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娘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s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人 原名伍秋福,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滇池》《雪莲》《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等刊。曾获浩然文学奖、广西群众文化奖、《今古传奇》全国优秀小说奖、冯梦龙全国短篇小说奖、登沙河杯全国短篇小说奖、广西第九届和第十届小小说奖、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奖、悟道杯全国小小说奖、云南政协报“冰鉴杯正气之歌”法治文学奖。有作品入选《2015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广西微篇小说精选》。
  母亲挎着一大篮蘑菇回家的时候,天已近傍晚了。有人在村口遇到母亲,和她打招呼:“蘑菇娘,又撿到这么多蘑菇啊?”
  “是啊。”母亲的声音透着十分的高兴,“今天蘑菇多,多捡了一些。”母亲姓莫,出生时爹妈说不就一姑娘家吗,就叫莫姑娘吧,后来别人就一直这样叫她。再后来她爱上了捡蘑菇,别人就叫她蘑菇娘。
  我们兄妹几个听到母亲的声音,像一群小鸟飞出家门,见到几个大娘大嫂正围着母亲看她篮里的蘑菇。这时正是夏秋之交季节,刚下过一场雨,天刚刚放晴。那时,夕阳正准备下山,见村里这么热闹,便停在西边山坳上将光线投过来,于是母亲沾着草屑树叶的头发和脸上便沐浴了一层金黄温润的暖色。夏秋之交季节时雨时晴,天气湿润闷热,适合树林里野蘑菇生长。这时又正是农闲,正好有时间去捡蘑菇。之前,村里去树林里捡蘑菇的人多,后来有人吃蘑菇中了毒,捡蘑菇的人就少了,只有母亲一如既往坚持下来,村里人对此一直感到纳闷和好奇,也透着担忧。
  “蘑菇娘,你这些都是什么蘑菇?能吃吗?”在村里一贯热心肠有好人缘的黄大娘善意提醒母亲,同时爱怜地扫了我们兄妹几个一眼。
  “能吃能吃。”母亲高兴地说,“你看,这是鸡枞,这是肉蘑,这是黄肝,都是好东西呢。”母亲一朵一朵数着篮子里的蘑菇,如获至宝。那年月,缺衣少食,很多人都面黄肌瘦,母亲专门捡了蘑菇给我们兄妹补充营养。村里人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但就是不敢吃。他们对母亲的固执无可奈何,摇摇头都散了。
  令人失望的是,晚上母亲并没有煮蘑菇给我们吃。嘴馋的小妹缠着母亲:“娘,我要吃蘑菇。”
  母亲说:“不急不急,明天再吃嘛。”
  小妹不依不饶:“不嘛不嘛,我现在就要吃嘛。”
  父亲见小妹缠得紧,刚要骂人,被母亲瞪了一眼,只好把话咽了回去。母亲解释说:“刚捡回来的蘑菇水汽太重,要放一阵子才好吃的呢。”小妹信以为真,只好咽了一口唾沫不再吵了。
  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闻到了一股蘑菇浓香。睁开眼,见到厨房里亮着煤油灯,还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父亲和母亲在说话。
  父亲的声音:“你真要吃?”
  母亲的声音:“要吃。”
  父亲:“你别吃,让我吃吧。”
  母亲:“别废话,还轮不到你呢。”
  父亲不吭声了。接下来我听到吧唧吧唧吃东西的声音和呼哧呼哧的喘气声。我不敢吭声,赶快用被子蒙住头,强迫自己睡去。
  第二天中午,母亲煮了满满一锅蘑菇,看着吃得直吧唧嘴巴的我们问:“蘑菇好吃吗?”
  我含着眼泪回答:“好吃,真好吃。”
其他文献
向孤寂的生活致敬  朋友越来越少了,像棋盘上的棋子  最后只剩下老帅自己  疲于奔命,终将被擒  步入死局之后,一片孤寂  没有谁能逃避落日的选择——  我们共同曾经挚爱的恋人,她也会老去  也会凋零,芳华不再  那样一个下午,在最后的酒宴上  举杯共饮,然后各自走散  我因对生活充满敌意,而故意疏远  那些兴高采烈的朋友们  他们因过度的欢乐,缺氧  只有悲剧,只能有无止境的绝望  才能让我们一
期刊
→ 武庆丽 80后,山东沂南人。先后在《山东文学》《齐鲁晚报》等文学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百余篇。曾获沂蒙精神文学奖、沂河文学优秀奖等文学奖项。  他们都给我数着日子,说我失踪已经超过半个月,第十六天了。  我是谁?我叫李长年。现在,可以说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小的沂河县城内,在这十六天里,不管是认识我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谈论起我李长年,都知道失踪了。他们说我的失踪很蹊跷。不然,在小小的沂河县城
期刊
“用这粗俗、混乱、寒冷的文字制作一个肌肉丰满的形体”,可以说中国诗歌自五四转型以来,诗人们一直在尝试如何驾驭新的语言。尤其是在今天,我想人们会更容易懂得,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也包括母语在内,这不只是一种才能,更是一种福分。  “潮湿的空气里有新鲜的土腥味”“羊角拥有酥软的刹那”,这些精致、紧致的句子充分显示出,赵琳已然具备自如地调配词语的能力,这些句子富于细节,而且充满张力。不仅如此,尤其让人
期刊
晨 田 80后,护士,自行车诗社成员。现居南宁。作品见于《广西文学》《红豆》《汉诗》《南方文学》《诗歌月刊》《中国诗歌》《金田》等,入选《中国新诗年鉴2009—2010》。  1  地委大院紧挨着医院。我租房那时并不在意,房东带我走狭窄昏暗的楼梯往四楼去看房子,她矮矮胖胖,半天才挪得动一步,我每走一阶梯都得在后面等她艰难的庞大的身影努力往上抬,我担心她一口气喘不上,会随便地坐在楼梯间休息,我下午可
期刊
灰凤凰  生活一圈一圈  套下来  形成紧箍咒般的年轮  我伸长脖子  像光秃秃的树枝  支在外面喘气  两只灰羽毛凤凰  踩在枝头咕咕叫唤  它们调情说爱  无视我的疼痛和绝望  噗的飞离噗的飞来  树枝在它们光彩夺目的爱情下  惊颤,哀伤,悲凉  那一轮一轮的圆圈  灰暗得哭起来  像黑夜一样幽暗地哭  被灰凤凰幸福的爪子抓痛  红彤彤的未来  你摘下一颗星星,捧给我  我每夜仰望的星星  像
期刊
嘉 宾:郜元宝、黄德海、李约热、走走  时 间:2019年7月6日  地 点:上海·思南公馆  李约热在分享会上表示他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我在生活里面体验到什么东西——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我不是那种想象力飞起来的作家。比如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根据我被派到乡下扶贫当第一书记的生活经验写的,我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郜元宝回应说:“李约热说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期刊
→ 江岚 博士,加拿大籍。现执教于美国高校,业余写作,已发表各类体裁作品逾百万字,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曾先后多次获奖,代表作品被收入海外华文文学选本数十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故事中的女人》,长篇小说《合欢牡丹》。编著“新世纪海外女作家丛书”十二册。现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兼外联部主任,加拿大华文学会副主任委员,海外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下雨了。在加州这个常年缺水的地方,春雨真的贵如油。  走出
期刊
乔治·艾略特曾经指出:“艺术是离生活最近的东西,由此我们增强了体验,和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建立起联系。”类似的话语,其他作家口中也曾道出。这番话语实际上指向了文学的基本功用问题,尤其是在体验和经验的聚合层面,文学帮助每一个个体不断地外扩,这也是为何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或者《安娜·卡列尼娜》扉页上的话语广为流布的原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中,但可以通过对他者踏入河流的再体验,逐渐从个人的视域中超越
期刊
→ 余 玦 1995年生,并无值得赘述的发表经历。写一点,是一点。  一双竭力镇定的手,拘谨,发白。在地铁晚高峰的潮水中,他左右茫然地看着,最后眼睛朝下,定在某个陌生人的脚面,不动了。窗外疾驰而来,一秒,两秒,轰隆打闪的灯光。铁轨向黑暗呼啸的噪音,茫茫盖住了拥挤人声。车厢里亮得刺眼,我被人群推到他面前。  灰扑扑的鸭舌帽,两鬓斑雪沉沉,揉皱的一张旧报纸似的脸。离得那么近。他一声不吭,视线钉在地上。
期刊
苏 龙 70后,广西宾阳人,现在南宁市江南区委统战部工作,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员、南宁市作协会员,被评为2017年度南宁市优秀作家。微篇小说散见于《紅豆》《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微篇小说《良心救赎》被评为2017年度广西优秀小小说。  随着时光流逝和时代发展,曾经满大街的补鞋摊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即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也越来越难寻觅到补鞋匠的身影。对于多数人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