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ll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辅导员承担着辅导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批好教师能造就一个好学校,一位好辅导员就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复杂,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展,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以及和谐人格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最大年龄为54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年龄段在41—50岁以上的占8%,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92%,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2.1%”①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构成偏小,具有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老师不多,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建设的主要症结之一。在多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我认为导致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角色的混乱。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还要兼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同时又肩负着教育者、管理者、老师、朋友等的多重角色,扮演角色的复杂性容易导致辅导员对自我角色的困惑与迷茫,处理不好几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就会导致辅导员心理的混乱与不安,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二是工作压力与心理失衡带来的焦虑和抑郁。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胆大心细的工作,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同时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辅导员同样也是协调学校、学院、学生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工作压力比一般的授课老师要大。因此辅导员工作稍有闪失,往往落下吃力不讨好的结果,校方、学生的评价与自身预期期待的不吻合,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琐碎容易使年轻的辅导员处理不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很容易产生失望和焦虑情绪。
  在中国,孔子儒家思想就很注重人本精神,儒家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重视人格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其性,则知天”、“仁者爱人”等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而传统的人本教育思想所提倡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理念。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旗帜,同样也要在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实践,即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广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又要考虑辅导员的内在诉求,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顾虑消除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才能达到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朝健康方向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和实践。
  
  一、转变思想认识,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自主权
  
  应确立辅导员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高校扩招使辅导员的任务日益艰巨,纵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现状,辅导员职责不明、忙于应付和处理繁杂事务性工作却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情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彰显个性,甚至标榜自我,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很容易就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基层的团队。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严格根据学校的条条框框来管理学生,而要因情况而异地处理问题。客观形势决定了各高校必须赋予辅导员足够的自主权。这样才能调到辅导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各项学生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转变过去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合理的定位是建设该队伍的关键,应该将高校辅导员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开拓型的定位转变,由事务性工作人员向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高校辅导员是自主发展的个人,应该有自主权。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对高校辅导员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生命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与人之间“悟道”的本真。
  
  二、重视队伍结构,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辅导员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一个好的辅导员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要有一颗善良和包容的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才能知道学生的难处,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换句话说,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回到实践中来,就是要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着力点来抓,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当前,健全队伍、提升素质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各高校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齐配强辅导员,注重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同时大力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纳入学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着重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为辅导员取得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提升学历教育创造条件,提高其形势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经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专门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要求,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培训和培养,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例如,山东大学一直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两次对学生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定期举办网络知识、心理健康、就业工作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班,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推进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归属感”的形成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可以实现人的最佳状态。长期以来,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都表现出了不稳定、人员流动快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相对于教研岗位的教师而言,辅导员普遍缺少对自己岗位的职业认同感,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存在着后顾之忧,也就是说,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的岗位当成一个过渡的岗位。作为学校,主要做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内在诉求,采取有效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让辅导员们“安心”,从而让我们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充实和强大。要坚持专业化培养,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不断帮助辅导员队伍坚定政治信念、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敬业精神体制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要顺畅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渠道,鼓励一批骨干进修相关学位,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等。在传统思维中,高校辅导员都是凭人格和经验开展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理论水平。这种思想不仅不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现实中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上海高校则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方面给予了启示,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单列“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受高校“重理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大学一向偏重理论。虽然目前高校存在“思政”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但辅导员由于偏重德育实务,绝大多数总是因为“理论欠缺”而难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致他们容易出现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然而一名医生老看不好病,理论再强也不是好医生。辅导员岗位与此类似。因此,构建契合辅导员岗位特点,偏向实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非常迫切。该系列应面向辅导员单列职数与编制,并将高级职务评审权有条件地下放高校。目前上海高校单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有50%,但有高级职务评审权的只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5所高校。部分原中央部属高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还存在编制欠缺问题。教师编制差额太大,师生比太高,无法保证队伍建设需要。
  (二)构建“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发展平台
  如果没有自身发展的专业平台,没有自身理论体系,即使有作为也难以在当前我国高校“重理轻术”的现实环境中确立地位。辅导员是注重实践的教育人员,与思政教师侧重理论不同而是偏重实践,其专业化、职业化特点日益明显,已逐步显示出“学生教育与管理”这一新专业特点。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尤其强调实务的新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可下设心理咨询、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民族精神教育等方向。
  (三)优化制度,确保辅导员专注“人生导师”角色
  目前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与许多职能部门对自身职责定位不清有关。在明确辅导员是德育教师的前提下,其主要职责应该是与“人生导师”角色相关的一些学生教育与管理事务。与此无关的事务性工作理应剥离,比如像寝室管理、学生贷款等,可由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新机制直接面向学生。
  高校还可以从每年的预算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经费,以此来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工作。引导辅导员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他们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探索出辅导员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以“感情留人”的同时,也以“事业留人”。
  (四)落实保障政策,完善激励措施,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树立人本观念,必须研究人的需要,进而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来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用感情打动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把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向辅导员予以倾斜,注重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拓展职业空间,为辅导员合理有序地流动创造条件,鼓励有志于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辅导员队伍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把专业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党内党政管理工作岗位输送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辅导员的经历,广州大学在选拔干部时,特别关注辅导员健康成长,在近两届的新中层干部提拔中就有二十名党员走上领导岗位,在新提拔的副书记80%都是来自辅导员,这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在实践中,可以采取“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要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质量高、责任心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
  针对辅导员岗位重要但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象,从2004年6月开始,上海大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规划中全面实施“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为了冲破辅导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尤其是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职业尴尬”,上海大学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学校将辅导员工作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5级岗位,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享受相同待遇,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通过这次聘任改革,上海大学重新聘任了近150位专兼职学生辅导员,党员比例达到100%,学生与辅导员之比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关注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高速转型期,社会形势纷繁复杂,学生的心理也越来越难以琢磨,学生群体中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明显上升。辅导员作为跟学生生活距离最近的老师,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任务,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不准,甚至可以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学生情况的复杂导致辅导员平时心理压力大,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学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外出活动,让辅导员可以在相互交流之中释放压力,作为学院领导,也应该定期和辅导员谈话,了解辅导员的心理状况,以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因此,高校辅导员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其对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智慧点燃智慧,用人格孵化人格,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教书育人的使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顺应教育的本质和辅导员自身的内在诉求,将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 崔贞琼.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21).
  
  参考文献:
  [1] 林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9).
  [2] 程艳.以人为本与高校人才管理工作,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 崔贞琼.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黄晞建,李兴华,段彦波.高校辅导员的历史转型及其新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5]《山东大学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地址:http://stu.ytu.edu.cn/main/wxfc/200508271125124859.html.
  [6]《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地址:http://news.sohu.com/20051126/n227598724.shtml.
  [7]《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地址:http://gongxue.cn/gaocengshiji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204&Page=1.
  [8]《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2004—2007建设规划》.地址:http://student.ustb.edu.cn/page/default/list.asp?sid=13&id=1352.
  [9]《上海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地址:http://www.eol.cn/article/20051114/3160522.sh.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COCOMO(构造性成本模型,Constructive Cost Model)出现在软件工程日趋成熟之际,它既是对该学科方法与技术等变化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些变化的指示器。COCOMO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介绍、阐释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引言    COCOMO由Barry Boehm在其1981年的论著《软件工程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被描述成为一种用于估计软件项目耗费、成本、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流媒体技术正推动图书馆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靠拢,在当今现代化的校园图书馆中声像服务以其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优良的视听服务和生动活泼的辅助教学,在科研服务,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中显示了充分活力。    一、流媒体介绍    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商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相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他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生精神家园里的守护者、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这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完
期刊
有人说哲学难懂、哲学抽象,所以哲学应该写得通俗一点,写得那么难懂,是因为你自己没弄懂,真正通透了,写出来的就明白晓畅。本文无意总结过去那些探索,而是想通过自己的英语专业学习,来阐述学习中发现的英语语言中的哲学。    一、川流不息的长河——英语的与时俱进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三编第一章写道,语言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他说“如果语言的演化都可以归结为语音的演化,那么语言学的两个部分各自
期刊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被当作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合作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而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实践,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     一、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
期刊
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目前我校现行的《新标准英语》教材,我发现基于教材的语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故事类语篇,第二:文化类语篇,第三类:篇章类语篇。 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应当有所侧重。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小学高年级的语篇阅读教学。    一、故事类语篇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的二级目标明确指出
期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
期刊
所谓数学直觉思维,就是大脑基于有限的数据资料和知识经验,充分调动一切与问题有关的显意识和潜意识,在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有机结合下,从整体上单刀直入地领悟数学对象的本质,洞察数学结构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实质是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想象和判断。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很
期刊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给数学教学带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数学课程的结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具体说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有以下作用。    一、 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动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现代技术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