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活动的实际,就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改革的思想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一套适应教学改革的“生本课堂”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由“假设学生都不会”向假设学生自己能学会转变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把每一节课(复习课除外)都看成是一个新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往往从“假设学生都不会”的认识出发开始设计和备课,这种以“灌输”为主的备课观,对学生知识领域关注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注少。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的同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把传统教学单一的认识结构改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结构。每一课的教学都从学生自学开始,首先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完成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熟读课文,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弄懂一些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学生将提出的问题一起自行归纳,然后在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二、由关注教学结果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转变
由于传统的教学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知识掌握是否正确,所以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的步骤、教师要提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理解有偏差或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得出正确结论来,而急于把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应注重于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示出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应当怎样做。在学生展开讨论时,应怎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注意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理解课文等。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的过程,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语文内容分析;数学教学“讲、扶、放、练”,教师先把知识讲细讲明白,再扶着学生用一用,然后才放开手让学生做一做,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着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求教师当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分歧时,善于把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环境设置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自学所得充分的交流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四、由封闭式的课内教学向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执行教材、落实教材的过程。因此,上课铃一响,师生就封闭在教材内容之中。语文课,教师忙于面面俱到的课文、内容分析;数学课,教师亦步亦趋地按着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讲解。教学很少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很少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课内外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去查找、阅读有关资料,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一、由“假设学生都不会”向假设学生自己能学会转变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把每一节课(复习课除外)都看成是一个新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往往从“假设学生都不会”的认识出发开始设计和备课,这种以“灌输”为主的备课观,对学生知识领域关注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注少。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的同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把传统教学单一的认识结构改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结构。每一课的教学都从学生自学开始,首先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完成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熟读课文,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弄懂一些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学生将提出的问题一起自行归纳,然后在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二、由关注教学结果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转变
由于传统的教学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知识掌握是否正确,所以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的步骤、教师要提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理解有偏差或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得出正确结论来,而急于把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应注重于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示出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应当怎样做。在学生展开讨论时,应怎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注意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理解课文等。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的过程,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语文内容分析;数学教学“讲、扶、放、练”,教师先把知识讲细讲明白,再扶着学生用一用,然后才放开手让学生做一做,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着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求教师当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分歧时,善于把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环境设置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自学所得充分的交流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四、由封闭式的课内教学向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执行教材、落实教材的过程。因此,上课铃一响,师生就封闭在教材内容之中。语文课,教师忙于面面俱到的课文、内容分析;数学课,教师亦步亦趋地按着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讲解。教学很少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很少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课内外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去查找、阅读有关资料,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