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经典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是当下教学的主流,尝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推荐他人共赏中,真切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浸润于传统文化美好的氛围中,熏陶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随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积累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统编本教材收录古诗词数量的增多,古诗词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前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模糊阅读和素读积累占了主流。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距今久远,按当前学生的阅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尚无法企及,待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这种说法看似颇有道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阅读可以似懂非懂,不要追求精确,就连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不断呼吁学生从小就要“海量阅读”,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但我认为,古诗词经典阅读除了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之外,还可为学生今后阅读古文奠定基础,所以一些必要的意思理解还是需要的。教学中,我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荐赏古诗词经典阅读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建立古诗词之间的联系,实现模块学习与感悟
学生能接触到的古诗词,大都来自教材和单元练习。这些以单独篇章出现的诗词,基本没有详尽的注释,学生阅读起来往往囫囵吞枣,不知其然,教师也不可能详尽地去逐字逐句地讲解赏析,消除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疑问。因此,采取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欣赏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外通过上网、查阅工具书、请教父母等方式,先自己扫除理解上的拦路虎,再适当地参考他人的分析,学会自我释疑,并在课上将自己的收获推荐给别人。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投入,他们为了在同伴面前有面子,往往铆足了劲儿精心准备。如教学《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先在课前扫除自己的阅读障碍,并适当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其他古诗。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有了丰富的谈资,且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下,建立一类古诗之间的联系,实现一个模块的识记和积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在古代有“因为”之意,那现在的“坐”在古代是用什么词来表示呢?“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是指什么人?这里的“客”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意思一样吗?这样的小话题探究,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字词理解,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查阅资料自学的能力以及今后的自主学习古诗词都大有裨益。于是,有学生拿着自己整理的资料,故作深沉地考别人:“霜叶”是指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提到秋霜的诗句?在苏轼的眼里,哪个季节最美?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个季节最美?秋天除了丰收的美,还有凄冷的伤感,你能说出几句关于秋天伤感的诗句来吗?这样的互相提问,互相推荐,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不知不觉中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积累的量明显提高。
二、理解赏析古诗词的意蕴,联系生活现象巧运用
古诗词往往有着意犹未尽、境界深远的特点。教师带着学生尝试走近这份唯美,去感悟那意味绵绵的情感,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爱上古诗词阅读。如在阅读了《山行》这首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拓展作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几个小课题:(1)杜牧放眼望去,在远处的山脚下有一些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处”为什么不写成“深处”?(2)“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说枫叶很美吗?(3)“夕阳”“霜叶”一般还指人到晚年,请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在课外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在思辨中深刻理解“生处”的那份白云悠悠升腾的动感美,联想到不仅深远更有神话色彩的田园生活美。在理解“夕阳”“霜叶”的意象含义中,联系人生之秋,感受到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运用:“马成的爷爷80大寿那一天,很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大家济济一堂,非常温馨。马爷爷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能够享受这种美好的机会不多了,不禁脱口而出:
随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积累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统编本教材收录古诗词数量的增多,古诗词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前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模糊阅读和素读积累占了主流。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距今久远,按当前学生的阅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尚无法企及,待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这种说法看似颇有道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阅读可以似懂非懂,不要追求精确,就连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不断呼吁学生从小就要“海量阅读”,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但我认为,古诗词经典阅读除了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之外,还可为学生今后阅读古文奠定基础,所以一些必要的意思理解还是需要的。教学中,我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荐赏古诗词经典阅读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建立古诗词之间的联系,实现模块学习与感悟
学生能接触到的古诗词,大都来自教材和单元练习。这些以单独篇章出现的诗词,基本没有详尽的注释,学生阅读起来往往囫囵吞枣,不知其然,教师也不可能详尽地去逐字逐句地讲解赏析,消除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疑问。因此,采取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欣赏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外通过上网、查阅工具书、请教父母等方式,先自己扫除理解上的拦路虎,再适当地参考他人的分析,学会自我释疑,并在课上将自己的收获推荐给别人。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投入,他们为了在同伴面前有面子,往往铆足了劲儿精心准备。如教学《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先在课前扫除自己的阅读障碍,并适当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其他古诗。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有了丰富的谈资,且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下,建立一类古诗之间的联系,实现一个模块的识记和积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在古代有“因为”之意,那现在的“坐”在古代是用什么词来表示呢?“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是指什么人?这里的“客”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意思一样吗?这样的小话题探究,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字词理解,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查阅资料自学的能力以及今后的自主学习古诗词都大有裨益。于是,有学生拿着自己整理的资料,故作深沉地考别人:“霜叶”是指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提到秋霜的诗句?在苏轼的眼里,哪个季节最美?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个季节最美?秋天除了丰收的美,还有凄冷的伤感,你能说出几句关于秋天伤感的诗句来吗?这样的互相提问,互相推荐,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不知不觉中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积累的量明显提高。
二、理解赏析古诗词的意蕴,联系生活现象巧运用
古诗词往往有着意犹未尽、境界深远的特点。教师带着学生尝试走近这份唯美,去感悟那意味绵绵的情感,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爱上古诗词阅读。如在阅读了《山行》这首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拓展作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几个小课题:(1)杜牧放眼望去,在远处的山脚下有一些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处”为什么不写成“深处”?(2)“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说枫叶很美吗?(3)“夕阳”“霜叶”一般还指人到晚年,请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在课外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在思辨中深刻理解“生处”的那份白云悠悠升腾的动感美,联想到不仅深远更有神话色彩的田园生活美。在理解“夕阳”“霜叶”的意象含义中,联系人生之秋,感受到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运用:“马成的爷爷80大寿那一天,很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大家济济一堂,非常温馨。马爷爷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能够享受这种美好的机会不多了,不禁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