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课堂的设计与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活动的实际,就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改革的思想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一套适应教学改革的“生本课堂”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由“假设学生都不会”向假设学生自己能学会转变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把每一节课(复习课除外)都看成是一个新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往往从“假设学生都不会”的认识出发开始设计和备课,这种以“灌输”为主的备课观,对学生知识领域关注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注少。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的同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把传统教学单一的认识结构改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结构。每一课的教学都从学生自学开始,首先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完成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熟读课文,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弄懂一些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学生将提出的问题一起自行归纳,然后在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二、由关注教学结果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转变
  由于传统的教学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知识掌握是否正确,所以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的步骤、教师要提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理解有偏差或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得出正确结论来,而急于把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应注重于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示出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应当怎样做。在学生展开讨论时,应怎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注意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理解课文等。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的过程,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语文内容分析;数学教学“讲、扶、放、练”,教师先把知识讲细讲明白,再扶着学生用一用,然后才放开手让学生做一做,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着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求教师当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分歧时,善于把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环境设置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自学所得充分的交流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四、由封闭式的课内教学向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执行教材、落实教材的过程。因此,上课铃一响,师生就封闭在教材内容之中。语文课,教师忙于面面俱到的课文、内容分析;数学课,教师亦步亦趋地按着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讲解。教学很少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很少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课内外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去查找、阅读有关资料,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最佳发展。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解题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故而在教学中要将共性和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因此,实施差异性教学,让学生均衡发展,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学生是有差异的群体,不同的学生在先天、后天、生理、心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以达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到这一目标,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是有效的方法。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化  问题情境化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了兴趣,才有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的话题选自七年级(上)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A 1a-1c.围绕“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学科”这一话题,展开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主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制作课表、角色扮演、调查报告等)使学生学会谈论自己喜欢的学科。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创造口语练习的机会。 
期刊
摘要:大问题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大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以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  关键词:大问题 探究 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发现一个问题比解
期刊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今的孩子,不是独生子女,就是超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捧在手心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果一张椅子横在路中央,孩子只会绕道而行,没有谁会把椅子送回原处,发现脚下有睬着的东西,瞧瞧不是自己的,一走了之。我曾问:“为什么?”有些幼儿回答“老师,这不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  4、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包诗”的特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
期刊
从我接手初中体育训练课多年来,我便感到我国的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感到厌恶。可以这么说,学生是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广播操或徒手操,特别对单调而枯燥的训练更不感兴趣。为此,针对少年心理成长特点,对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必须改革,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才至于适应得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采用立体程序教学法很有必要。  所谓这种立体式教学必须掌握训练课中的立体程序教学法,即从教学内
期刊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乐理体系源于欧洲,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音乐基础理论的结晶。中国传统的音乐基础理论主要是“律学”和“乐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些乐理著作相继产生,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李重光先生的《音乐理论基础》。  基本乐理是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凡学音乐者,人人都必须学习。  说到乐理,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与它相伴,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大家知道最简单的音符就是1234567,这是我们常见的中音区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区域活动以个性化,小组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和自足性,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对区域发挥有效的教育功能,让幼儿用自
期刊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来说,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智力类型特点;另方面也要求教师在完成作业的方式上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智力类型以及自身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所要完成的作业类型、方式和数量要求;再方面,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和安排布置方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更加喜闻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