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初中学生接触相对较少的学科,学习各种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相对关键的任务。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初中化学教师开始注重实验的改良与创新,这对初中学习来说无疑是加深其对化学实验原理认知与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举措。本文结合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案例实际,对如何在课堂上实践创新实验教学做出几点策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实验;策略探究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人类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自然科学之一。新课改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素养愈加重视,许多中学化学教师采用创新实验的方法教学,直面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进行耐心的改良、创新、总结,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收获了初步教学成果。而如何将创新实验的理念深入传达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化学学科素养,仍然是初中化学教师在长期实践中需探寻的问题。
一、大胆设问,激发兴趣
初中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只占据课程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课程的其余部分由趣味实验、思考问题、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组成,许多初中教师并未深刻认识到课程如此设置的目的,在课堂上仅仅是“灌输”知识,导致即使演示化学实验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义务教育对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并非仅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也要求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所以,设问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有问题产生才能有创新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要抓住提问机会,甚至调整实验步骤创造提问机会,促使学生在疑问中实现成长。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用烧瓶等仪器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可对实验装置做出评价:“此实验装置对仪器要求不高,但一旦把碳酸钙与盐酸混合,就无法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了,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二氧化碳随制随停呢?”这样就自然引导学生想到用Y型管改进此实验的方法。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是需要被教师积极挖掘的,教师可指引学生大胆假设,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学习的拓展与升华。
二、放宽限制,做实验课堂的组织者
由于实验安全性与课程要求等限制,中学化学教师往往难以放开对学生实验的严格限制,导致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遵照教师的要求做实验,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便有可能丧失创新思考的能力。化学教师若要切实做好创新实验教学,就需要放宽对学生思想的限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实验活动。由于个人想法的局限性以及实验室器材等诸多因素的约束,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使学生在组内自由商讨,教师可集中成员的想法并提出意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在学生小组内部讨论时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而化学实验又对实验器材、复杂程度、环境影响等多方面有要求,故对学生来说仅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后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与点拨。教师放宽对实验课堂的限制不代表放任学生自由实验,而是要给学生中肯的建议与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总结经验,丰富知识
对于学习者而言,亲身经历的记忆将会比别人演示带来的记忆长久得多。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课时有限性与整体课业的压力,亲手做每个实验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几乎没有可能实现。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要把每一次创新实验发挥到极致以为学生带来最大效益的提升。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对实验的反馈并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吸收实验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例如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教师可让部分小组采用经典试验方法,以烧杯为主要仪器;让部分小组采用创新实验方法:将沾有酚酞溶液的纸条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浸浓氨水棉球,观察现象。教师可以请各个小组的成员汇报组内得出的结论:“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这样,某组的成员在汇报时,其余组则会更集中精力的去听他人得到的结论,总结自己组内采用实验方法的优劣。在这样的课堂上,即使是汇报环节,学生也仍然是在思考,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教师做好最后的统筹工作,创新实验来之不易,做好最后的汇报总结工作是对创新思想最好的尊重,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四、及时回归课本,理解实验原理
创新实验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后,共同进行对实验仪器、简易程度、环境友好性进行分析综合,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优点的情况下做出新的改良,是锻炼科学思维与操作能力的课堂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研究改进策略,难免出现为了改进而忽略基本原理的情况。例如在“证明分子间有空隙”实验中,有教师在注射器里吸进部分二氧化氮,将注射器封口后压缩活塞,注射器筒内颜色加深故得出结论。这样的创新实验虽然简洁但有失严谨,没有考虑在推动活塞时二氧化氮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体积变小的因素,所以并不能推出“微粒间有空隙”的结论。以上例子說明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符合科学事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回归课本、抓住实验目标、理解实验原理。教师的回归课本是对学生的良好示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经典化学实验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扎实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语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又活力无限的科学学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从中领会化学的奥妙是义务教育对中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中学化学教师在创新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与之共同努力,设计出真正能体现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化学实验,为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康.初中化学课堂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6(5):178-178
[2]秦光献,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科学性和简约性[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5):58-61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实验;策略探究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人类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自然科学之一。新课改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素养愈加重视,许多中学化学教师采用创新实验的方法教学,直面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进行耐心的改良、创新、总结,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收获了初步教学成果。而如何将创新实验的理念深入传达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化学学科素养,仍然是初中化学教师在长期实践中需探寻的问题。
一、大胆设问,激发兴趣
初中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只占据课程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课程的其余部分由趣味实验、思考问题、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组成,许多初中教师并未深刻认识到课程如此设置的目的,在课堂上仅仅是“灌输”知识,导致即使演示化学实验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义务教育对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并非仅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也要求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所以,设问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有问题产生才能有创新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要抓住提问机会,甚至调整实验步骤创造提问机会,促使学生在疑问中实现成长。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用烧瓶等仪器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可对实验装置做出评价:“此实验装置对仪器要求不高,但一旦把碳酸钙与盐酸混合,就无法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了,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二氧化碳随制随停呢?”这样就自然引导学生想到用Y型管改进此实验的方法。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是需要被教师积极挖掘的,教师可指引学生大胆假设,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学习的拓展与升华。
二、放宽限制,做实验课堂的组织者
由于实验安全性与课程要求等限制,中学化学教师往往难以放开对学生实验的严格限制,导致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遵照教师的要求做实验,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便有可能丧失创新思考的能力。化学教师若要切实做好创新实验教学,就需要放宽对学生思想的限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实验活动。由于个人想法的局限性以及实验室器材等诸多因素的约束,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使学生在组内自由商讨,教师可集中成员的想法并提出意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在学生小组内部讨论时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而化学实验又对实验器材、复杂程度、环境影响等多方面有要求,故对学生来说仅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后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与点拨。教师放宽对实验课堂的限制不代表放任学生自由实验,而是要给学生中肯的建议与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总结经验,丰富知识
对于学习者而言,亲身经历的记忆将会比别人演示带来的记忆长久得多。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课时有限性与整体课业的压力,亲手做每个实验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几乎没有可能实现。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要把每一次创新实验发挥到极致以为学生带来最大效益的提升。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对实验的反馈并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吸收实验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例如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教师可让部分小组采用经典试验方法,以烧杯为主要仪器;让部分小组采用创新实验方法:将沾有酚酞溶液的纸条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浸浓氨水棉球,观察现象。教师可以请各个小组的成员汇报组内得出的结论:“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这样,某组的成员在汇报时,其余组则会更集中精力的去听他人得到的结论,总结自己组内采用实验方法的优劣。在这样的课堂上,即使是汇报环节,学生也仍然是在思考,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教师做好最后的统筹工作,创新实验来之不易,做好最后的汇报总结工作是对创新思想最好的尊重,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四、及时回归课本,理解实验原理
创新实验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后,共同进行对实验仪器、简易程度、环境友好性进行分析综合,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优点的情况下做出新的改良,是锻炼科学思维与操作能力的课堂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研究改进策略,难免出现为了改进而忽略基本原理的情况。例如在“证明分子间有空隙”实验中,有教师在注射器里吸进部分二氧化氮,将注射器封口后压缩活塞,注射器筒内颜色加深故得出结论。这样的创新实验虽然简洁但有失严谨,没有考虑在推动活塞时二氧化氮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体积变小的因素,所以并不能推出“微粒间有空隙”的结论。以上例子說明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符合科学事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回归课本、抓住实验目标、理解实验原理。教师的回归课本是对学生的良好示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经典化学实验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扎实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语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又活力无限的科学学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从中领会化学的奥妙是义务教育对中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中学化学教师在创新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与之共同努力,设计出真正能体现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化学实验,为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康.初中化学课堂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6(5):178-178
[2]秦光献,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科学性和简约性[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