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学生提问是一个常议常新却在教学实践中屡次搁浅的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论是对于学生目前知识的掌握,抑或是对于今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学生提问的重要作用都不容置疑。然而,纵观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课堂学生提问少之又少,甚至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据一项关于小学师生课堂言语行为的调查显示,课堂学生提问在师生言语行为的百分比中不到1%。提问仍旧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提问的权利和机会,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学生有疑而思,思之不通方质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课堂学生提问的行为已迫在眉睫。
一、阻碍课堂学生提问的原因
1. 教师三“怕”——阻碍学生提问的直接原因
(1)怕“误事”。持此种想法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提问浪费时间,有碍于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影响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持传统教育观的教师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所以,课上要不遗余力地多讲,学生方能多学。(2)怕“冷场”。学生因其年龄、知识等方面的因素,有时提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课堂气氛就会略显沉闷,造成冷场的局面。这种现象实际映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机智不足。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遇到突发事件不懂得变通,不会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是“冷场”的根本所在。(3)怕“难堪”。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有时提的问题古怪,让教师一时无法回答。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有些学生的知识确实超出教师所掌握的,这也使教师遭遇回答不上问题的尴尬处境。此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知识贫乏,其次与教师的态度相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教师坦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 学生三“不”——阻碍学生提问的根本原因
(1)不敢问。学生对教师或学习内容的质疑,在很大层面上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这导致学生存有惧怕心理,另外,怕提错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的想法,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紧张的心理,所以宁愿把问题藏起来,不敢出声。(2)不想问。首先与部分学生的个性有关,过于内向、腼腆的学生通常羞于开口。其次是态度问题,不屑于问或考虑过多,具体表现为学生提问时会考虑“其他同学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我这样问会不会浪费其他同学时间?”等。还有些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不必问老师。另外,没机会问也值得注意,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更别提问问题了。(3)不会问。由于过度依赖教师和书本,导致缺乏思维能力,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有的学生不知如何问,遇到问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提出来。还有部分学生因知识的缺漏,不知从何问起。
二、激励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
1.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害怕提问,实际上是交流沟通有障碍造成的。(1)为消除学生胆怯心理,教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的提问行为。可采用的方法有:激励的语言,如“非常不错”“相当好”“这个问题太好了”“你的提问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很彰显你的才能”等;肯定的手势,如与学生合掌表示赞赏、伸拇指或做V字手型等;默许以及善意微笑的眼神有时作用非同小可。(2)要摒弃教师权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学困生因成绩差等因素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人交流,更谈不上课堂主动提问。这时教师要在课后下工夫,对其倾注爱心和耐心。例如,教师可采取“了解情况——沟通交流——给予关爱——允许出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另外,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课堂细则,以促进学生提问。例如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3)要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质疑意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来源于生活。
2. 培养学生提问技能,保证学生提问质量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情况,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的。(1)重视预习提问。对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发问的学生,教师可明确要求,用规范促进提问习惯的养成。以英语阅读课为例,在预习阶段,从上下文意思、重点句型、固定搭配到词形变化、口语表达等多角度引导学生质疑。例如,《Koko爱英语》五年级下“A busy week”一单元,让学生自主预习,感知语言的表达,然后根据文中内容以及重难点提示学生从中质疑。授课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by myself,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by me?”这一问题恰巧是本课的新授知识“反身代词”的用法,学生带着质疑学习新知,效果很好,即是学生从重点词句质疑的一个典例。(2)善于利用反问。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指导可以由浅到深依次推进,然后适时教给学生反问的本领。以语言科目为例,层层递进“反问”:“哪些词是我记不住的? 哪句话是我不懂的? 哪些概念间的关系是我不清楚的? 所学语言知识对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如何分析解决的?”例如,在英语教学的复习课中,教给学生使用反问法复习语言知识。在复习“Greeting”单元时,有学生问:“How many words did I learn last week?”“Which words can use to greet?”“How should I greet with others?”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3)寻找问题来源。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从日常生活到异常想象,从反向思考到探求因果关系,从归类判断到类比等,范围广泛,不一而足。例如,结合英语教材中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点,在学习“Presents for Dad”时,教师可将话题引伸至父亲节、母亲节,然后询问学生想给父母什么样的礼物,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样的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后,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问题不断:“我想给爸爸买条领带,领带怎么说?”“祝福爸爸永远开心,要怎么说?”“I want to buy a tie for my dad.”“Wish my father happy forever.”通过学生提问,掌握语言的表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运用提问模式。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K-W-L模式,概括了学习的三个步骤:知道的( know),想知道的(want to know),学到的( learned)。这种策略由三个问题组成: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了什么,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学到什么,我学到了什么?可采取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内化的方式,还可以将K-W-L模式设计成工作单(work sheet) 进行教学。例如,语法教学中运用工作单,可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教师首先板书例句:“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five years.”“He has been to America.”“We have already had lunch.”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时态知识,启发学生想学到什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表1所示。 3. 合理优化教学方式,创设学生提问空间
(1)教师要精心备课,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课堂上,学生提问大致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接受学习内容——产生疑难——思考问题的性质和类别——探寻答案——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要有时间做保证,时间仓促,即使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也不高。因此,教师需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提问。(2)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是表述问题的基础。常用方法有:讨论法(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把思考的过程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思维和语言的结合);演讲法(组织演讲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听);辩论会(组织辩论会加强学生语言严谨性的训练)。(3)为学生提问做示范。设置的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教学中学到质疑问难的本领。例如,教师可针对“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巧妙设问,欲擒故纵,使学生想问。另外,利用口诀引导学生提问:学知识,要有“问”,遇到问题,问“三问”,“是什么”抓关键,“为什么”分条理,“怎么做”记心上。通过课堂教学的灌输,逐步让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提问方法和技巧。(4)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或显性或隐性地促进学生提问。强制性的活动迫使学生参与提问,如“课前五分钟问答”有组织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提问。娱乐性的活动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刺激学生提问,例如复习课可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把知识点组织成问题,相互提问,可以让男女生相互问答,也可以小组之间提问比赛,不仅复习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4.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提问意识
(1)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的接收, 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2)教师应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观念上要知道学会提问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会把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作为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起点,善于挖掘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把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善于帮助学生学会寻找提出问题的起始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及憧憬未来的欲望,作为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 制造符合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5. 巧妙利用时间管理,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1)上好新生第一课。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鼓励善于发问的学生,并制定课堂提问规则,为以后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班级文化打好基础。除第一节课外,要格外重视之后的几节课,使之成为巩固加强学生提问意识的催化剂。(2)区别对待课堂前后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契机,对课前、课中和课后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课前应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可在概念和观点中寻找问题,如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等;课中则鼓励学生大胆阐述已有问题;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更高的质疑反思,在应用理解中寻找问题,如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对实际生活的指导等。(3)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时间安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 该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据此,学生提问可于上课初始和接近尾声时进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4)巧用学期的不同阶段。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等。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阻碍课堂学生提问的原因
1. 教师三“怕”——阻碍学生提问的直接原因
(1)怕“误事”。持此种想法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提问浪费时间,有碍于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影响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持传统教育观的教师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所以,课上要不遗余力地多讲,学生方能多学。(2)怕“冷场”。学生因其年龄、知识等方面的因素,有时提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课堂气氛就会略显沉闷,造成冷场的局面。这种现象实际映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机智不足。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遇到突发事件不懂得变通,不会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是“冷场”的根本所在。(3)怕“难堪”。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有时提的问题古怪,让教师一时无法回答。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有些学生的知识确实超出教师所掌握的,这也使教师遭遇回答不上问题的尴尬处境。此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知识贫乏,其次与教师的态度相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教师坦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 学生三“不”——阻碍学生提问的根本原因
(1)不敢问。学生对教师或学习内容的质疑,在很大层面上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这导致学生存有惧怕心理,另外,怕提错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的想法,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紧张的心理,所以宁愿把问题藏起来,不敢出声。(2)不想问。首先与部分学生的个性有关,过于内向、腼腆的学生通常羞于开口。其次是态度问题,不屑于问或考虑过多,具体表现为学生提问时会考虑“其他同学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我这样问会不会浪费其他同学时间?”等。还有些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不必问老师。另外,没机会问也值得注意,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更别提问问题了。(3)不会问。由于过度依赖教师和书本,导致缺乏思维能力,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有的学生不知如何问,遇到问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提出来。还有部分学生因知识的缺漏,不知从何问起。
二、激励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
1.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害怕提问,实际上是交流沟通有障碍造成的。(1)为消除学生胆怯心理,教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的提问行为。可采用的方法有:激励的语言,如“非常不错”“相当好”“这个问题太好了”“你的提问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很彰显你的才能”等;肯定的手势,如与学生合掌表示赞赏、伸拇指或做V字手型等;默许以及善意微笑的眼神有时作用非同小可。(2)要摒弃教师权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学困生因成绩差等因素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人交流,更谈不上课堂主动提问。这时教师要在课后下工夫,对其倾注爱心和耐心。例如,教师可采取“了解情况——沟通交流——给予关爱——允许出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另外,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课堂细则,以促进学生提问。例如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3)要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质疑意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来源于生活。
2. 培养学生提问技能,保证学生提问质量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情况,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的。(1)重视预习提问。对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发问的学生,教师可明确要求,用规范促进提问习惯的养成。以英语阅读课为例,在预习阶段,从上下文意思、重点句型、固定搭配到词形变化、口语表达等多角度引导学生质疑。例如,《Koko爱英语》五年级下“A busy week”一单元,让学生自主预习,感知语言的表达,然后根据文中内容以及重难点提示学生从中质疑。授课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by myself,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by me?”这一问题恰巧是本课的新授知识“反身代词”的用法,学生带着质疑学习新知,效果很好,即是学生从重点词句质疑的一个典例。(2)善于利用反问。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指导可以由浅到深依次推进,然后适时教给学生反问的本领。以语言科目为例,层层递进“反问”:“哪些词是我记不住的? 哪句话是我不懂的? 哪些概念间的关系是我不清楚的? 所学语言知识对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如何分析解决的?”例如,在英语教学的复习课中,教给学生使用反问法复习语言知识。在复习“Greeting”单元时,有学生问:“How many words did I learn last week?”“Which words can use to greet?”“How should I greet with others?”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3)寻找问题来源。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从日常生活到异常想象,从反向思考到探求因果关系,从归类判断到类比等,范围广泛,不一而足。例如,结合英语教材中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点,在学习“Presents for Dad”时,教师可将话题引伸至父亲节、母亲节,然后询问学生想给父母什么样的礼物,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样的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后,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问题不断:“我想给爸爸买条领带,领带怎么说?”“祝福爸爸永远开心,要怎么说?”“I want to buy a tie for my dad.”“Wish my father happy forever.”通过学生提问,掌握语言的表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运用提问模式。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K-W-L模式,概括了学习的三个步骤:知道的( know),想知道的(want to know),学到的( learned)。这种策略由三个问题组成: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了什么,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学到什么,我学到了什么?可采取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内化的方式,还可以将K-W-L模式设计成工作单(work sheet) 进行教学。例如,语法教学中运用工作单,可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教师首先板书例句:“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five years.”“He has been to America.”“We have already had lunch.”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时态知识,启发学生想学到什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表1所示。 3. 合理优化教学方式,创设学生提问空间
(1)教师要精心备课,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课堂上,学生提问大致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接受学习内容——产生疑难——思考问题的性质和类别——探寻答案——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要有时间做保证,时间仓促,即使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也不高。因此,教师需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提问。(2)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是表述问题的基础。常用方法有:讨论法(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把思考的过程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思维和语言的结合);演讲法(组织演讲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听);辩论会(组织辩论会加强学生语言严谨性的训练)。(3)为学生提问做示范。设置的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教学中学到质疑问难的本领。例如,教师可针对“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巧妙设问,欲擒故纵,使学生想问。另外,利用口诀引导学生提问:学知识,要有“问”,遇到问题,问“三问”,“是什么”抓关键,“为什么”分条理,“怎么做”记心上。通过课堂教学的灌输,逐步让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提问方法和技巧。(4)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或显性或隐性地促进学生提问。强制性的活动迫使学生参与提问,如“课前五分钟问答”有组织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提问。娱乐性的活动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刺激学生提问,例如复习课可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把知识点组织成问题,相互提问,可以让男女生相互问答,也可以小组之间提问比赛,不仅复习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4.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提问意识
(1)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的接收, 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2)教师应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观念上要知道学会提问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会把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作为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起点,善于挖掘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把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善于帮助学生学会寻找提出问题的起始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及憧憬未来的欲望,作为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 制造符合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5. 巧妙利用时间管理,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1)上好新生第一课。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鼓励善于发问的学生,并制定课堂提问规则,为以后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班级文化打好基础。除第一节课外,要格外重视之后的几节课,使之成为巩固加强学生提问意识的催化剂。(2)区别对待课堂前后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契机,对课前、课中和课后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课前应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可在概念和观点中寻找问题,如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等;课中则鼓励学生大胆阐述已有问题;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更高的质疑反思,在应用理解中寻找问题,如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对实际生活的指导等。(3)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时间安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 该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据此,学生提问可于上课初始和接近尾声时进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4)巧用学期的不同阶段。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等。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