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六十年一甲子,以中国人的甲子观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完成了一段重要的历程,已开始新一个轮回。国史研究也因国际国内重要档案的解密成为史学工作者关注焦点,笔者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整理成文。
一、有关国史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1、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问题1: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国内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其阶级特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最后,新中国建立前近四十年的实践见证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断探索,不断破产的历史。
问题2: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内国际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政府统一了全国的财政经济是中国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次,国营经济的日益强大为社会主义选择奠定了客观基础。第三,资本主义的弱小、发展艰难是实现社会主义选择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因素。第四,民心所向。第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問题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51),可以理解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是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为标志的”。依据:通过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通过农业合作化途径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后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经营没有自主权;所有权归公有,经营权也上交集体,故农业中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因都无剥削关系,过程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也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和赎买(有偿国有)政策把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2、共和国60年代的外交历程
新教材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没有20世纪60年代外交情况的表述。笔者通过查阅共和国史等有关材料,发现60年代外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补充。
史实:(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同亚非21个国家和拉丁美洲的古巴建立了外交关系。(2)注意利用西方阵营内部矛盾,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10年间,中国进一步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展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3)在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互谅互让的平等协商,从1960年1月到1960年3月,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签订了协定或条约,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与印度在60年代初有武装冲突,1962年末双方平息边界冲突,两国关系有进展。(4)60年代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公开把中国视剖腹藏珠为其外交上的主要对手。(5)苏联自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提出了一系列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遭到中国反对,两国关系开始恶化,60年代最终酿成边界武装冲突。
6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既反美又反苏,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3、“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构想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第二、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好办法。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具有国际意义。香港及澳门问题的解决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例,提供了具体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有关国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1、构建通史理念
运用阶段性线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国史通史教学方面,借鉴了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目录,帮助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意识,体现知识层次感,把握搭建框架主体。
2、慎重提问
笔者曾走入一个误区:多提问,问难题,答不上就讨论,最后变成空讨论。在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下反思教学:慎重设计问题。首先考虑这个问题有助学生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效果能否达到;提问要有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并且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不是以难倒学生为宗旨,而是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注意介绍多家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提高教学水平
深厚教学功底的形成,不仅仅要对历史知识充分掌握,而且还要涉猎各门学科,从各方面寻找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学科之间对历史知识有助理解的方法和知识点,又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可以借用过来。如讲到国史中“国体”、“政体”、“宪法”等方面内容可以与政治学相联系,用政治学概念点破,既有助于理解又与政治学相通,且不增加学生负担,何乐而不为。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且广,不需艰难记忆便能明了透彻。
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好习惯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启蒙的机会。不可用某一政治观点、某一学术观点,从情感的喜恶上误导学生。如何做到正确引导首要条件是教师自己有独立的学术思想,为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
一、有关国史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1、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问题1: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国内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其阶级特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最后,新中国建立前近四十年的实践见证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断探索,不断破产的历史。
问题2: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内国际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政府统一了全国的财政经济是中国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次,国营经济的日益强大为社会主义选择奠定了客观基础。第三,资本主义的弱小、发展艰难是实现社会主义选择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因素。第四,民心所向。第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問题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51),可以理解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是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为标志的”。依据:通过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通过农业合作化途径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后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经营没有自主权;所有权归公有,经营权也上交集体,故农业中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因都无剥削关系,过程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也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和赎买(有偿国有)政策把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2、共和国60年代的外交历程
新教材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没有20世纪60年代外交情况的表述。笔者通过查阅共和国史等有关材料,发现60年代外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补充。
史实:(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同亚非21个国家和拉丁美洲的古巴建立了外交关系。(2)注意利用西方阵营内部矛盾,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10年间,中国进一步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展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3)在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互谅互让的平等协商,从1960年1月到1960年3月,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签订了协定或条约,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与印度在60年代初有武装冲突,1962年末双方平息边界冲突,两国关系有进展。(4)60年代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公开把中国视剖腹藏珠为其外交上的主要对手。(5)苏联自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提出了一系列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遭到中国反对,两国关系开始恶化,60年代最终酿成边界武装冲突。
6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既反美又反苏,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3、“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构想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第二、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好办法。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具有国际意义。香港及澳门问题的解决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例,提供了具体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有关国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1、构建通史理念
运用阶段性线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国史通史教学方面,借鉴了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目录,帮助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意识,体现知识层次感,把握搭建框架主体。
2、慎重提问
笔者曾走入一个误区:多提问,问难题,答不上就讨论,最后变成空讨论。在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下反思教学:慎重设计问题。首先考虑这个问题有助学生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效果能否达到;提问要有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并且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不是以难倒学生为宗旨,而是要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注意介绍多家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提高教学水平
深厚教学功底的形成,不仅仅要对历史知识充分掌握,而且还要涉猎各门学科,从各方面寻找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学科之间对历史知识有助理解的方法和知识点,又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可以借用过来。如讲到国史中“国体”、“政体”、“宪法”等方面内容可以与政治学相联系,用政治学概念点破,既有助于理解又与政治学相通,且不增加学生负担,何乐而不为。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且广,不需艰难记忆便能明了透彻。
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好习惯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启蒙的机会。不可用某一政治观点、某一学术观点,从情感的喜恶上误导学生。如何做到正确引导首要条件是教师自己有独立的学术思想,为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