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著名特级教师刘祥的新作《改变,从写作开始》,收获良多。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普通教师如何成长的书,更是一部全面介绍教育写作方法的专著。对于在教育道路上仍彷徨忧困的教师来说,此书无疑是道亮光,能够引导他们走出昏暗。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朱永新教授领衔的“新教育实验”团队始终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刘祥认为,这四个“不停”正如一把尺子,可以衡量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情怀,并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教育反思、专业阅读,需要以专业写作为主线,串联起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换句话说,唯有持之以恒的专业写作,才能带动起持之以恒的专业实践、专业阅读和专业思考。对此我深以为然。我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刘祥才能在14年间发表900多篇文章,出版10部个人教育专著。而这本书又是一个确证。
本书一共30讲,都是关于教育写作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一个教师所需掌握的教育写作体式几乎都囊括在内。全书可以说是一次全景式的教育写作经验分享,而且每种写作体式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
比如在剖析教学论文写作误区时,刘祥就以《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为例,指出教学论文写作中的“堆砌理论,故作高深”“乱贴标签,不讲逻辑”的弊病。他还用多个例子阐述某个观点,比如在介绍教育论文框架结构多采用“一干多枝”的表达形式时,他一连列举三例,而且这三例并非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分别采用了“并列式”“层进式”“正反结合式”结构。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一干多枝”的表达形式,进而有选择地进行写作尝试。
优秀的逻辑层次与表达
一部优秀的教育专著有很多特征,比如主题明确、条目清晰、承接流畅、论说有据、案例充实、语言优美等,然而,是否有严密的逻辑层次与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关键要素。就叙述逻辑层次与语言表达而言,刘祥的这本书可谓范本。
不难看出,此书核心内容集中在“叙事”“案例”“反思”以及“论文”写作上。这四种文体形式从难度上来看是逐渐增大的。而具体到书中的每篇文章,同样是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清晰。比如书中第8讲《教育案例分析的思维梯度形成》,从“学生、教育、社会、未来”四个视角解答教育案例分析中思维梯度形成的问题,告诉读者有效深化写作时思维梯度的方法,体现出缜密的逻辑层次和清晰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该书过程中,总有种与刘祥老师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在他的娓娓叙述中,给听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他的每一种写作形式的论述都没有陷入艰涩的理论泥潭,更没有天花乱坠的术语堆砌,他只是用平实精到的语言,让读者切实地收获写作技能。当然,这也归功于他思想与情感的倾注,正如他在书中说的:“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两套话语体系中。一套是日常生活话语体系,另一套是写文章或作报告的话语体系。前者展示着现实人生中的真实思考、真实情感与真实表达,后者往往带着厚厚的面纱,端坐在高高的台子之上,表达出的每一句话都正确,却又都缺乏具体而明晰的内涵。”毋庸置疑,刘祥总是用日常生活话语体系进行写作。
突出教育写作的价值
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一个人的写作就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是倾吐、表达,阅读是储存,写作是输出。阅读与写作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没有阅读的写作”与“没有写作的阅读”都是有缺憾的。當你沉下心去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后,你必然会有用笔说话的冲动与欲望。当然,你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地在纸上写完整的文章,如今是自媒体时代,在微信、QQ、微博里都可以很方便地写,只言片语也是一种写作和表达。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沉下心来进行专业写作显然不足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对于教师阅读,已经有各方面的呼吁和发声;但对于教师专业写作,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漠视乃至摒弃。然而,但凡有影响力的名师,都长期坚持教育写作。刘祥在此书最后总结道:“应该说,正是因为教育写作与教育实践、专业阅读和专业反思的相辅相成,我才得以一步步走出生活的平庸,走向生命的丰盈。现在,我能在国内语文界略有薄名,我以为,完全是14年来坚持教育写作的功劳。”
那么,教育写作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力量?刘祥在此书“前言”中说道:“写作中的迷惘、困顿,会逼迫着你开展有目的的实践,强迫着你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敦促着你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写作推动着实践、阅读和思考,反之,不停地实践、阅读和思考又能激发写作的动力,它们互为作用,静悄悄地推动着亲历者跨过困顿,走向明澈。
刘祥还以李镇西为例,阐述教育写作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也许一开始并没有多少明晰的思考,但写着写着,就会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就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就慢慢脱离了偏激和狭隘,走向了成熟和理性。”他还强调:“只有动手写时,才会发现思维力的欠缺,才会更好地阅读、思考和实践。”
作家、思想家周国平曾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无独有偶,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也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回过头来看作者刘祥老师,作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可以说作为一名教师所能得到的荣誉几乎都被其收入囊中,那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进行教育写作?我想,对于刘祥老师来说,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俨然已是一种专业自觉,来自一种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丰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得。
当教育写作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自觉习惯时,会促使他的教育实践产生质变,将氤氲他的教育生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朱永新教授领衔的“新教育实验”团队始终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刘祥认为,这四个“不停”正如一把尺子,可以衡量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情怀,并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教育反思、专业阅读,需要以专业写作为主线,串联起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换句话说,唯有持之以恒的专业写作,才能带动起持之以恒的专业实践、专业阅读和专业思考。对此我深以为然。我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刘祥才能在14年间发表900多篇文章,出版10部个人教育专著。而这本书又是一个确证。
本书一共30讲,都是关于教育写作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一个教师所需掌握的教育写作体式几乎都囊括在内。全书可以说是一次全景式的教育写作经验分享,而且每种写作体式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
比如在剖析教学论文写作误区时,刘祥就以《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为例,指出教学论文写作中的“堆砌理论,故作高深”“乱贴标签,不讲逻辑”的弊病。他还用多个例子阐述某个观点,比如在介绍教育论文框架结构多采用“一干多枝”的表达形式时,他一连列举三例,而且这三例并非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分别采用了“并列式”“层进式”“正反结合式”结构。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一干多枝”的表达形式,进而有选择地进行写作尝试。
优秀的逻辑层次与表达
一部优秀的教育专著有很多特征,比如主题明确、条目清晰、承接流畅、论说有据、案例充实、语言优美等,然而,是否有严密的逻辑层次与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关键要素。就叙述逻辑层次与语言表达而言,刘祥的这本书可谓范本。
不难看出,此书核心内容集中在“叙事”“案例”“反思”以及“论文”写作上。这四种文体形式从难度上来看是逐渐增大的。而具体到书中的每篇文章,同样是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清晰。比如书中第8讲《教育案例分析的思维梯度形成》,从“学生、教育、社会、未来”四个视角解答教育案例分析中思维梯度形成的问题,告诉读者有效深化写作时思维梯度的方法,体现出缜密的逻辑层次和清晰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该书过程中,总有种与刘祥老师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在他的娓娓叙述中,给听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他的每一种写作形式的论述都没有陷入艰涩的理论泥潭,更没有天花乱坠的术语堆砌,他只是用平实精到的语言,让读者切实地收获写作技能。当然,这也归功于他思想与情感的倾注,正如他在书中说的:“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两套话语体系中。一套是日常生活话语体系,另一套是写文章或作报告的话语体系。前者展示着现实人生中的真实思考、真实情感与真实表达,后者往往带着厚厚的面纱,端坐在高高的台子之上,表达出的每一句话都正确,却又都缺乏具体而明晰的内涵。”毋庸置疑,刘祥总是用日常生活话语体系进行写作。
突出教育写作的价值
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一个人的写作就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是倾吐、表达,阅读是储存,写作是输出。阅读与写作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没有阅读的写作”与“没有写作的阅读”都是有缺憾的。當你沉下心去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后,你必然会有用笔说话的冲动与欲望。当然,你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地在纸上写完整的文章,如今是自媒体时代,在微信、QQ、微博里都可以很方便地写,只言片语也是一种写作和表达。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沉下心来进行专业写作显然不足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对于教师阅读,已经有各方面的呼吁和发声;但对于教师专业写作,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漠视乃至摒弃。然而,但凡有影响力的名师,都长期坚持教育写作。刘祥在此书最后总结道:“应该说,正是因为教育写作与教育实践、专业阅读和专业反思的相辅相成,我才得以一步步走出生活的平庸,走向生命的丰盈。现在,我能在国内语文界略有薄名,我以为,完全是14年来坚持教育写作的功劳。”
那么,教育写作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力量?刘祥在此书“前言”中说道:“写作中的迷惘、困顿,会逼迫着你开展有目的的实践,强迫着你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敦促着你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写作推动着实践、阅读和思考,反之,不停地实践、阅读和思考又能激发写作的动力,它们互为作用,静悄悄地推动着亲历者跨过困顿,走向明澈。
刘祥还以李镇西为例,阐述教育写作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也许一开始并没有多少明晰的思考,但写着写着,就会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就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就慢慢脱离了偏激和狭隘,走向了成熟和理性。”他还强调:“只有动手写时,才会发现思维力的欠缺,才会更好地阅读、思考和实践。”
作家、思想家周国平曾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无独有偶,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也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回过头来看作者刘祥老师,作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可以说作为一名教师所能得到的荣誉几乎都被其收入囊中,那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进行教育写作?我想,对于刘祥老师来说,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俨然已是一种专业自觉,来自一种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丰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得。
当教育写作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自觉习惯时,会促使他的教育实践产生质变,将氤氲他的教育生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