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我们聚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这同样是修订中的素养课标明确提出的外语课程的重要使命。谈到文化品格,首先应明确若干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教学、文化品格和文化品格培养。
简单地讲,文化知识就是关于文化的知识,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历史和现实中具有某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学生既需要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了解、探究这些存在形式,又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它们整理成知识结构,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文化知识首先是关于文化产物或产品的感知,然后便是如何在头脑中搭建一个框架,将它们放入个人的记忆中去。比如对西方音乐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既需要感知它们的具体形态(例如,某件乐器、某个作品等),又需要能将它们做出一定的归类(例如,是弦乐还是管乐,是巴洛克时期作品還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而这些文化知识及其知识架构,往往是不太依赖某一种语言来进行表达的——换句话说,既可以用汉语教,也可以用英语教,主要的差别或许只是相应的术语是用那种语言符号表达的而已。因此,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在英语教学中,对它本身的教学或许并不集中体现英语学习最内核的东西。
文化品格就大相径庭了。如果更加具体地聚焦在跨文化品格上,就更加凸显英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核意义了。文化品格不仅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更蕴含了人的某种特质和价值取向。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品格恐怕是教不出来的——它不是一个标准,并不容易测量;文化品格也不是学出来的——它不是一项技能,也谈不上掌握与否。文化品格是学生在课程的经历和经验中点滴养成的气质和素质,却又体现在使用英语做事、学习、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分析文化品格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基础,又不能简单地将它分解为若干子类,逐一培养,然后在综合在一起——这是技能培养的基本方法,不是品格的培养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三位专家撰写笔谈。高洪德老师的“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厘清了知识与品格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迈向品格的理念和原则。武和平老师的“因文而雅,由文而化——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教学”则更加强调品格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路径,既剖析词源,又落地解析。赵文娟老师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几点做法”则从实践的视角探讨具体经验和做法,又不失原则性和概括性。希望这些内容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简单地讲,文化知识就是关于文化的知识,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历史和现实中具有某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学生既需要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了解、探究这些存在形式,又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它们整理成知识结构,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文化知识首先是关于文化产物或产品的感知,然后便是如何在头脑中搭建一个框架,将它们放入个人的记忆中去。比如对西方音乐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既需要感知它们的具体形态(例如,某件乐器、某个作品等),又需要能将它们做出一定的归类(例如,是弦乐还是管乐,是巴洛克时期作品還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而这些文化知识及其知识架构,往往是不太依赖某一种语言来进行表达的——换句话说,既可以用汉语教,也可以用英语教,主要的差别或许只是相应的术语是用那种语言符号表达的而已。因此,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在英语教学中,对它本身的教学或许并不集中体现英语学习最内核的东西。
文化品格就大相径庭了。如果更加具体地聚焦在跨文化品格上,就更加凸显英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核意义了。文化品格不仅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更蕴含了人的某种特质和价值取向。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品格恐怕是教不出来的——它不是一个标准,并不容易测量;文化品格也不是学出来的——它不是一项技能,也谈不上掌握与否。文化品格是学生在课程的经历和经验中点滴养成的气质和素质,却又体现在使用英语做事、学习、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分析文化品格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基础,又不能简单地将它分解为若干子类,逐一培养,然后在综合在一起——这是技能培养的基本方法,不是品格的培养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三位专家撰写笔谈。高洪德老师的“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厘清了知识与品格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迈向品格的理念和原则。武和平老师的“因文而雅,由文而化——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教学”则更加强调品格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路径,既剖析词源,又落地解析。赵文娟老师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几点做法”则从实践的视角探讨具体经验和做法,又不失原则性和概括性。希望这些内容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