中获取创新灵感,最终使其发展成为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富创造力和装饰题材最丰富的民间窑厂。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在《日本传世的“国宝”油滴天目茶碗和曜变天目茶碗的受容与审美评价》的发言中指出,油滴天目和曜变天目在中国的南宋时代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日本,则是室町时代(1338-1573年)以后,到16世纪,它们的身价又尤其一涨。中国南宋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积极地被日本吸收,从室町时代就已经开始,与此特别相关的油滴天目等事物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代被带入日本的。当时光流转到19世纪末叶,这种颇有历史渊源的审美价值观又重新开始受到关注,被赋予高度的评价。
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森达也在《建盏与灰被天目》的发言中指出,日本收藏曜变与油滴等建盏名品,很可能是在明代以后中国因为吃茶方法改变不再使用建盏,才被运销到日本的。其次,福建茶洋窑所生产的灰被天目(所谓“灰被天目”是日本独立使用的专有名称。该名词指称某类酱色釉碗,其釉呈色仿佛是器物表层覆盖上灰,因此以此名称称之)并非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生产品,而是因应明代之后依然爱好建盏的日本人的品味与市场,作为建盏的“复制品”再度被生产的制品,而且,其生产与运销可能是以琉球人为中介。这样的观点,对于考察当时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明代中国、琉球与日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日本关于中国陶瓷的定制,过去认为开始于17世纪前半叶左右,从茶洋窑的例子看来说不定可能追溯至14世纪后半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禚振西在《黑釉耀瓷装饰艺术》的发言中,分别就耀州窑单色黑釉瓷的装饰工艺、黑釉地加彩装饰艺术、结晶釉黑瓷装饰艺术、黑釉在复色釉中的辅助装饰技巧等问题加以阐述。耀州窑单色黑釉瓷的装饰工艺有贴花、合模印花、合模划花、雕塑、捏塑、镂雕、剔花、划花、绘釉花等手法。黑釉地加彩装饰艺术有黑釉地剔花嵌白彩、黑釉地绘白斑、黑釉地绘酱斑等几种技法与手法。结晶黑釉瓷有兔毫和油滴两种,均是一次施黑釉烧成,在黑釉熔融后,经过缓慢的冷却,使黑釉中丰富的铁元素处于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美丽的结晶花纹。黑釉在复色釉中的辅助装饰技巧归纳起来,大致有:内黑外它色釉、内白外黑饰开光文字、器外腹以下饰黑釉衬托、器底座饰黑釉衬托等四种施釉工艺。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栗建安在《水下考古发现的福建古代黑釉器》的发言中指出,20余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中,发现多处宋元时期的沉船遗址,出水大量的沉船遗物,其中有一批黑釉器,是福建窑口的产品。出水福建古代黑釉器的沉船遗址有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平潭小练岛东礁沉船遗址,龙海半洋礁一号沉船遗址和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有福建古代黑釉器的海外沉船遗址主要有韩国泰安马岛Ⅱ区沉船遗址,韩国新安沉船及日本仓木崎海底沉船。上述国内外沉船遗址出水的福建古代黑釉器分别来自建窑、茶洋窑、遇林亭窑、东张窑、洪塘窑以及磁灶窑。
河北省临城县文物局副局长、邢窑博物馆馆长张志忠在《邢窑黑釉瓷与白地黑彩瓷器的初步研究》的发言中指出,人们一提到白瓷,首先想到的无疑是邢窑,邢窑也似乎成了白瓷的代名词。但是,对邢窑的黑釉瓷器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论述。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黑釉瓷器已成为邢窑中后期白瓷之外烧造量最大的瓷器品种之一。邢窑的黑釉瓷器多为粗瓷,胎质灰白坚硬,以实用器皿为主,隋、唐、五代、北宋、金均有烧制,到元明之际,黑釉瓷渐渐取代白瓷而成为邢窑的主流产品。最近,在临城与内丘交界的磁窑沟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黑釉瓷器和白地黑彩瓷器,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邢窑的发展历程和与磁州窑等其他窑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叶杨、刘新园、尚刚、王莉英、蔡玫芬、陈克伦、小林仁、沈岳明、森达也、栗建安、陆明华、林业强、任志录和郭学雷分别担任了主持和评议人,在每一位学者的发言之后都展开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学术交流与互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在闭幕式上做了学术总结,他对在座专家学者的研究表示了肯定,但也指出对于科技与工艺研究方面的缺乏。此次会议的召开,很大程度提高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及吉州窑研究的关注度,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对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器与吉州窑研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