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一种公认通用的学习方法是“主攻数学、理化靠带”,把数学的学习当做主要矛盾来解决,且提到了主导地位,根据本人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及长期的班主任工作阅历,更验证了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云“工欲善期事,必先利其器”,数学这个“器”锐利了,理化只要懂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它们了。
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是“理解事物的本质,深入事物的本质,且深入事物的一切细节”,何谓理解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抠住事物的原型,“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深灰色的真理没有鲜艳夺目的华丽外表,因而,往往被人们、特别是一些刚站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所忽略。但它却是提炼高纯度数学知识的原材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现实原型——数学教与学的首选是得力助手!”
刚进初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长期接触的是算术数,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用算术数。所以,在讲解正、负数学概念时,必须突破学生已有算术数的“老概念”。我们可以联系正、负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如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揭示它们相互矛盾的本质,只有算术数是不够的,必须引进一种新数,如果把其中的一种量规定为正的,那么另一种量就是负的。由此就容易给出正、负数的定义。
无理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它产生于度量之中,是无限次度量手续的数学概括,其真实内容的精确描述要用到严格的极限理论。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思想障碍,是写不完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到底是什么数?为此,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也须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由于无理数不是直接度量的结果,所以要在生产实践或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物或实例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选取恰当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几何模型的分析,使学生深信无理数的存在;通过开平方计算,提供无理数精确描述的材料: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能使学生留下较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促进认识上的飞跃。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反社林论》)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和意义,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数学原型——实而不华。能善于捕捉且巧用者在教学中就会产生动力、产生激情。从灵魂深处诱发出连自己也难以置信的知识“爆发力”,年轻的同行们,不妨试试吧!
(作者单位:416400湖南省花垣县第二中学)
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是“理解事物的本质,深入事物的本质,且深入事物的一切细节”,何谓理解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抠住事物的原型,“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深灰色的真理没有鲜艳夺目的华丽外表,因而,往往被人们、特别是一些刚站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所忽略。但它却是提炼高纯度数学知识的原材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现实原型——数学教与学的首选是得力助手!”
刚进初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长期接触的是算术数,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用算术数。所以,在讲解正、负数学概念时,必须突破学生已有算术数的“老概念”。我们可以联系正、负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如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揭示它们相互矛盾的本质,只有算术数是不够的,必须引进一种新数,如果把其中的一种量规定为正的,那么另一种量就是负的。由此就容易给出正、负数的定义。
无理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它产生于度量之中,是无限次度量手续的数学概括,其真实内容的精确描述要用到严格的极限理论。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思想障碍,是写不完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到底是什么数?为此,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也须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由于无理数不是直接度量的结果,所以要在生产实践或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物或实例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选取恰当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几何模型的分析,使学生深信无理数的存在;通过开平方计算,提供无理数精确描述的材料: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能使学生留下较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促进认识上的飞跃。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反社林论》)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和意义,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数学原型——实而不华。能善于捕捉且巧用者在教学中就会产生动力、产生激情。从灵魂深处诱发出连自己也难以置信的知识“爆发力”,年轻的同行们,不妨试试吧!
(作者单位:416400湖南省花垣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