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开放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创新手段。由于开放性作业没有明确的解题程序,只能在解题时凭借学生细心思考的习惯、多角度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思维进行循序渐进地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自然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2-01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创新手段。数学的开放性作业是相对答案唯一性、条件限制性的问题而言的,没有确定的答案,不是单一的思路,但是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小心谨慎求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求异,以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从而生成主动地、积极地发展。对于数学而言,开放性作业一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情境创设生动活泼,求证结论富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望,集生活性、知识性、能力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适当的开放性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创造力,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有效克服学生定式思维的弊端。
一、设计全面分析的开放题,激活学生思维潜力
全面分析的开放作业具有多种答案的特性。在学生完成开放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已知的条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此激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形成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用6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组长方形,所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实地探索,发现到底能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形象感知,也强化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维发散的开放题,给予学生思维自由的空间
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是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思维方向,使学生生成纵横立体思维,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学生最大自由的思维空间。如“桌子上有苹果24个,梨子16个,由此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再如“要统计全校有多少套学生桌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很明显,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各班级或年级的总和,也可以统计各楼层的总和,还可以统计全校有多少学生,由此推断需要多少套桌椅。总之,这类开放题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可能的解题方案,并从中总结、归纳最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既提高 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设计干扰条件的开放题,提高学生思维鉴别力
干扰条件的开放题,就是将解题必要条件和多余条件混淆在一起,对学生解题产生干扰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认真读题,理清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充分利用必要条件,大胆舍弃多余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鉴别力和选择力。如“篮子里有20个鸡蛋,王阿姨不小心摔破了2个,剩下的平均分给张大爷和李大爷,他们两人加起来一共能分多少个?”由于原先封闭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往往将已知条件都用上,辗转几步计算,不小心计算错误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是干扰条件,与解题无关。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类干扰性开放题,防止学生滥用试题所给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鉴别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四、设计条件隐藏性开放题,培养学生谨慎思维习惯
在条件隐藏的开放题中,解题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往往隐藏在文字叙述的背后,如不细心思考和谨慎分析,这些条件往往被学生一读而过,忽略不计,严重影响解题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考虑试题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既要考虑明确叙述的条件,又要运用所学知识将明确条件转化成隐含条件,以此培养学生仔细思考问题和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缝制一个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货物袋,至少需要袋布多少平方分米?”解答这道题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单位的转化,更容易忽略“缝制货物袋必须要有正反两层袋布”这个隐藏条件,导致错误地列式。因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重点查找是否存在隐含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于开放性作业没有明确的解题程序,只能在解题时凭借学生细心思考的习惯、多角度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思维进行循序渐进地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自然提升。因此,笔者期待与同行一起继续研究和落实开放性作业设计,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威华.精心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潜能[J].中小学数学,2003(01).
[2]王松,刘栋.科学设计作业,促进学生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06(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2-01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创新手段。数学的开放性作业是相对答案唯一性、条件限制性的问题而言的,没有确定的答案,不是单一的思路,但是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小心谨慎求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求异,以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从而生成主动地、积极地发展。对于数学而言,开放性作业一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情境创设生动活泼,求证结论富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望,集生活性、知识性、能力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适当的开放性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创造力,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有效克服学生定式思维的弊端。
一、设计全面分析的开放题,激活学生思维潜力
全面分析的开放作业具有多种答案的特性。在学生完成开放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已知的条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此激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形成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用6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组长方形,所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实地探索,发现到底能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形象感知,也强化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维发散的开放题,给予学生思维自由的空间
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是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思维方向,使学生生成纵横立体思维,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学生最大自由的思维空间。如“桌子上有苹果24个,梨子16个,由此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再如“要统计全校有多少套学生桌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很明显,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各班级或年级的总和,也可以统计各楼层的总和,还可以统计全校有多少学生,由此推断需要多少套桌椅。总之,这类开放题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可能的解题方案,并从中总结、归纳最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既提高 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设计干扰条件的开放题,提高学生思维鉴别力
干扰条件的开放题,就是将解题必要条件和多余条件混淆在一起,对学生解题产生干扰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认真读题,理清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充分利用必要条件,大胆舍弃多余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鉴别力和选择力。如“篮子里有20个鸡蛋,王阿姨不小心摔破了2个,剩下的平均分给张大爷和李大爷,他们两人加起来一共能分多少个?”由于原先封闭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往往将已知条件都用上,辗转几步计算,不小心计算错误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是干扰条件,与解题无关。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类干扰性开放题,防止学生滥用试题所给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鉴别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四、设计条件隐藏性开放题,培养学生谨慎思维习惯
在条件隐藏的开放题中,解题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往往隐藏在文字叙述的背后,如不细心思考和谨慎分析,这些条件往往被学生一读而过,忽略不计,严重影响解题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考虑试题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既要考虑明确叙述的条件,又要运用所学知识将明确条件转化成隐含条件,以此培养学生仔细思考问题和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缝制一个长80厘米、宽50厘米的货物袋,至少需要袋布多少平方分米?”解答这道题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单位的转化,更容易忽略“缝制货物袋必须要有正反两层袋布”这个隐藏条件,导致错误地列式。因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重点查找是否存在隐含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于开放性作业没有明确的解题程序,只能在解题时凭借学生细心思考的习惯、多角度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思维进行循序渐进地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自然提升。因此,笔者期待与同行一起继续研究和落实开放性作业设计,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威华.精心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潜能[J].中小学数学,2003(01).
[2]王松,刘栋.科学设计作业,促进学生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