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他是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者,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先行者,是浪漫主义歌曲和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奠基人。他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主题思想、音乐语言都十分完美,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新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古典主义音乐
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除了从未涉足协奏曲的创作,总共谱写了约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他是公认的“艺术歌曲之王”。他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最著名的歌曲有:《死与少女》、《摇篮曲》《小夜曲》、《圣母颂》、《魔王》、《野玫瑰》、《鳟鱼》,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可正是这个显赫的外号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掩盖了舒伯特在其它领域里的杰出成就,他还创作了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一、被遗忘了的钢琴杰作
由于舒伯特没有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对于对位法的运用不是非常熟练,一直在技巧上显示出缺乏的弱点,但是他所创造的旋律,却弥补了这项弱点。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历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远比不上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甚至德彪西等人的钢琴作品。笔者觉得,舒伯特笔下最动人的钢琴作品是《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 Fantasie,D760)。这首作品充满了艰深的技巧,美妙的旋律,准确了表达了舒伯特本人的心灵。所以在从这部带有自传体意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最真切地看见舒伯特一生的缩影,听到他内心深处的独白,更深地了解这位孤独的流浪者。
这首作品作于1822年,从编号可以看出,正是舒伯特成熟时期的作品。因为柔板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的歌曲《流浪者》一段旋律为主题, 所以有此别名.后来李斯特还曾将此曲改编成钢琴和乐队曲, 扩大了它的知名度,以稍稍弥补舒伯特没有写钢琴协奏曲的不足。
这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由4个连续演奏的部分(乐章)组成。快慢相间,长度相当于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打破了传统奏鸣套曲的格式,开创了浪漫主义单乐章奏鸣曲的先例,用一个简单的动机贯穿全曲,动机来自舒伯特创作的歌曲《流浪者》,作品曲式的高度自由化、充满即兴的灵感、大胆的转调手法,使得舒伯特并没有把它归入钢琴奏鸣曲,而是称之为“幻想曲”。李斯特还曾把它改编为管弦乐作品,而后所作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等单乐章的杰作都是在它的启发下产生的。
随着几个有节奏敲击和弦的进行,流浪者昂首挺胸地进场了,同时“热情但不过分的快板”的第一乐章也开始了,这个乐章形象地描述流浪者的各种神态,时而自信,时而落魄,时而低着头默默前进。舒伯特运用变奏发展的手法,通过音区、力度、调性、和声、节奏的不断变化将这个简单的动机不断展开。使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二乐章描述的是流浪者穷困潦倒,十分悲惨的一面,在第二部分“柔板”里,歌曲“流浪者”的旋律第一次以本来面貌出现,低沉抑郁,使人仿佛看见了一个疲惫的流浪者身影。第六小节的和弦用琶音演奏,好似流浪者深深的叹息。经过一段左右手轮奏的对比性经过句,乐曲又进入了令人悠然神往的幻想世界。在柔和的左手琶音伴奏下,一段清透的旋律缓缓飘来,纯净完美。这无疑便是舒伯特幻想中的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的极乐世界。
第三乐章描述流浪者克服种种困难,充满自信,迎接未来的景象。第三部分“急板”起了奏鸣曲套曲中“谐谑曲”的作用,复三段体,第一段活力充沛,强弱对比鲜明,在旋律素材上也与“流浪者”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中间是抒情乐段,主题是第一部分第二主题的变形。第三段并非第一段的简单反复,后半段有了很大变化,演奏力度和难度相当大。
二、舒伯特钢琴的演奏特点
(一)歌唱性:因为舒伯特很注重音乐作品旋律的线条,所以在演奏的同时讲究乐句和呼吸,并运用踏板的断开作用把整个材料分层,结构清楚;不论是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还是钢琴作品中,舒伯特经常运用流水似和重复琶音音型,衬托旋律的动人,在踏板的运用方面要注意紧密音的连接,并通过踏板放松手。
(二)色彩性:舒伯特的创作充满了想象,为了更好的表达音乐的情感,演奏者一定要注重想象,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色、音乐风格、作曲家的意图以及作品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后,充分感受作者的音乐风格。重视指触变化和色彩性,做到音色丰富,层次清晰,虚实相间,错落有致。
舒伯特在乐坛的线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回首当年在世时备受冷落忽视的际遇,是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精灵,他在已有的形式(室内乐和交响乐)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同时创造出新的形式(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为这种情思找到了更为合适的表达方式。舒伯特所有美丽的希望都寄托在他所有的杰作中,永远不会被我们忘却。
参考文献:
[1]宋兆寒.探讨音乐想象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03) .
[2]周慧.论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想象力[J].大舞台,010(12).
(作者简介:吴诗雨(1987.11-),女,海南人,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陈 馨(1985.10-),女,海南人,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
关键词: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古典主义音乐
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除了从未涉足协奏曲的创作,总共谱写了约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他是公认的“艺术歌曲之王”。他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最著名的歌曲有:《死与少女》、《摇篮曲》《小夜曲》、《圣母颂》、《魔王》、《野玫瑰》、《鳟鱼》,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可正是这个显赫的外号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掩盖了舒伯特在其它领域里的杰出成就,他还创作了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一、被遗忘了的钢琴杰作
由于舒伯特没有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对于对位法的运用不是非常熟练,一直在技巧上显示出缺乏的弱点,但是他所创造的旋律,却弥补了这项弱点。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历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远比不上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甚至德彪西等人的钢琴作品。笔者觉得,舒伯特笔下最动人的钢琴作品是《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 Fantasie,D760)。这首作品充满了艰深的技巧,美妙的旋律,准确了表达了舒伯特本人的心灵。所以在从这部带有自传体意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最真切地看见舒伯特一生的缩影,听到他内心深处的独白,更深地了解这位孤独的流浪者。
这首作品作于1822年,从编号可以看出,正是舒伯特成熟时期的作品。因为柔板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的歌曲《流浪者》一段旋律为主题, 所以有此别名.后来李斯特还曾将此曲改编成钢琴和乐队曲, 扩大了它的知名度,以稍稍弥补舒伯特没有写钢琴协奏曲的不足。
这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由4个连续演奏的部分(乐章)组成。快慢相间,长度相当于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打破了传统奏鸣套曲的格式,开创了浪漫主义单乐章奏鸣曲的先例,用一个简单的动机贯穿全曲,动机来自舒伯特创作的歌曲《流浪者》,作品曲式的高度自由化、充满即兴的灵感、大胆的转调手法,使得舒伯特并没有把它归入钢琴奏鸣曲,而是称之为“幻想曲”。李斯特还曾把它改编为管弦乐作品,而后所作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等单乐章的杰作都是在它的启发下产生的。
随着几个有节奏敲击和弦的进行,流浪者昂首挺胸地进场了,同时“热情但不过分的快板”的第一乐章也开始了,这个乐章形象地描述流浪者的各种神态,时而自信,时而落魄,时而低着头默默前进。舒伯特运用变奏发展的手法,通过音区、力度、调性、和声、节奏的不断变化将这个简单的动机不断展开。使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二乐章描述的是流浪者穷困潦倒,十分悲惨的一面,在第二部分“柔板”里,歌曲“流浪者”的旋律第一次以本来面貌出现,低沉抑郁,使人仿佛看见了一个疲惫的流浪者身影。第六小节的和弦用琶音演奏,好似流浪者深深的叹息。经过一段左右手轮奏的对比性经过句,乐曲又进入了令人悠然神往的幻想世界。在柔和的左手琶音伴奏下,一段清透的旋律缓缓飘来,纯净完美。这无疑便是舒伯特幻想中的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的极乐世界。
第三乐章描述流浪者克服种种困难,充满自信,迎接未来的景象。第三部分“急板”起了奏鸣曲套曲中“谐谑曲”的作用,复三段体,第一段活力充沛,强弱对比鲜明,在旋律素材上也与“流浪者”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中间是抒情乐段,主题是第一部分第二主题的变形。第三段并非第一段的简单反复,后半段有了很大变化,演奏力度和难度相当大。
二、舒伯特钢琴的演奏特点
(一)歌唱性:因为舒伯特很注重音乐作品旋律的线条,所以在演奏的同时讲究乐句和呼吸,并运用踏板的断开作用把整个材料分层,结构清楚;不论是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还是钢琴作品中,舒伯特经常运用流水似和重复琶音音型,衬托旋律的动人,在踏板的运用方面要注意紧密音的连接,并通过踏板放松手。
(二)色彩性:舒伯特的创作充满了想象,为了更好的表达音乐的情感,演奏者一定要注重想象,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色、音乐风格、作曲家的意图以及作品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后,充分感受作者的音乐风格。重视指触变化和色彩性,做到音色丰富,层次清晰,虚实相间,错落有致。
舒伯特在乐坛的线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回首当年在世时备受冷落忽视的际遇,是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精灵,他在已有的形式(室内乐和交响乐)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同时创造出新的形式(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为这种情思找到了更为合适的表达方式。舒伯特所有美丽的希望都寄托在他所有的杰作中,永远不会被我们忘却。
参考文献:
[1]宋兆寒.探讨音乐想象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03) .
[2]周慧.论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想象力[J].大舞台,010(12).
(作者简介:吴诗雨(1987.11-),女,海南人,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陈 馨(1985.10-),女,海南人,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