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和疑问
当代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很少是单指田园风光和园艺植栽——这些传统的意向。相反它运用多源而丰富,蕴涵着城市化、基础设施、策略规划和围绕熟悉的自然和环境主题的探索性意念。①然而,当下对于传统符号的再现设计良莠不济。主要问题有:(1) 对于符号的意义的追溯不够仔细;(2)对于符号未来的继承发展缺乏前瞻性;(3)对于符号的设计过于简单生硬;(4)符号与景观、符号与观众缺乏互动性。如何合理恰当地再现传统建筑符号于当代中式景观当中,始终是许多设计师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研究,解构主义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解构主义原理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流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从结构主义阵营中脱离,并对结构主义进行否定、驳斥、批判中形成一种哲学,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德里达在论述其解构主义理论时,将其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延异(Difference)、去中心(Decentrism)、自由嬉戏(Free Pla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章针对目前中式景观中传统符号的再现所出现的四种主要问题,试运用雅克·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主义理论,陈述几个关于传统建筑符号再现的方法。
三、意义的“延异”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词,德里达对于“延异”的表达分为三点:(1)语言的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2)意义必将向外扩展;(3)意义最终不能获得,即意义的永无止境的“延拓”。景观复兴不仅是景观被动恢复和修补,更多是对景观潜能的延伸和实现。②为景观是公共建筑,是为大多人所服务的。理应为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设计师在试图恢复某些先前遗失的东西时,须把握尺度并试图引领更新的,更积极的景观文化潮流。
四、发展的“去中心”
“去中心”的概念是“延异”的宏观视野。如果说“延异”是对单个符号的意义的演变和升华,那“去中心”则是对文脉整体的重新定义。德里达说:“意义不可能永远不变,也不可能在固定保持一致的解构。”纵观西方建筑历史,不同时代的设计风格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但中心的形成过程却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无数的符号的延异和交替,符号的筛选和创新便是中心形成的全部,待到中心正式被确立,亦是其终结之时。景观的设计亦是如此,对于传统建筑符号的再现,设计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须过分拘泥于对于风格和意义的追求。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意义中心的形式,并不存在先在的意义和中心,所谓的意义和中心都是倾注于作品的“此在”。设计师所要做的是勇于挖掘传统符号的潜在功能,将其纳入设计实践中,并不断推动当代中式景观设计的中心的交替和发展。
五、设计的“自由嬉戏”
设计的态度须是严谨而充满想象的,但并非像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那样对所有符号都进行高度概括和整理。在解构主义理论中,德里达认为写作比说话更接近语言的本质。书面语比口头语更加基本。传统符号如果要在当代中式景观中能够合理地再现,亦必须经过这样的嬉戏过程,结合单个符号的延异,串联时代中心的交替,嬉戏显得既严谨又自由。严谨是指,“延异”对象必须是传统符号本身,追本朔源地对符号进行考证,梳理其在历史演变中的文化脉络的,为“自由”做好铺垫工作;自由是指,在掌握符号的历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去中心化”的颠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摆脱一切中心论的束缚。运用德里达说法:零散的嬉戏,无目标,无本源,无保障,可以无限延伸扩展下去。自由地寻获并最终确立最恰当的设计方案。
六、运用的“互文性”
法国女权主义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相互参照,相互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积极影响现代文化的工具。③其实这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已有先例,比如闻名中外的敦煌洞窟,就先后融汇和继承了汉、匈奴、吐蕃、鲜卑甚至古代欧洲等多种文化符号,从而形成了能够不断被后人学习和瞻仰的多元文化中心。此外,设计的互文性还体现在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以传统建筑符号“斗拱”为例,其历史性使用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可被概括为具象阶段;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可被概括为抽象阶段;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被称之为精密阶段。当然,“斗拱”的当代应用亦甚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设计师应让景观成为使用者进行自由嬉戏的对象,成为使用者灵感的来源。这对推动单个符号的“延异”,时代中心的“更替”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传统文脉的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延异、去中心、自由嬉戏和互文性,是根据德里达所建立的解构主义关键词所衍生出的针对传统建筑符号在当代中式景观中的再现的解决方法,其四者之间既单独成立又相互递进。由此可得出结论,对于单个符号的意义设计师应当运用“延异”的方法进行改造;从宏观角度来看,符号的意义乃至风格的意义应当被大胆地革新;这就需要“自由嬉戏”的思想来支持从灵感到方案确立的过程;最后,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来自于文化的认可度和公众的接受度,因此“互文性”原则应始终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
注释:
①詹姆士·科纳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序言 VII.
②詹姆士·科纳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序言 VII.
③W.J.T.Michell, ed.,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and James Corner,”Critical Think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Journal 10, no.2 (fall 1991): 159-62.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当代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很少是单指田园风光和园艺植栽——这些传统的意向。相反它运用多源而丰富,蕴涵着城市化、基础设施、策略规划和围绕熟悉的自然和环境主题的探索性意念。①然而,当下对于传统符号的再现设计良莠不济。主要问题有:(1) 对于符号的意义的追溯不够仔细;(2)对于符号未来的继承发展缺乏前瞻性;(3)对于符号的设计过于简单生硬;(4)符号与景观、符号与观众缺乏互动性。如何合理恰当地再现传统建筑符号于当代中式景观当中,始终是许多设计师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研究,解构主义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解构主义原理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流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从结构主义阵营中脱离,并对结构主义进行否定、驳斥、批判中形成一种哲学,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德里达在论述其解构主义理论时,将其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延异(Difference)、去中心(Decentrism)、自由嬉戏(Free Pla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章针对目前中式景观中传统符号的再现所出现的四种主要问题,试运用雅克·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主义理论,陈述几个关于传统建筑符号再现的方法。
三、意义的“延异”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词,德里达对于“延异”的表达分为三点:(1)语言的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2)意义必将向外扩展;(3)意义最终不能获得,即意义的永无止境的“延拓”。景观复兴不仅是景观被动恢复和修补,更多是对景观潜能的延伸和实现。②为景观是公共建筑,是为大多人所服务的。理应为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设计师在试图恢复某些先前遗失的东西时,须把握尺度并试图引领更新的,更积极的景观文化潮流。
四、发展的“去中心”
“去中心”的概念是“延异”的宏观视野。如果说“延异”是对单个符号的意义的演变和升华,那“去中心”则是对文脉整体的重新定义。德里达说:“意义不可能永远不变,也不可能在固定保持一致的解构。”纵观西方建筑历史,不同时代的设计风格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但中心的形成过程却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无数的符号的延异和交替,符号的筛选和创新便是中心形成的全部,待到中心正式被确立,亦是其终结之时。景观的设计亦是如此,对于传统建筑符号的再现,设计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须过分拘泥于对于风格和意义的追求。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意义中心的形式,并不存在先在的意义和中心,所谓的意义和中心都是倾注于作品的“此在”。设计师所要做的是勇于挖掘传统符号的潜在功能,将其纳入设计实践中,并不断推动当代中式景观设计的中心的交替和发展。
五、设计的“自由嬉戏”
设计的态度须是严谨而充满想象的,但并非像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那样对所有符号都进行高度概括和整理。在解构主义理论中,德里达认为写作比说话更接近语言的本质。书面语比口头语更加基本。传统符号如果要在当代中式景观中能够合理地再现,亦必须经过这样的嬉戏过程,结合单个符号的延异,串联时代中心的交替,嬉戏显得既严谨又自由。严谨是指,“延异”对象必须是传统符号本身,追本朔源地对符号进行考证,梳理其在历史演变中的文化脉络的,为“自由”做好铺垫工作;自由是指,在掌握符号的历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去中心化”的颠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摆脱一切中心论的束缚。运用德里达说法:零散的嬉戏,无目标,无本源,无保障,可以无限延伸扩展下去。自由地寻获并最终确立最恰当的设计方案。
六、运用的“互文性”
法国女权主义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相互参照,相互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积极影响现代文化的工具。③其实这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已有先例,比如闻名中外的敦煌洞窟,就先后融汇和继承了汉、匈奴、吐蕃、鲜卑甚至古代欧洲等多种文化符号,从而形成了能够不断被后人学习和瞻仰的多元文化中心。此外,设计的互文性还体现在设计师和使用者之间。以传统建筑符号“斗拱”为例,其历史性使用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可被概括为具象阶段;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可被概括为抽象阶段;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被称之为精密阶段。当然,“斗拱”的当代应用亦甚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设计师应让景观成为使用者进行自由嬉戏的对象,成为使用者灵感的来源。这对推动单个符号的“延异”,时代中心的“更替”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传统文脉的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延异、去中心、自由嬉戏和互文性,是根据德里达所建立的解构主义关键词所衍生出的针对传统建筑符号在当代中式景观中的再现的解决方法,其四者之间既单独成立又相互递进。由此可得出结论,对于单个符号的意义设计师应当运用“延异”的方法进行改造;从宏观角度来看,符号的意义乃至风格的意义应当被大胆地革新;这就需要“自由嬉戏”的思想来支持从灵感到方案确立的过程;最后,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来自于文化的认可度和公众的接受度,因此“互文性”原则应始终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
注释:
①詹姆士·科纳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序言 VII.
②詹姆士·科纳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序言 VII.
③W.J.T.Michell, ed.,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and James Corner,”Critical Think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Journal 10, no.2 (fall 1991): 159-62.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