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69-02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必然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个“发展”从内容上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从时间上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走进常态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如何真正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的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 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小。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二、情境设置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慢慢的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每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都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相当,感觉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例如,《欧姆定律》一节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情境:(1)导体中电流I 跟导体端的电压U,跟导体的电阻R之间有没有关系?(2)怎样来讨论I跟U、R 之间的关系?(3)在I—R 关系时,怎样来保持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在研究I———U的关系,怎样来保持电阻R 不变,改变电压U?(4)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来设计电路?(5)各电路有什么优缺点?选择最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经过提问、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欧姆定律自然得出。
三、情境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情境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不应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向的。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不同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极力的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惯有的狭隘、单向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下功夫,把情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四、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
为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加种植、养殖等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形成种植区、花卉区等区域。《科学》八年级上册的《探究植物向性》,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培养蚕豆和含羞草,了解含羞草的生长过程对向性的反应,以及种子的萌发后根的向性。这时,实践园地内的种植区便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可将种植区域划分为若干块,然后“包干到户”,让学生种植花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方便学生的观察,更有利于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识植物的“模型”,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课中的实验为根源,探索一些来自生活的创新实验来替代书本同类实验,可使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比如:可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以拓宽实验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让学生“过把探究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后布置些家庭小实验,如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学生会于第二天七嘴八舌地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再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常见的材料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减负全面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物教学就要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
[3]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17)
[4]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必然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个“发展”从内容上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从时间上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走进常态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如何真正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的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 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小。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二、情境设置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慢慢的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每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都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相当,感觉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例如,《欧姆定律》一节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情境:(1)导体中电流I 跟导体端的电压U,跟导体的电阻R之间有没有关系?(2)怎样来讨论I跟U、R 之间的关系?(3)在I—R 关系时,怎样来保持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在研究I———U的关系,怎样来保持电阻R 不变,改变电压U?(4)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来设计电路?(5)各电路有什么优缺点?选择最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经过提问、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欧姆定律自然得出。
三、情境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情境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不应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向的。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不同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极力的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惯有的狭隘、单向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下功夫,把情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四、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
为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加种植、养殖等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形成种植区、花卉区等区域。《科学》八年级上册的《探究植物向性》,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培养蚕豆和含羞草,了解含羞草的生长过程对向性的反应,以及种子的萌发后根的向性。这时,实践园地内的种植区便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可将种植区域划分为若干块,然后“包干到户”,让学生种植花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方便学生的观察,更有利于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识植物的“模型”,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课中的实验为根源,探索一些来自生活的创新实验来替代书本同类实验,可使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比如:可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以拓宽实验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让学生“过把探究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后布置些家庭小实验,如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学生会于第二天七嘴八舌地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再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常见的材料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减负全面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物教学就要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
[3]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17)
[4]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