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浙江省兰溪三中在校师生做关于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开发拓展性课程对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和强烈责任感。但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不足,相关知识、能力和技术缺乏等困难。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正确发挥拓展性课程对学校建设、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不断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追求高质量、有效果、显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建设。
關键词:拓展性课程;兰溪三中;课程建设
G622.3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浙江省的选考学考制度的落实,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大面积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兰溪市首批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其课程改革从制度层面予以了保证,如《选修课程开发与设置审核制度》、《选修课程校本培训制度》、《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等。由于以往全省乃至全国同一套课程体系使得广大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的经验,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走过场、一阵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事实和建议,以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全校教师中随机抽取样本。采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分为单选题和不定选选题。发放给教师共100份自填式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为85%,发放给学生共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师生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内涵的理解
调查发现,教师对于拓展性课程的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偏差。51.8%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48.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41.2%的教师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但是也有17.6%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2.拓展性课程的意义所在
66%的学生认为通过自足选修拓展性课程了解了相关课程或掌握了相关技术;65.5%的学生认为可以丰富自身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41.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
3.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29.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很有必要开发拓展性课程;48.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15.3的教师认为一般;只有7.1%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开发不必要。有97.5%学生表示愿意经常参加拓展性课程,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一线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必要性都有比较一致的认同,但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更坚决些,他们基本都表示愿意参加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二)对拓展性课程建设或开设资源、效果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
64.7%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可以是教师的特长、爱好和兴趣;58.8%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校特有的教学资源;49.4%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47.1%的教师认为可以寻求其他的支持。
2.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12.9%的教师认为自己开设拓展性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很好;65.9%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一般;9.4%的教师认为效果差;2.4%的教师认为根本没有效果。而27%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的拓展性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好;62%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8.5和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不好或根本没有。
3.成熟的拓展性课程特征
调查说明,64.7%的教师认为成熟的拓展性课程应该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60%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49.4%的教师认为应该有专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45.9%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
4.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94.5%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自主拓展性课程选择中会选择兴趣特长类的拓展性课程;32.5的学生表示选择职业技能类课程;19.5%的学生表示选择知识拓展类课程,还有6.5%的学生会选择了其他类。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参与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教师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认识到课程开发要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量为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的文本材料和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化和规范化;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限定拓展性课程,并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主选择拓展性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总体比较满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比较高。
(三)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参与、管理
调查结果表明,41.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研组;27.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自己;17.6%的教师认为是备课组;还有14.1%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43.5%的教师表示自己知道学校里有专人负责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管理。
2.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37.6%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要有专门的教师、教室和时间;30.6%的教师表示学校要求开课的教师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20%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进行研究;5.9%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专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或听课。
3.拓展性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调查表明41.2%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对拓展性课程进行了考核,38.8%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还有20%的教师表示学校对课程有考核。对于学生修习拓展性课程的考核,70%的学生认为要看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考核,16%的学生认为要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作品,10%的学生认为最好不要考核,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什么形式進行考核。
4.拓展性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调查发现62.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方面有困难,27.1%教师认为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自己解决,10.6%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困难。65.9%的教师认为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47.1%的教师认为缺少相关的资料,43.6%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的开发知识和技术,31.8%的教师认为是缺乏规范的评价和考核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四、调查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中各种的地位和作用
调查表明本校61.7%的教师开设过拓展性课程,基本所有的学生修习过拓展性课程。学校、教师、学生都已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对特色学校创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高考必考课程的设置使得不计入高考总分的拓展性课程存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为了学分而修习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需要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从学校层面看,兰溪三中在“为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指引下,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形成以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的基础性学科选修课程与以选修课程为目标的发展性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更加丰富的适合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可见,学校要为拓展性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头者作用。
从教师层面来说,作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表现出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兴趣特长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课程建设和课堂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科拓展意识,加强在开发能力上的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从学生层面上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拓展性课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能力,对课程开设非常期待。但在目前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下,他们依然存在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所以对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型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多种资源,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的拓展性课程
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兰溪三中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生态育人,和谐发展”为办学特色,深入发掘其内涵,积极创设和谐氛围,努力从区域资源、社群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师生资源出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三中特色的四大特色课程群。
(三)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拓展性课程评价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容上可以分为拓展性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两部分。比如对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了解教师的参与度、对其开发能力的支持度、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帮助;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三维目标实现、以及学生的兴趣是否达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在评价机制上,可以通过建立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我校拓展性课程评价的两大基点,也是顺利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因为实践证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能有效促进形成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最后,对教师来说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和促进的作用。既然拓展性课程建设就基于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特色资源开发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考虑,所以对其评价就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将诸如是否体现一定的特色、是否受到学生欢迎、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体现学校特色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鹤萍,拓展型课程教学策略的尝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拓展性课程研究”课题组,拓展性课程研究实验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關键词:拓展性课程;兰溪三中;课程建设
G622.3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浙江省的选考学考制度的落实,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大面积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兰溪市首批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其课程改革从制度层面予以了保证,如《选修课程开发与设置审核制度》、《选修课程校本培训制度》、《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等。由于以往全省乃至全国同一套课程体系使得广大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的经验,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走过场、一阵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事实和建议,以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全校教师中随机抽取样本。采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分为单选题和不定选选题。发放给教师共100份自填式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为85%,发放给学生共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师生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内涵的理解
调查发现,教师对于拓展性课程的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偏差。51.8%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48.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41.2%的教师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但是也有17.6%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2.拓展性课程的意义所在
66%的学生认为通过自足选修拓展性课程了解了相关课程或掌握了相关技术;65.5%的学生认为可以丰富自身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41.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
3.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29.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很有必要开发拓展性课程;48.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15.3的教师认为一般;只有7.1%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开发不必要。有97.5%学生表示愿意经常参加拓展性课程,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一线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必要性都有比较一致的认同,但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更坚决些,他们基本都表示愿意参加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二)对拓展性课程建设或开设资源、效果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
64.7%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可以是教师的特长、爱好和兴趣;58.8%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校特有的教学资源;49.4%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47.1%的教师认为可以寻求其他的支持。
2.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12.9%的教师认为自己开设拓展性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很好;65.9%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一般;9.4%的教师认为效果差;2.4%的教师认为根本没有效果。而27%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的拓展性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好;62%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8.5和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不好或根本没有。
3.成熟的拓展性课程特征
调查说明,64.7%的教师认为成熟的拓展性课程应该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60%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49.4%的教师认为应该有专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45.9%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
4.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94.5%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自主拓展性课程选择中会选择兴趣特长类的拓展性课程;32.5的学生表示选择职业技能类课程;19.5%的学生表示选择知识拓展类课程,还有6.5%的学生会选择了其他类。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参与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教师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认识到课程开发要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量为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的文本材料和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化和规范化;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限定拓展性课程,并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主选择拓展性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总体比较满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比较高。
(三)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参与、管理
调查结果表明,41.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研组;27.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自己;17.6%的教师认为是备课组;还有14.1%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43.5%的教师表示自己知道学校里有专人负责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管理。
2.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37.6%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要有专门的教师、教室和时间;30.6%的教师表示学校要求开课的教师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20%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进行研究;5.9%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专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或听课。
3.拓展性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调查表明41.2%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对拓展性课程进行了考核,38.8%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还有20%的教师表示学校对课程有考核。对于学生修习拓展性课程的考核,70%的学生认为要看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考核,16%的学生认为要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作品,10%的学生认为最好不要考核,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什么形式進行考核。
4.拓展性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调查发现62.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方面有困难,27.1%教师认为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自己解决,10.6%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困难。65.9%的教师认为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47.1%的教师认为缺少相关的资料,43.6%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的开发知识和技术,31.8%的教师认为是缺乏规范的评价和考核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四、调查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中各种的地位和作用
调查表明本校61.7%的教师开设过拓展性课程,基本所有的学生修习过拓展性课程。学校、教师、学生都已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对特色学校创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高考必考课程的设置使得不计入高考总分的拓展性课程存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为了学分而修习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需要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从学校层面看,兰溪三中在“为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指引下,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形成以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的基础性学科选修课程与以选修课程为目标的发展性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更加丰富的适合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可见,学校要为拓展性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头者作用。
从教师层面来说,作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表现出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兴趣特长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课程建设和课堂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科拓展意识,加强在开发能力上的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从学生层面上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拓展性课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能力,对课程开设非常期待。但在目前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下,他们依然存在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所以对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型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多种资源,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的拓展性课程
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兰溪三中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生态育人,和谐发展”为办学特色,深入发掘其内涵,积极创设和谐氛围,努力从区域资源、社群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师生资源出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三中特色的四大特色课程群。
(三)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拓展性课程评价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容上可以分为拓展性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两部分。比如对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了解教师的参与度、对其开发能力的支持度、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帮助;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三维目标实现、以及学生的兴趣是否达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在评价机制上,可以通过建立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我校拓展性课程评价的两大基点,也是顺利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因为实践证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能有效促进形成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最后,对教师来说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和促进的作用。既然拓展性课程建设就基于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特色资源开发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考虑,所以对其评价就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将诸如是否体现一定的特色、是否受到学生欢迎、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体现学校特色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鹤萍,拓展型课程教学策略的尝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拓展性课程研究”课题组,拓展性课程研究实验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