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由于偏向计算机,呈现出复杂面貌。教师要以引导的态度,而不是扼杀的态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复杂情形。在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中,教师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从方法来说,要灵活多样,就策略而言,要循序渐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比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就说,“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对此,我国古代孔子概括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位伟人说的,都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与学中,尤其需要关注兴趣的作用。然而对这门学科,学生的兴趣有着复杂的情形。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必须从正确认识这种复杂情形开始。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情形
由于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这门学科的天然优势。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固然让教师几乎不需要采取措施,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兴趣是和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注意力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在这门学科上。
所以,教师常常困惑地发现两种现象:其一,学生很有兴趣地在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当教师细细追寻其中原因时,会发现,学生玩计算机玩的不亦乐乎,对信息技术学习却束之高阁;其二,学生开始时兴致盎然,但是慢慢地兴趣逐步递减,最后精神萎靡,对信息技术学习彻底冷漠下来,当教师细细追寻其中原因,会发现,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而是把教学重心隐蔽、细致甚至强制性地扭转到信息技术知识上来了。
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情形。由于学科特点,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其他学科有着差异,由计算机而来的这种兴趣,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对信息技术知识却不感兴趣;其二,学生对上机操作中娱乐性内容感兴趣,对知识学习却不感兴趣;其三,学生最初上机操作时兴趣非常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厌烦了。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正是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面所天然具备的优势和缺陷。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点。有的教师,在发现这一点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不纯。
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我所执教的班上,有的同学刚接触这门学科时,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于是一上课就玩游戏。发现这一问题后,我把每台机子都装上了打字游戏,然后把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打字比赛,对优胜组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打字速度不仅提高了,而且对这门课既萌生了兴趣,也有了正确的认识,既意识到了这门课“玩”的有趣一面,又明白了这门课集中代表着一门前沿学科。
这寓示了什么呢?
心理学认为,人们和外界发生关系时,不但产生需要,而且产生选择,比如感到寒冷时,各种衣物都能满足需要,但人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去选择衣物。也就是说,人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所以,心理学对“兴趣”的其中一种定义是: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
这就启示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需要和选择有关,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是因为选择这门学科能够满足他们对计算机的新奇感和好奇心。
明白了这一点,教师的任务,就明朗了。教师不必也不应该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不纯”而生气,更不必也不应该想方设法隔绝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信息技术知识上来——事实上也没法隔绝,因为信息技术知识中相当部分就是计算机知识。
教师真正的任务,在于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特定的教学手段,逐步把学生的兴趣从单纯的计算机,引导到信息技术学科上来,从而达到巩固和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由于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
1.从方法来说,要灵活多样
其实方法的灵活多样,本身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优势。比如,进行打字练习时,可以利用CAI教学软件的方法进行练习、比赛;比如,熟悉鼠标操作的练习中,可以利用纸牌游戏来进行;再比如,在纸牌游戏中,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纸牌,从而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总之,方法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心大胆地采用。
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和练习中,方法不宜也不能过多,变化不宜也不能过于频繁,只有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合理的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降低疲劳程度。基本上,教师只要注意到了这一原则,在方法的运用上,就不会出大的差错。
2.就策略而言,要循序渐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讲究循序渐进;然而,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在循序渐进方面的讲究上,还有一个意义:逐步把学生单纯对计算机的兴趣,引导到信息技术整个学科上来。
所以,在做好精心设计、分清层次、明确步骤、由简入繁这样的常规程序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还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这种引导。
大致说来,应该从简单易学而学生又感兴趣的、和计算机相关的东西入手,比如游戏和一些应用软件,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之后,以之为基础,通过实际任务,比如前述说到的设计纸牌,来推动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向更高层次知识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设计纸牌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把学生兴趣从单纯的计算机引导到信息技术整个学科上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论教育篇.商务印书馆
[2]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计算机指导纲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比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就说,“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对此,我国古代孔子概括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位伟人说的,都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与学中,尤其需要关注兴趣的作用。然而对这门学科,学生的兴趣有着复杂的情形。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必须从正确认识这种复杂情形开始。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情形
由于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这门学科的天然优势。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固然让教师几乎不需要采取措施,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兴趣是和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注意力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在这门学科上。
所以,教师常常困惑地发现两种现象:其一,学生很有兴趣地在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当教师细细追寻其中原因时,会发现,学生玩计算机玩的不亦乐乎,对信息技术学习却束之高阁;其二,学生开始时兴致盎然,但是慢慢地兴趣逐步递减,最后精神萎靡,对信息技术学习彻底冷漠下来,当教师细细追寻其中原因,会发现,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而是把教学重心隐蔽、细致甚至强制性地扭转到信息技术知识上来了。
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情形。由于学科特点,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其他学科有着差异,由计算机而来的这种兴趣,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对信息技术知识却不感兴趣;其二,学生对上机操作中娱乐性内容感兴趣,对知识学习却不感兴趣;其三,学生最初上机操作时兴趣非常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厌烦了。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正是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面所天然具备的优势和缺陷。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点。有的教师,在发现这一点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不纯。
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我所执教的班上,有的同学刚接触这门学科时,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于是一上课就玩游戏。发现这一问题后,我把每台机子都装上了打字游戏,然后把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打字比赛,对优胜组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打字速度不仅提高了,而且对这门课既萌生了兴趣,也有了正确的认识,既意识到了这门课“玩”的有趣一面,又明白了这门课集中代表着一门前沿学科。
这寓示了什么呢?
心理学认为,人们和外界发生关系时,不但产生需要,而且产生选择,比如感到寒冷时,各种衣物都能满足需要,但人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去选择衣物。也就是说,人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所以,心理学对“兴趣”的其中一种定义是: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
这就启示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需要和选择有关,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是因为选择这门学科能够满足他们对计算机的新奇感和好奇心。
明白了这一点,教师的任务,就明朗了。教师不必也不应该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不纯”而生气,更不必也不应该想方设法隔绝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信息技术知识上来——事实上也没法隔绝,因为信息技术知识中相当部分就是计算机知识。
教师真正的任务,在于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和计算机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特定的教学手段,逐步把学生的兴趣从单纯的计算机,引导到信息技术学科上来,从而达到巩固和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由于学生兴趣的复杂之处,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
1.从方法来说,要灵活多样
其实方法的灵活多样,本身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优势。比如,进行打字练习时,可以利用CAI教学软件的方法进行练习、比赛;比如,熟悉鼠标操作的练习中,可以利用纸牌游戏来进行;再比如,在纸牌游戏中,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纸牌,从而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总之,方法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心大胆地采用。
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内容的学习和练习中,方法不宜也不能过多,变化不宜也不能过于频繁,只有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合理的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降低疲劳程度。基本上,教师只要注意到了这一原则,在方法的运用上,就不会出大的差错。
2.就策略而言,要循序渐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讲究循序渐进;然而,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在循序渐进方面的讲究上,还有一个意义:逐步把学生单纯对计算机的兴趣,引导到信息技术整个学科上来。
所以,在做好精心设计、分清层次、明确步骤、由简入繁这样的常规程序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还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这种引导。
大致说来,应该从简单易学而学生又感兴趣的、和计算机相关的东西入手,比如游戏和一些应用软件,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之后,以之为基础,通过实际任务,比如前述说到的设计纸牌,来推动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向更高层次知识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设计纸牌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把学生兴趣从单纯的计算机引导到信息技术整个学科上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论教育篇.商务印书馆
[2]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计算机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