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盲点”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但因语文学科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较其它学科的发展水平滞后的同时,又走入了太多的误区。如何走出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更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步出“媒体论”的“盲点”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而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然而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是“教”师,而是“导”师;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室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正如国内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也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广泛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钟情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步出计算机“辅教”的“盲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这样一来,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就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是辅助学生的“学”了。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直观地展示事实、虚拟现实,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趣,起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教”作用,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学”作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
  
  3 实施课程整合,步出“从媒体中学”的“盲点”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是四大支柱的基础,而其它三项能力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可见,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是:教育要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语文教改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三强调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就提到:(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们语文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又要为学生的发展留下适当的空间。而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学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仍然是被动型的学习,教学也可能只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使学生置身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媒体中学习,更应具备运用媒体学习的能力。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教育数字化,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突破了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的扩充教学知识量,这就要求学生有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学习的工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超媒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结合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课程整合,可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认知的工具。只有这样,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才能步出“盲点”,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的过程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条
期刊
【摘要】因式分解是数学学科中一种重要的运算工具,也是数学基本运算之一,并且在分解因式过程中蕴涵着很多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整体思想、换元等,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分解因式技巧性较强,方法较多,不易把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感觉,因式分解并非无章可寻,按“提、看、断”的思路,现行教材中的因式分解,都可轻松解决。  【关键词】因式分解;平方差;完全平方;提公因式    冀教版七年级
期刊
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为目标导向转变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现代数学教育的这种深层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打磨细节。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切实打磨数学教育中的细节,已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 学生的数学素养要在细节中累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期刊
1 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    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数学情境,进而酝酿数学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2 “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    集
期刊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推广时往往难以奏效。究其根由,无不与其教学方法本身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或学习者不能把握其思想有关。而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弥补其不足。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当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
期刊
1 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六年级数学中有许多联系密切,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呢?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借助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笔者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比较的标准。弄清两数相比时,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弄清不
期刊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讨论。  思维定势或叫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
期刊
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才会运用数学,才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描述了有关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
期刊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
期刊
人们常常把孩子比作美妙的诗人,是因为孩子的想象多姿多彩,充满诗意。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节课时,笔者的心弦不由又一次被学生的想象拨响,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那一节课,笔者介绍了比号的来历:“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现在的模样了。学生们被这个数学故事迷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