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升入初中,科目的增多,学习压力增大,有的科目用小学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就如历史科的学习,强调记忆,单靠课堂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再加上农村孩子普遍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开放思维和创新性不足,这就要求在学生初始年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做到轻松学习,这就需要掌握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现就历史科目的基本学习方式谈谈我的看法。
要学好历史科预习环节不容忽视,通过预习,可以让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在课堂上通过听讲或提问加以解决,就更能加深映像,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农村地区孩子基本没有课前预习习惯,在家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检测学生是否预习,可以在课前抽查学生进行课文概述,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方法:一种,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得出答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引导他利用图书和网络查阅与本科相关的知识,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第二种,让学生预习后归纳本课知识点,上课前先让同学进行总结交流,在听课过程中看自己归纳的知识点是否全面准确,并进行修改添加。第三种,发放预习提纲,让学生预习后完成提纲内容。第四种,当堂预习。在进行新课教授前,当堂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形成本课基本知識框架印象,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听课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标注也是个关键环节。对老师板书内容在书、本子上做笔记,教师板书往往是本课知识的关联性和条理性的强调,课后复习时对照笔记,可再现课堂情形,对自己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增强知识的关联性和条理性,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有的同学未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复习时不能明确地找出本科的知识要点,或是要点不全,这就影响复习的效率和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学习过程中标注也不能忽视,例如某事件发生背景、目的、性质、意义等,在讲授过程中忽视标注,经常会出现完成了记忆,但不知道所背知识是什么的内容,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所背知识是回答什么问题的答案。这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要求,并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进行当堂抽查,时间一长,同学们自然就能形成做笔记和标注习惯。
在作业完成上,要向学生强调认真阅读题干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了解题干要求,才能做出准确回答,否则容易出现回答不全和答非所问的情况。如: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及种植的粮食作物?本题涉及四个问题,有的同学在作答时答了年代未写粮食作物或答了粮食作物未答年代,有的干脆只回答了一个原始居民的问题。还有一种是不注意题干问的是“粮食作物”,答题时写上麻和蔬菜等,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这些都是在作业中常见的问题。还有一种更为普遍,如上一例,有的同学四个答案都在,但不注意规范书写,答案和题干顺序不一致,也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再如:一段反映“凡尔登战役”场面的材料,问:材料中描述的战役发生在那一次大战?此次大战的性质?“凡尔登战役”同学们相对熟悉,很容易从材料中得出结果,但需要作答的是“凡尔登战役”发生在那一场大战,如不认真读题,很容易就回答“凡尔登战役”,后面一个问题就接连错误或无从回答。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要认真领会题干要求和在书写上要规范,注重条理,按题干要求顺序规范答题。在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避免被递进式题干所迷惑,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这些问题要在日常作业和检测中进行引导,必要时专门选取一些代表性例题进行讲解练习,使学生养成正确分析题干要求后再进行作答的习惯,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复习应该是历史科学习的一个重点。历史科学习强调记忆,在预习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能完全完成记忆,这就要求要进行课后复习。复习除学生自主对基础知识记忆外,教师在一个主题结束后应进行主题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对照记忆,更加清晰区分一些类似知识,避免混淆。在主题复习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主题下安排的课程与主题间的关系。一个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引发这些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教材在主题标题和主题内课程的安排也体现这一点,教师不提出,学生不容易联系起来。教师在每个主题结束后进行归纳,时间一长,学生习惯性的就会注意主题标题与课程知识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掌握知识的能力。再一个就是按照某一个时间段来进行事件的综合复习。如:用时间“17、18世纪”,复习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用“19世纪60年代”复习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另一个利用时间进行中外社会发展状况的对比,让学生在空间上实现跨越,从而更好掌握我国近代的落伍状况。如:“19世纪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陆续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我国却还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社会远远落后,这就必然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局面。
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一个知识点往往有多种命题形式,检测同一个知识,可以选择多种题型和提问方式,可能这样提问学生能回答,但换一种提问法就不知道怎样作答,在评讲过程中,一指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答案就是这个啊”。在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上只要多见题型,多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为本人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一些学习方式培养的方法,长期运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都有所帮助。
要学好历史科预习环节不容忽视,通过预习,可以让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在课堂上通过听讲或提问加以解决,就更能加深映像,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农村地区孩子基本没有课前预习习惯,在家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检测学生是否预习,可以在课前抽查学生进行课文概述,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方法:一种,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得出答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引导他利用图书和网络查阅与本科相关的知识,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第二种,让学生预习后归纳本课知识点,上课前先让同学进行总结交流,在听课过程中看自己归纳的知识点是否全面准确,并进行修改添加。第三种,发放预习提纲,让学生预习后完成提纲内容。第四种,当堂预习。在进行新课教授前,当堂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形成本课基本知識框架印象,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听课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标注也是个关键环节。对老师板书内容在书、本子上做笔记,教师板书往往是本课知识的关联性和条理性的强调,课后复习时对照笔记,可再现课堂情形,对自己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增强知识的关联性和条理性,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有的同学未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复习时不能明确地找出本科的知识要点,或是要点不全,这就影响复习的效率和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学习过程中标注也不能忽视,例如某事件发生背景、目的、性质、意义等,在讲授过程中忽视标注,经常会出现完成了记忆,但不知道所背知识是什么的内容,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所背知识是回答什么问题的答案。这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要求,并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进行当堂抽查,时间一长,同学们自然就能形成做笔记和标注习惯。
在作业完成上,要向学生强调认真阅读题干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了解题干要求,才能做出准确回答,否则容易出现回答不全和答非所问的情况。如: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及种植的粮食作物?本题涉及四个问题,有的同学在作答时答了年代未写粮食作物或答了粮食作物未答年代,有的干脆只回答了一个原始居民的问题。还有一种是不注意题干问的是“粮食作物”,答题时写上麻和蔬菜等,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这些都是在作业中常见的问题。还有一种更为普遍,如上一例,有的同学四个答案都在,但不注意规范书写,答案和题干顺序不一致,也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再如:一段反映“凡尔登战役”场面的材料,问:材料中描述的战役发生在那一次大战?此次大战的性质?“凡尔登战役”同学们相对熟悉,很容易从材料中得出结果,但需要作答的是“凡尔登战役”发生在那一场大战,如不认真读题,很容易就回答“凡尔登战役”,后面一个问题就接连错误或无从回答。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要认真领会题干要求和在书写上要规范,注重条理,按题干要求顺序规范答题。在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避免被递进式题干所迷惑,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这些问题要在日常作业和检测中进行引导,必要时专门选取一些代表性例题进行讲解练习,使学生养成正确分析题干要求后再进行作答的习惯,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复习应该是历史科学习的一个重点。历史科学习强调记忆,在预习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能完全完成记忆,这就要求要进行课后复习。复习除学生自主对基础知识记忆外,教师在一个主题结束后应进行主题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对照记忆,更加清晰区分一些类似知识,避免混淆。在主题复习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主题下安排的课程与主题间的关系。一个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引发这些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教材在主题标题和主题内课程的安排也体现这一点,教师不提出,学生不容易联系起来。教师在每个主题结束后进行归纳,时间一长,学生习惯性的就会注意主题标题与课程知识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掌握知识的能力。再一个就是按照某一个时间段来进行事件的综合复习。如:用时间“17、18世纪”,复习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用“19世纪60年代”复习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另一个利用时间进行中外社会发展状况的对比,让学生在空间上实现跨越,从而更好掌握我国近代的落伍状况。如:“19世纪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陆续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我国却还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社会远远落后,这就必然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局面。
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一个知识点往往有多种命题形式,检测同一个知识,可以选择多种题型和提问方式,可能这样提问学生能回答,但换一种提问法就不知道怎样作答,在评讲过程中,一指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答案就是这个啊”。在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上只要多见题型,多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为本人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一些学习方式培养的方法,长期运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