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要达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现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从“预设”到“生成”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或者生成了不再预设范围内如何应变、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描述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预设,为学生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做好铺垫。一、学生已有了哪些知识基础;二、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四、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学习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前三者是从学生检验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目标,为后面的教学过程的预设埋下铺垫,后两项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并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好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 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
3、 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 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例如在《蒸发》教学第一环节,笔者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蒸发活动:合作小组的每位组员由组长在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在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大部分同学通过预学认为:涂在手背上酒精蒸发时“凉凉的感觉”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再一次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 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预设,从而构建起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学教育出版社
黄一敏,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关键词:科学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或者生成了不再预设范围内如何应变、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描述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预设,为学生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做好铺垫。一、学生已有了哪些知识基础;二、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四、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学习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前三者是从学生检验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目标,为后面的教学过程的预设埋下铺垫,后两项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并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好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 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
3、 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 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例如在《蒸发》教学第一环节,笔者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蒸发活动:合作小组的每位组员由组长在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在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大部分同学通过预学认为:涂在手背上酒精蒸发时“凉凉的感觉”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再一次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 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预设,从而构建起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学教育出版社
黄一敏,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