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教育这种以有机论和共生论为理论指导,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良性化途径的教育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提高公民的生态素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治生活》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政治生活》;生态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16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生态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它有着明确目的性、实践性和功能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由于人们的切入点的不同和视角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学者刘静认为,生态教育就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助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手段, 进行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学者周进珍认为生态教育是一种道德观念教育,生态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者温远光认为生态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
生态教育是以有机论和共生论为理论指导,为达到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觉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文明习惯,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有机论是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每一个自然的组成物不仅包括有生命的人,也包括每一种植物或动物,都被看作是参与并依赖于这个整体,所有的有机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地球是一个活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功能,有机世界虽然具有一定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它的关系和动态过程的整体性更为重要。共生论认为,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使自己陷入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困境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荣共生的关系。人们要了解所在地的自然文化历史与支持人类生活的区域环境的特征与承载力,充分利用能量和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土壤和森林,珍爱所居住土地,关怀和爱护地球及居于其上的生命,追求生态正义,寻求一种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以构建可持续性的、有恢复力的、民主的、正义的、自由的和繁荣的生态环境。
二、在《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
1. 提高学生的生態素养需要生态教育
生态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生态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和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吸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精华而产生的综合性的知识。生态知识是提高人们生态素养的理论基石,是形成生态意识的理论指导,更是采取生态行为的基础。生态意识涉及到人们如何看待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的问题,从自然主宰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到人忽视自然规律,对自然采取漠视和压迫态度,无所不为,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再到现在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共存亡,发现并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态意识是生态行为产生的直接条件,生态行为是生态意识的内化后的外显形式。生态行为是指依据正确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指导而采取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行为常常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比如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用洗菜的水去浇花、节约粮食等,包括说服别人也采取有利于生态的行动和组织公益活动宣传有利于改善生态的思想等。
在政治生活中进行生态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逐渐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不一定能直接拯救我们,但是它却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生态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之一体现为它在提高公民生态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传播生态知识,使受教育者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态知识,并使这种生态知识发展深化为对生态有益的意识,在生态意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可以逐渐内化为生态行为,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生态教育
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公害问题和能源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同是发展的内在要素,一旦失衡就可能带来环境灾难和社会危机。作为一项人类的集体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江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而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资源在世界上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这就要求我省必须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以此来明确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在转变人的观念和行为这个过程中发挥生态教育的优势,通过生态教育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为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梦的尽早呈现,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育,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生态教育,使之更好地发挥为生态文明增绿添彩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 336000)
关键词:《政治生活》;生态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16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生态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它有着明确目的性、实践性和功能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由于人们的切入点的不同和视角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学者刘静认为,生态教育就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助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手段, 进行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学者周进珍认为生态教育是一种道德观念教育,生态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者温远光认为生态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
生态教育是以有机论和共生论为理论指导,为达到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觉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文明习惯,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有机论是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每一个自然的组成物不仅包括有生命的人,也包括每一种植物或动物,都被看作是参与并依赖于这个整体,所有的有机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地球是一个活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功能,有机世界虽然具有一定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它的关系和动态过程的整体性更为重要。共生论认为,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使自己陷入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困境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荣共生的关系。人们要了解所在地的自然文化历史与支持人类生活的区域环境的特征与承载力,充分利用能量和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土壤和森林,珍爱所居住土地,关怀和爱护地球及居于其上的生命,追求生态正义,寻求一种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以构建可持续性的、有恢复力的、民主的、正义的、自由的和繁荣的生态环境。
二、在《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
1. 提高学生的生態素养需要生态教育
生态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生态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和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吸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精华而产生的综合性的知识。生态知识是提高人们生态素养的理论基石,是形成生态意识的理论指导,更是采取生态行为的基础。生态意识涉及到人们如何看待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的问题,从自然主宰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到人忽视自然规律,对自然采取漠视和压迫态度,无所不为,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再到现在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共存亡,发现并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态意识是生态行为产生的直接条件,生态行为是生态意识的内化后的外显形式。生态行为是指依据正确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指导而采取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行为常常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比如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用洗菜的水去浇花、节约粮食等,包括说服别人也采取有利于生态的行动和组织公益活动宣传有利于改善生态的思想等。
在政治生活中进行生态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逐渐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不一定能直接拯救我们,但是它却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生态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之一体现为它在提高公民生态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传播生态知识,使受教育者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态知识,并使这种生态知识发展深化为对生态有益的意识,在生态意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可以逐渐内化为生态行为,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生态教育
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公害问题和能源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同是发展的内在要素,一旦失衡就可能带来环境灾难和社会危机。作为一项人类的集体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江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而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资源在世界上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这就要求我省必须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以此来明确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在转变人的观念和行为这个过程中发挥生态教育的优势,通过生态教育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为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梦的尽早呈现,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育,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生态教育,使之更好地发挥为生态文明增绿添彩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 3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