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pH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H+)后计算pH. (2)强碱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OH-)后,再由Kw计算出c(H+)后计算pH. 注意:不作特殊说明时,一般认为温度为25 ℃. 2.混合溶液pH的计算 ()对于两种混合溶液pH的计算,则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计算: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pH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H+)后计算pH.
(2)强碱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OH-)后,再由Kw计算出c(H+)后计算pH.
注意:不作特殊说明时,一般认为温度为25 ℃.
2.混合溶液pH的计算
()对于两种混合溶液pH的计算,则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计算: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1)当两种强酸混合时,按c(H+)算.
首先算出混合后溶液的c(H+)=c1V1+c2V21V1+V2,然后代入公式求pH.
(2)当两种强碱混合时,按c(OH-)算.
首先算出混合后溶液中的c(OH-)=c1V1+c2V21V1+V2,然后利用Kw算出溶液的c(H+),再代入公式算出混合后溶液的pH.
(3)当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时,发生中和反应,首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具体有以下3种情
其他文献
力是对运动最高度的概括,也是研究运动最佳的角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受力分析是一个基本功,也是学习物理的第一道门槛.有部分学生,常把弹力或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搞错了.这些学生在处理受力分析的时候,存在思维定势,本质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受力分析的方法. 图1图2例1斜面固定于水平地面上,斜面的上表面光滑,如图1,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如图2,物块在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求两种情
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课堂实验创新、分组实验优化等实验教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懂而不会”的界定 学生听讲能听懂、基本题目会做,但知识的巩固、迁移却没有到位,所以碰到知识的应用层次的题目就无法准确、迅捷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懂而不会”. “懂而不会”指的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常用技巧,却不会解决问题(包括习题或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
怎样提高习题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物理教师不断探索的命题. “套题”训练法是本人在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以下的介绍中,如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将不甚欣慰. 一、“套题”训练法的由来 所谓“套题”,就是按照某一特定形式或者按照某种特定要求所编辑的一组习题.利用“套题”,在习题课上进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方法进行有效的辨别和比对,从而加深理解,促进学习
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都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辨认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抓官能团性质;有机分子结构式、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概念及其有机合成流程的正确表示.考题中经常出现消耗NaOH最大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经常与有机物的结构式结合在一起,全面考察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而且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
“电像法”由英国的数学、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48年提出,是一种计算一定形状导体电荷分布所产生的静电场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用处指的是将一大堆非常难以计算的物体产生的电场等效于在某一个点的一个电荷产生的电场.电像法也是高中物理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讨论导体周围有一个或几个点电荷时空间的电势和场强等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在不改变原来问题的边界条件基础上,用求解区域外的假想电荷代替导体上的感应电荷.掌
电化学中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之一,掌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和技巧是学好电化学的前提.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近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归纳如下. 一、书写原则 负极:还原剂-ne-+介质=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① 正极:氧化剂+ne-+介质=还原产物(发生还原反应) ② 电池总反应:还原剂+氧化剂+介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其他③ ①+②=③,
本文将学生在元素及化合物的易错考查点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其对策,逐步减少“盲区”,从而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进入真假命题的迷糊圈 例1下列关于非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呈气态的单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 ②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以和水发生化合反应 ③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或等于4 ④因为非金属元素具有得电子的能力,其单质均不能作
作图法是一种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非常强的解题方法,其在高中化学解题中应用,不仅能够直观反映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提高学生做题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本研究将结合教学实际详细分析作图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作图法概述 作图法是高中化学中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题方法,它是运用简单的图示将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展示出来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
一、主支错误 例1① CH2CH2CH2CHCH3CH3名称为1,4-二甲基丁烷;②CH3—CH2—CH—OHCH3 名称为1-甲基-1-丙醇 解析错误之处: ①下端甲基被认为是支链,其实两端的甲基,类似线绳两端下垂,应为己烷.判断是主链的方法,可以用笔画一下,如果一笔画完的是主链.同理②下端甲基不是支链,一笔画完,羟基所连碳原子在主链中,应为2-丁醇. 二、长短错误 例2①根据有机化合物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一直是高考热点,由于教材对这些问题没有作专门介绍,因此也成了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范围与最值的确定,其背景多依赖于一个不等关系,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依据解析几何本身的特点,建立起这一不等关系. 一、结合定义,利用图形中的几何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1已知A(4,0),B(2,2),M是椭圆9x2+25y2=225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由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