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经典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是当下教学的主流,尝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推荐他人共赏中,真切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浸润于传统文化美好的氛围中,熏陶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随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积累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统编本教材收录古诗词数量的增多,古诗词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前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模糊阅读和素读积累占了主流。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距今久远,按当前学生的阅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尚无法企及,待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这种说法看似颇有道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阅读可以似懂非懂,不要追求精确,就连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不断呼吁学生从小就要“海量阅读”,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但我认为,古诗词经典阅读除了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之外,还可为学生今后阅读古文奠定基础,所以一些必要的意思理解还是需要的。教学中,我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荐赏古诗词经典阅读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建立古诗词之间的联系,实现模块学习与感悟
  学生能接触到的古诗词,大都来自教材和单元练习。这些以单独篇章出现的诗词,基本没有详尽的注释,学生阅读起来往往囫囵吞枣,不知其然,教师也不可能详尽地去逐字逐句地讲解赏析,消除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疑问。因此,采取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欣赏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外通过上网、查阅工具书、请教父母等方式,先自己扫除理解上的拦路虎,再适当地参考他人的分析,学会自我释疑,并在课上将自己的收获推荐给别人。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投入,他们为了在同伴面前有面子,往往铆足了劲儿精心准备。如教学《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先在课前扫除自己的阅读障碍,并适当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其他古诗。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有了丰富的谈资,且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下,建立一类古诗之间的联系,实现一个模块的识记和积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在古代有“因为”之意,那现在的“坐”在古代是用什么词来表示呢?“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是指什么人?这里的“客”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意思一样吗?这样的小话题探究,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字词理解,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查阅资料自学的能力以及今后的自主学习古诗词都大有裨益。于是,有学生拿着自己整理的资料,故作深沉地考别人:“霜叶”是指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提到秋霜的诗句?在苏轼的眼里,哪个季节最美?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个季节最美?秋天除了丰收的美,还有凄冷的伤感,你能说出几句关于秋天伤感的诗句来吗?这样的互相提问,互相推荐,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不知不觉中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积累的量明显提高。
  二、理解赏析古诗词的意蕴,联系生活现象巧运用
  古诗词往往有着意犹未尽、境界深远的特点。教师带着学生尝试走近这份唯美,去感悟那意味绵绵的情感,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爱上古诗词阅读。如在阅读了《山行》这首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拓展作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几个小课题:(1)杜牧放眼望去,在远处的山脚下有一些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处”为什么不写成“深处”?(2)“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说枫叶很美吗?(3)“夕阳”“霜叶”一般还指人到晚年,请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在课外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在思辨中深刻理解“生处”的那份白云悠悠升腾的动感美,联想到不仅深远更有神话色彩的田园生活美。在理解“夕阳”“霜叶”的意象含义中,联系人生之秋,感受到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运用:“马成的爷爷80大寿那一天,很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大家济济一堂,非常温馨。马爷爷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能够享受这种美好的机会不多了,不禁脱口而出:
其他文献
《天火之谜》一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实验、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  经过深入解读文本,笔者抓住“钥匙”这个“点”,层层突破重点段,设计上勇于打破常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
捧起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触摸,而是机械性地去进行概括、训练,甚至还运用所谓的某种现成公式去套用,那我们的解读和教学就会与文学擦肩而过。对教师而言,在面对一篇课文时,如果想到的是用什么教、怎么教,也会与教材原本承载的教学价值以及其本应当被开掘出来的教学内容渐行渐远。那如何基于课标精神、基于学生的视角来重构与创生教学内容呢?笔者以《灰椋鸟》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一项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进行口语交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质疑、辨析、创造等多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自主阅读方式。思辨性阅读关注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将思辨性阅读介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清晰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写的优美散文,语言看似浅近,但是在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通过对“人与鸟”的叙述,启发读者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作深入思考。  作者描写的是人鸟之间的故事,以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有力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散文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
怎样发挥课文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们学会表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体会。  一、比较阅读,拓宽课堂“教”的广度  《夹竹桃》是经典的状物类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本着语用观念,将它与《广玉兰》以及三年级学习的状物名篇《荷花》进行比较解读,让学生充分领略状物类散文的章法结构与写作特点。  1.谋篇布局上匠心独运  《广玉兰》中,作者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先由香识花,再工笔细描其色彩、质感、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读文章,就能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主题性拓展阅读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中有限的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我们可以以课文为中心,以“和合”为理念,围绕单元主题,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开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内化。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获得语感,习得技巧。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让学生借助朗读实现语言精彩。  一、注重课前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课前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还能为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做好准备。  通过家长微信群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点上。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法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赏荷叶,朗读品美  1.读好叠词和轻声“的”  由叶导入,看图说说荷叶的样子。(叶:竹叶——雪地里的小画家,像小鸡脚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具有双重任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一线语文教师既要立足教材,更要跳出教材,审视教材,充分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中得以生长。笔者基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涵进行阐述。  一、与课程对话,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来说,教材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