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搭建以学科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随时进行的研究场所或基地,以满足那些对专业研究和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研需要。高校可以考虑依托优质的实验室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并安排专人指导,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
2 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基地进行实践后,其研究成果或者心得也要有平台进行交流和比较,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科技类竞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载体,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向全体同学展示科研成果,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赛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与同类高校、同类作品的差距,促使学生的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来说,高校应构建全国大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院级竞赛“四位一体”的科技竞赛体系,即以全国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为龙头,积极参与各项省级比赛,同时开展校内各项赛事的选拨赛,形成校内竞赛为塔基、省级竞赛为塔身、国家级竞赛为塔尖的四位一体塔状学科竞赛体系,从而达到学生科技竞赛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
3 积极引导,规范管理,积极发挥科技类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良好的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应该做到大型竞赛届次化、中型竞赛院系化、小型科技竞赛活动社团化,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在推动学生科技活动的日常化和专业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各类社团众多,学生大多喜欢加入纯娱乐类或者纯学习类社团,比如街舞社、旅游协会、英语协会等,而对于像数学建模协会、电子制作协会等学术科技类社团却是不闻不问,这个主要是由于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以及各类社团管理得混乱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参加社团动机的正确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告知他们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其大学四年健康成长的好处,以及对其毕业、评奖评优方面可以获取的优势,从而引导他们转变加入社团的动机。同时,也应该对各类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大力扶植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
二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始末
1 加强对大一新生的认知能力教育
一年级的新生刚进入大学,完成高中到大学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大一的新生主要是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是大学四年的基础,也有可能是决定人的一生的基础,因此,大一新生可能参与科技活动的精力和时间不会太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大一新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最高。这里就产生了大一新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高涨和其所能参与科研活动的精力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尤其对于高中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这样的矛盾显得尤为尖锐。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大一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主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可以安排诸如科技知识竞赛、外文文献翻译大赛、参观科技作品展等形式的活动,既达到了普及科研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通过大一的知识积累,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大二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
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已适应大学生活,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关系。这个时候,就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基本技能,并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实践。从组织者和参与者来区分,二年级学生可以参加的科研活动实践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校院两级科研立项活动,科研立项活动是每个高校学生科研的基础工程,具有开展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合理利用科研立项这个平台,就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也有利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付诸实践。(2)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基地的相关活动。训练基地可以向大二学生完全开放,并由他们提出实践目标和方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3)院系层面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例如开设基本电路焊接、车床基础培训、电路设计初步、计算机编程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需要。
3 发挥大三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赛事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已基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部分学习成绩优异,并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与能力的学生,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培养。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之上,就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各种赛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促使他们将自己所学加速转化成科研成果,并在更高一级的平台上进行交流。通过竞赛,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兄弟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通过比较交流找出差距,追求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更大进步。
4 鼓励大四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完成创业与就业
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踏上社会,每个人所想所为都不尽相同,而且很多想法和做法都非常现实,因此,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抓住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前面三年得到很好锻炼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认知、实践、创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个时候就应该鼓励他们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和就业。就业是所有大四学生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少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在竞争中就占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就应当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这部分同学,使得他们能把自己的科研能力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对于一些好的科研成果,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以此为平台进行创业,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以专业导师为抓手,全面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专业导师是介于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之间一种全新的角色。专业导师除了完成专业教师的工作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合理地安排自身学习进程,自主地建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较完善可行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同时,还应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1 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引导教育中
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基本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导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却是重大的。如果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专业导师就能加强对其的认知能力教育,使学生能够有科技创新的必要认识和必备基础,到了大二,专业导师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对于大三的学生,专业导师能够重视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项赛事。最后,专业导师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时候,就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完成创业与就业。由此可见,专业导师如果能够在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导师自身的科研项目中
专业导师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专业导师一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骨干教师,他们自身就有很多的研究课题,其中有些课题,或者是某个课题的某部分内容,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这个时候,专业导师就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进行指导,这个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高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导师的项目,能够迅速的具备科研基础能力,并能有很好的研究实践机会,还能得到导师的及时有效的指导,因此,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事关学生自身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水平的好坏,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也关系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以专业导师为抓手,将科技创新能力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这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随时进行的研究场所或基地,以满足那些对专业研究和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研需要。高校可以考虑依托优质的实验室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并安排专人指导,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
2 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基地进行实践后,其研究成果或者心得也要有平台进行交流和比较,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科技类竞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载体,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向全体同学展示科研成果,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赛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与同类高校、同类作品的差距,促使学生的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来说,高校应构建全国大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院级竞赛“四位一体”的科技竞赛体系,即以全国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为龙头,积极参与各项省级比赛,同时开展校内各项赛事的选拨赛,形成校内竞赛为塔基、省级竞赛为塔身、国家级竞赛为塔尖的四位一体塔状学科竞赛体系,从而达到学生科技竞赛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
3 积极引导,规范管理,积极发挥科技类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良好的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应该做到大型竞赛届次化、中型竞赛院系化、小型科技竞赛活动社团化,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在推动学生科技活动的日常化和专业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各类社团众多,学生大多喜欢加入纯娱乐类或者纯学习类社团,比如街舞社、旅游协会、英语协会等,而对于像数学建模协会、电子制作协会等学术科技类社团却是不闻不问,这个主要是由于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以及各类社团管理得混乱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参加社团动机的正确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告知他们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其大学四年健康成长的好处,以及对其毕业、评奖评优方面可以获取的优势,从而引导他们转变加入社团的动机。同时,也应该对各类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大力扶植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
二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始末
1 加强对大一新生的认知能力教育
一年级的新生刚进入大学,完成高中到大学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大一的新生主要是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是大学四年的基础,也有可能是决定人的一生的基础,因此,大一新生可能参与科技活动的精力和时间不会太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大一新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最高。这里就产生了大一新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高涨和其所能参与科研活动的精力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尤其对于高中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这样的矛盾显得尤为尖锐。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大一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主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可以安排诸如科技知识竞赛、外文文献翻译大赛、参观科技作品展等形式的活动,既达到了普及科研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通过大一的知识积累,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大二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
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已适应大学生活,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关系。这个时候,就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基本技能,并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实践。从组织者和参与者来区分,二年级学生可以参加的科研活动实践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校院两级科研立项活动,科研立项活动是每个高校学生科研的基础工程,具有开展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合理利用科研立项这个平台,就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也有利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付诸实践。(2)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基地的相关活动。训练基地可以向大二学生完全开放,并由他们提出实践目标和方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3)院系层面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例如开设基本电路焊接、车床基础培训、电路设计初步、计算机编程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需要。
3 发挥大三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赛事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已基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部分学习成绩优异,并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与能力的学生,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培养。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之上,就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各种赛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促使他们将自己所学加速转化成科研成果,并在更高一级的平台上进行交流。通过竞赛,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兄弟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通过比较交流找出差距,追求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更大进步。
4 鼓励大四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完成创业与就业
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踏上社会,每个人所想所为都不尽相同,而且很多想法和做法都非常现实,因此,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抓住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前面三年得到很好锻炼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认知、实践、创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个时候就应该鼓励他们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和就业。就业是所有大四学生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少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在竞争中就占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就应当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这部分同学,使得他们能把自己的科研能力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对于一些好的科研成果,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以此为平台进行创业,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以专业导师为抓手,全面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专业导师是介于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之间一种全新的角色。专业导师除了完成专业教师的工作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合理地安排自身学习进程,自主地建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较完善可行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同时,还应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1 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引导教育中
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基本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导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却是重大的。如果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专业导师就能加强对其的认知能力教育,使学生能够有科技创新的必要认识和必备基础,到了大二,专业导师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对于大三的学生,专业导师能够重视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项赛事。最后,专业导师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时候,就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完成创业与就业。由此可见,专业导师如果能够在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导师自身的科研项目中
专业导师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专业导师一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骨干教师,他们自身就有很多的研究课题,其中有些课题,或者是某个课题的某部分内容,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这个时候,专业导师就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进行指导,这个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高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导师的项目,能够迅速的具备科研基础能力,并能有很好的研究实践机会,还能得到导师的及时有效的指导,因此,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事关学生自身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水平的好坏,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也关系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以专业导师为抓手,将科技创新能力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这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