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者——“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教师。各位教师必须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技能、更新能力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个教学环节,与学生产生共鸣。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博览群书、刻苦自励,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了解跨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二、组织者——“导演”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独立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探究、班集体展开讨论,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角度来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设计训练、合理分工、安排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富有情趣、富于激励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顺乎自然而又有必要的波折、歧路的情况下,亲自参与知识的再现过程。
三、引导者——“引路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师生互动是“主线”,是实施新课程的“三主”原则。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但是,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不能包办过多。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信马由缰。
四、合作者——“伙伴”
新课程大力学生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教师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从心理上接受、支持与合作,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事实上,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比如说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资源多样化,一个人所知所能有限,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规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促进者——“梯子”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行为促进了教学活动朝即定的目标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向更高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需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解题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仲裁者——“评论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及时地用精辟、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折服。同时,还要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缺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应用能力、个体差异,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使之具有人性化和弹性化,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七、欣赏者——“朋友”
21世纪的今天,学生渴望的是平等与尊重,希望教师能突破“师道尊严”的束缚,成为“良师”,更是“益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都要抓住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还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看法,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总之,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一点人与人沟通的艺术。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提升课堂教学的技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顺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教师。各位教师必须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技能、更新能力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个教学环节,与学生产生共鸣。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博览群书、刻苦自励,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了解跨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二、组织者——“导演”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独立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探究、班集体展开讨论,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角度来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设计训练、合理分工、安排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富有情趣、富于激励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顺乎自然而又有必要的波折、歧路的情况下,亲自参与知识的再现过程。
三、引导者——“引路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师生互动是“主线”,是实施新课程的“三主”原则。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但是,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不能包办过多。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信马由缰。
四、合作者——“伙伴”
新课程大力学生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教师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从心理上接受、支持与合作,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事实上,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比如说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资源多样化,一个人所知所能有限,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规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促进者——“梯子”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行为促进了教学活动朝即定的目标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向更高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需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解题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仲裁者——“评论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及时地用精辟、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折服。同时,还要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缺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应用能力、个体差异,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使之具有人性化和弹性化,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七、欣赏者——“朋友”
21世纪的今天,学生渴望的是平等与尊重,希望教师能突破“师道尊严”的束缚,成为“良师”,更是“益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都要抓住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还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看法,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总之,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一点人与人沟通的艺术。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提升课堂教学的技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顺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