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的品牌建设。
关键词: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课程领导力;学校品质
一、围绕办学理念和特色,确立课程目标
上海道小學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求新绽活,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使办学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物化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以“自主发展”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的核心,开展了“自主发展教育实践”的特色研究,构建了六个维度的文化。进入“十三五”,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上海道小学的办学理念,研制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确立了“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二、基于学校课程文脉,构建课程体系
1. 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和特点
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依据,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彰显学校的课程文化特色。课题组遵循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生本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途径,拓展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富和自主的课程。
2. 建构“小海帆”自主发展大课程体系
为了使自主发展教育课程更贴近学生,并体现与学校已有的“大课程”的承接与深化且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将过去探索的“大课程”所包括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类课程衍化为学科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和文化浸润课程三类“新大课程”,并寓意上海道学子“海阔天空,扬帆起航”,以及学生非常喜欢的形象大使——“小海、小帆”植入课程中,建构了“小海帆”自主发展大课程体系。
学科综合课程为必修课程,它包括了阅读与表达、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体育、自我与世界、信息与技术五大门类,均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拓展,如语文与书苑、数学与智慧、英语与环宇、音乐与雅韵、美术与幻彩、体育与悦健、科学与探索、信息与云端、道德与大同等,形成了具有上海道小学特色的“学科 +”拓展课程。
主题活动课程和文化浸润课程为选修课。主题活动课程包括专题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专题活动课程主要以“节日主题”和“上小‘八字’月主题”作为课程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文化浸润课程则包含了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课程。这两类课程均突出了让学生进行社会体验和社会参与,使学生感知、了解家乡,并主动为社会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
三、研发、编制课程纲要
为了使拓展课程在实施中更加规范,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便于操作落实。实验教师结合每一类的拓展课程,编写了《学科综合课程纲要》《主题活动课程纲要》《文化浸润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包括拓展课程开设的背景、目标、内容、计划、实施和评价,使拓展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到落实都有了保证,突出了可操作性。
四、探索实施三类课程,形成可操作的案例
在实施中,紧扣落实以学校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向,做到全课程育人,以“协商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化“自主、协商”的教学模式,即“协商约定—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反馈评价—拓展延伸”。编写了教学案例和活动案例,为实施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语文综合课程“语文与书苑”:开设了“开卷有益”和“津津乐道”两门拓展课程。学生全程参与阅读与表达活动,感受阅读的乐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数学综合课程“数学与智慧”:以数学阅读课程、数学游戏课程内容为切入点,让数学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层面做了全新的构建,让思考更厚重,让经验更丰富。
英语综合课程“英语与环宇”:探究建构了“‘五趣’多元目标”英语拓展课程,即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趣味的英语教学为核心,拓展到趣世界、趣主题、趣阅读、趣拼读、趣创意为依托的课程及活动。“五趣”之间相互独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音乐综合课程“音乐与雅韵”:开发出动感节奏、音乐大师两大拓展内容。动感节奏,即教师带领学生玩音乐,让音乐更贴近生活,自然表达,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而音乐大师则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使学生了解其生平,懂得欣赏大师的作品,体会其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美术综合课程“美术与幻彩”:拓展了上艺水色、美术大师两个内容。重点围绕用水彩形式进行创作开展研究,学生学会了用水彩的方法去描绘生活中的景物;在了解美术大师生平和作品欣赏中,体会大师著名作品的精妙之处,学习大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提升了美术素养。
体育综合课程“体育与悦健”:开设了赛事欣赏拓展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体育赛事,初步懂得体育竞技规则,学会看懂比赛,并从中体会体育精神。特别是通过观看赛事,了解中国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夺冠军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从小强健体魄、报效祖国的决心。
科学综合课程“科学与探索”:我们开设了“探秘求真”“践真提能”两门拓展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加大了试验课的教学时长,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体验,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挑战意识得到增强。
信息技术综合课程“信息与云端”:进行了主题编程拓展研究,通过应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和调试,感受数字学习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道德与法治综合课程“道德与大同”:将“民族文化读本”作为此学科的补充,通过延伸阅读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民族英雄、优秀历史文化故事,使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主题活动课程及文化浸润课程:在主题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开设了素质拓展和兴趣活动课程,进行走班化选修,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文化浸润课程实施中,通过学校环境课程、校史馆课程、家风家训课程及社会文化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并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制定评价指标,进行多维评价
我们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层次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方式,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目标,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维度:自主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教师评价维度: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能力。学校评价维度:自主发展教育理念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新,行政课程领导力。家长与社会的评价维度:家长与社会参与课程开发的参与度和认同度。
在构建与初步实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程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品质的推动力,感受到行政课程领导力得到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高。而在围绕学校课程理念、培育核心素养、经历学习感悟提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转变,对于课程文化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彰显学校特色也有了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景彪. 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2015(9).
[3]窦桂梅,胡兰. “1 + X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人民教育,2015(13).
[4]和学新. 关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 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版),2001(4).
关键词: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课程领导力;学校品质
一、围绕办学理念和特色,确立课程目标
上海道小學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求新绽活,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使办学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物化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以“自主发展”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的核心,开展了“自主发展教育实践”的特色研究,构建了六个维度的文化。进入“十三五”,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上海道小学的办学理念,研制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确立了“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二、基于学校课程文脉,构建课程体系
1. 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和特点
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依据,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彰显学校的课程文化特色。课题组遵循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生本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途径,拓展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富和自主的课程。
2. 建构“小海帆”自主发展大课程体系
为了使自主发展教育课程更贴近学生,并体现与学校已有的“大课程”的承接与深化且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将过去探索的“大课程”所包括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类课程衍化为学科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和文化浸润课程三类“新大课程”,并寓意上海道学子“海阔天空,扬帆起航”,以及学生非常喜欢的形象大使——“小海、小帆”植入课程中,建构了“小海帆”自主发展大课程体系。
学科综合课程为必修课程,它包括了阅读与表达、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体育、自我与世界、信息与技术五大门类,均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拓展,如语文与书苑、数学与智慧、英语与环宇、音乐与雅韵、美术与幻彩、体育与悦健、科学与探索、信息与云端、道德与大同等,形成了具有上海道小学特色的“学科 +”拓展课程。
主题活动课程和文化浸润课程为选修课。主题活动课程包括专题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专题活动课程主要以“节日主题”和“上小‘八字’月主题”作为课程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文化浸润课程则包含了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课程。这两类课程均突出了让学生进行社会体验和社会参与,使学生感知、了解家乡,并主动为社会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
三、研发、编制课程纲要
为了使拓展课程在实施中更加规范,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便于操作落实。实验教师结合每一类的拓展课程,编写了《学科综合课程纲要》《主题活动课程纲要》《文化浸润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包括拓展课程开设的背景、目标、内容、计划、实施和评价,使拓展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到落实都有了保证,突出了可操作性。
四、探索实施三类课程,形成可操作的案例
在实施中,紧扣落实以学校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向,做到全课程育人,以“协商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化“自主、协商”的教学模式,即“协商约定—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反馈评价—拓展延伸”。编写了教学案例和活动案例,为实施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语文综合课程“语文与书苑”:开设了“开卷有益”和“津津乐道”两门拓展课程。学生全程参与阅读与表达活动,感受阅读的乐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数学综合课程“数学与智慧”:以数学阅读课程、数学游戏课程内容为切入点,让数学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层面做了全新的构建,让思考更厚重,让经验更丰富。
英语综合课程“英语与环宇”:探究建构了“‘五趣’多元目标”英语拓展课程,即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趣味的英语教学为核心,拓展到趣世界、趣主题、趣阅读、趣拼读、趣创意为依托的课程及活动。“五趣”之间相互独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音乐综合课程“音乐与雅韵”:开发出动感节奏、音乐大师两大拓展内容。动感节奏,即教师带领学生玩音乐,让音乐更贴近生活,自然表达,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而音乐大师则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使学生了解其生平,懂得欣赏大师的作品,体会其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美术综合课程“美术与幻彩”:拓展了上艺水色、美术大师两个内容。重点围绕用水彩形式进行创作开展研究,学生学会了用水彩的方法去描绘生活中的景物;在了解美术大师生平和作品欣赏中,体会大师著名作品的精妙之处,学习大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提升了美术素养。
体育综合课程“体育与悦健”:开设了赛事欣赏拓展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体育赛事,初步懂得体育竞技规则,学会看懂比赛,并从中体会体育精神。特别是通过观看赛事,了解中国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夺冠军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从小强健体魄、报效祖国的决心。
科学综合课程“科学与探索”:我们开设了“探秘求真”“践真提能”两门拓展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加大了试验课的教学时长,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体验,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挑战意识得到增强。
信息技术综合课程“信息与云端”:进行了主题编程拓展研究,通过应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和调试,感受数字学习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道德与法治综合课程“道德与大同”:将“民族文化读本”作为此学科的补充,通过延伸阅读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民族英雄、优秀历史文化故事,使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主题活动课程及文化浸润课程:在主题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开设了素质拓展和兴趣活动课程,进行走班化选修,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文化浸润课程实施中,通过学校环境课程、校史馆课程、家风家训课程及社会文化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并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制定评价指标,进行多维评价
我们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层次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方式,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目标,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维度:自主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教师评价维度: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能力。学校评价维度:自主发展教育理念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新,行政课程领导力。家长与社会的评价维度:家长与社会参与课程开发的参与度和认同度。
在构建与初步实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程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品质的推动力,感受到行政课程领导力得到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高。而在围绕学校课程理念、培育核心素养、经历学习感悟提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转变,对于课程文化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彰显学校特色也有了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景彪. 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2015(9).
[3]窦桂梅,胡兰. “1 + X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人民教育,2015(13).
[4]和学新. 关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 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