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但因语文学科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较其它学科的发展水平滞后的同时,又走入了太多的误区。如何走出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更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步出“媒体论”的“盲点”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而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然而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是“教”师,而是“导”师;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室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正如国内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也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广泛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钟情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步出计算机“辅教”的“盲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这样一来,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就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是辅助学生的“学”了。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直观地展示事实、虚拟现实,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趣,起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教”作用,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学”作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
3 实施课程整合,步出“从媒体中学”的“盲点”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是四大支柱的基础,而其它三项能力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可见,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是:教育要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语文教改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三强调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就提到:(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们语文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又要为学生的发展留下适当的空间。而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学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仍然是被动型的学习,教学也可能只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使学生置身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媒体中学习,更应具备运用媒体学习的能力。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教育数字化,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突破了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的扩充教学知识量,这就要求学生有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学习的工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超媒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结合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课程整合,可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认知的工具。只有这样,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才能步出“盲点”,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1 树立现代语文教学观,步出“媒体论”的“盲点”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而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然而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不是“教”师,而是“导”师;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室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正如国内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也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广泛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钟情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步出计算机“辅教”的“盲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这样一来,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就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是辅助学生的“学”了。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直观地展示事实、虚拟现实,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趣,起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教”作用,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发挥它在教学中的“辅学”作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
3 实施课程整合,步出“从媒体中学”的“盲点”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是四大支柱的基础,而其它三项能力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可见,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是:教育要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语文教改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三强调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就提到:(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们语文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又要为学生的发展留下适当的空间。而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学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仍然是被动型的学习,教学也可能只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使学生置身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媒体中学习,更应具备运用媒体学习的能力。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教育数字化,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突破了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的扩充教学知识量,这就要求学生有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学习的工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超媒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结合进行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课程整合,可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认知的工具。只有这样,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才能步出“盲点”,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