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李景聃和王湘两位先生的寿县考古调查之路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9912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考古60年》开篇写道:“安徽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李三孤堆被盗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寿县的调查。”可见寿县文物考古和普查工作在安徽省起了先锋带头的作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寿县文物局对淮河、瓦埠湖流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资料。现笔者结合寿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对淮河、瓦埠湖流域的重点古遗址进行简报分析。
  关键词:寿县;淮河;瓦埠湖;流域;古遗址
  《安徽考古60年》开篇写道:“安徽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李三孤堆被盗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寿县的调查。”[1]可见寿县文物考古和普查工作在安徽省起了先锋带头的作用。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冬,来自北京中央历史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组的李景聃和王湘在11月9日至12月4日的26天内,对寿县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研究。王湘在《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中记载:“我和本所同事李景聃先生在寿县境内做考古的调查工作。虽然这次出发的动机是在查勘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木椁墓,而对于寻求史前文化遗址实为我们主要之目的。”[2]时年他们风华正茂,与石璋如、李光宇、刘燿(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高去寻、潘悫被称为“考古十兄弟”。他们从朱家集出发,沿着瓦埠湖和淠河东岸到正阳关,又沿着淮河南岸向东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秦汉以前遗址共计12处,秦汉以后遗址8处。其中12处秦汉前遗址为彭家郢、魏家郢、陶家祠、张罗城、古城子、酒流桥、江黄城、金家庙滩子、斗鸡城、刘备城、张飞台、杨林桥。这些遗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都是在距水较近的高孤堆上,遗址内存在小屯时期和龙山时期特征的遗存,但没有找到仰韶时期的彩陶遗存。
  1935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安徽省立图书馆、安徽大学、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考古学社、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社、东方文化学会、国立北平图书馆等单位的10名专家发起成立寿县史迹考查团,团长为中国营造学社叶恭绰,并起草了《寿县史迹考查团章程》,拟写了《寿县史迹考查团请款说帖》,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便没有完成[3]。
  新中国成立后,寿县文物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1957年成立六安专区文物古迹普查委员会,并在寿县试点,发现了大量文物古迹,同时对干部群众进行了保护文物的宣传教育[4]。1983—1986年,寿县根据安徽省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积极对全县的文物进行普查,并于1991年编印了《寿县地面文物分布一览表》,比较详实地对全县地面文物進行了登记。2007年,寿县文物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底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任务,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10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263处,复查文物点209处,消失文物点38处。其中古遗址83处,古墓葬282处(新发现153处、复查119处、消失10处),古建筑121处(新发现62处、复查43处、消失16),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1处(新发现12处、复查5处、消失4处);石刻类及其他类文物消失3处。
  笔者在《安丰塘(芍陂)周边遗址探析》和《浅析寿春楚文化元素》两篇文章中将寿春城遗址、斗鸡台遗址、点将台遗址、青城寺遗址、禹临城遗址、古城址遗址、青莲寺遗址、吴家庙台遗址、古城子遗址、观音寺遗址、王家城子遗址等30处古遗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李景聃和王湘两位先生当时调查的主要是淮河、瓦埠湖流域的古遗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寿县文物局对淮河、瓦埠湖流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资料,现笔者结合寿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对淮河、瓦埠湖流域的重点古遗址简报如下。
  香山寺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四顶山顶,又名“四顶山奶奶庙”“帝母宫”,此庙《寿州志》有载,“帝母宫”兴盛于汉唐,现存遗址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清以来,皖西两淮一带一直是道教活动中心。清嘉庆年间重修,民国遭火灾,20世纪50年代拆除残存宫观。遗址占地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长约4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2003年,经寿县连五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复建,现有建筑5进院24间,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为此庙庙会。适时人山人海,成为寿县重要的旅游景点。遗址年代为明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较好。
  谢公祠建筑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北山林场场部,又名刘安庙、涌泉庵。原为淮南王刘安宴请宾客之所,后为祀东晋谢石、谢玄改建成谢公祠。明嘉靖十八年(1539),改为涌泉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原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建筑基本不存,地面尚残存建筑基址。院内有月牙池,长6米、宽3米、深2.5米,其上有石拱桥一座。遗址年代为清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关集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团结村北关集村民组马山南麓岗地上。1986年寿县政府修北城门外大桥时发现,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有战国晚期、汉代陶管井及大量的灰陶豆、壶、罐等烧坏的次品,还发现有经过火烧的窑壁遗迹。遗址年代为战国、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圩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丰庄镇柴岗村老冯家圩淮河南岸,又名“冯小庙”,高3米,原面积1.13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的战国、汉时期的建筑材料,有筒瓦、板瓦、半瓦当、陶井圈等残片。北部受河水冲击,出土有蚁鼻钱、爵、觚、鼎等铜器。1983年,省、县级文物部门考古调查时发现,并进行试掘,出土有陶豆、陶钵、筒瓦、板瓦、牛骨等,此遗址与《水经注》所载“苍陵城”位置吻合,应为苍陵城遗址。1995年退淮工程遗址大部遭破化,现遗址仅残存2000平方米。遗址年代为商、周、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岗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窑口乡真武村刘家岗村民组瓦埠湖支叉陡涧河东岸高岗上,遗址为不规则圆形台地,高约3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鼎足及器耳。鼎足系夹砂陶,呈尖角状,上部饰以指窝纹,通体有磨光痕迹。器耳呈鹰嘴状,为泥质红陶,经鉴定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此外,在遗址上曾经发现过墓葬,出有陶钫、鼎、壶等遗物,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农户家征集到绳纹火陶罐标本一个。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庙台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陶店回族乡湖滨回族村陶家老圩东500米,瓦埠湖西岸湖边上,遗址为半圆形台地,高约15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东面由于常年受湖水的冲刷,断面上层层叠压的文化层清晰可见,遗物丰富。有侧三角鼎足、鸭嘴形鼎足、鬲足、豆把、石锛以及红烧土和绳纹、蓝纹、间断绳纹、方格纹灰陶片等。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水寺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正南淮堤西60米淮河东岸,南距正阳淮河码头150米,中部立有航标灯塔一座,原有寺庙建筑,现仅存建筑遗址,遗址四周基础为石砌而成,高3.3米,面积400平方米,石块宽60厘米,其上及周边种植有大量黄豆等农作物。年代为清代,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埠古城子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瓦埠镇瓦埠街道古城村民组西侧约300米处,城址西端和北端常年受湖水冲击,残存部分略呈长方形台地,面积约5.3平方米,高约1.3米。曾在附近发现有汉代砖室墓,地表的瓦砾较多,有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灰陶罐、陶片、盆沿等残片。遗址年代为战国、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恋子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瓦埠镇瓦埠街道西侧约2500米的瓦埠湖中,遗址分南北两处,相距约2600米,其中南侧遗址面积约3.7万平方米,北侧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南侧遗址汉代陶片较多,北侧遗址唐代陶片较少,主要陶片有绳纹筒瓦、云纹瓦当、菱纹砖以及绳纹、方格纹陶片等。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遗址年代为汉、唐,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筑城城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筑城村筑城铺村民组东侧80余米处,又名“齐王城”,即汉“成德县”城址,呈长方形,夯土城垣,残高约2米,面积15.2万平方米。垣的东北角、东南角较高,有大量的汉代瓦砾。西南、西北角有豁口两处,城内有一处面积较大的高地,上有残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残片等。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遗址年代为战国、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古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鲁城村老城湾村民组北侧50米处,遗址略呈长方形台地,高约12米,面积1.67万平方米,有商周时期绳纹陶片、云雷纹褐色硬陶片及陶器口沿残片等,有较大面积的红烧土层。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其上现种植农作物。遗址年代为商、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狄青寺台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马集村台后村民组东南侧200余米处,呈长方形台地,高约12米,面积1.5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寺庙建筑瓦砾和陶片等,陶片有鬲口沿、豆盘、绳纹陶片、席条压印纹硬陶片等,此外还有残石器。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现其上陶片较少,顶部种植大量树木。遗址年代为商、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古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汪古城村民组东南侧200余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台地状,高7米,约1.8万平方米。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复查时地表能采集到鬲足、陶器残片及红烧土,纹饰多为绳纹,另有蓝纹、网纹等,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等。现地表陶片较少,顶部种植农作物。遗址年代为汉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邵老湾城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邵店村邵老湾村民组西侧至瓦埠湖岸边,又名“孟洲城”。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上有大量的绳纹筒瓦、绳纹板瓦、宽沿盆、灰陶壶残片等。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其上现种植农作物。遗址年代为汉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古堆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东庄村梁大郢村民组东侧15米处,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地表有商周时期陶器残片、鼎足等。1991年寿县文物管理所复查。遗址年代为商、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埠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谢埠村谢埠店村民组淠东干渠东,该遗址呈台地状,高约8米,面积60万平方米。包含仓房郢、谢埠店、庙庄三个村民组,地表有大量的绳纹筒瓦、板瓦、残砖、云纹瓦当以及红陶、灰陶残片等。1957年发现,1984年寿县文化局进行了复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战国、宋,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店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李桥村永乐店村民组,略呈正方形,长、宽各约200米,其上分布有大量的碎灰砖和瓦片。炎刘至双庙公路从遗址中部南北向穿过,将遗址分为两块,路西侧为永乐店居民住房和商店学校等建筑。遗址年代为明,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墩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谢墩村瓦埠湖上游支流东岸约1千米处,又名御甲墩。呈东北高西南低不规则台地,上盖瓦房,高约5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东北有大量的遗物暴露,有鼎、豆、钵、盆、杯、鬲等残片及大量的红烧土。鼎足有五式:扁足,截面呈T形足,鸭嘴形足,宽边大扁足,方足。鬲足有袋状矮尖足、矮平底足。此外还有白衣灰陶杯等,以夹砂红陶、灰陶次之,纹飾有绳纹、指窝纹、划纹等。1957年发现,1984年寿县文化局复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县由于水系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在淮河、瓦埠湖流域保存众多古遗址,共计68处。除以上1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凤凰山化石遗址、韦家岗窑址、路沿大古堆遗址、瓦埠暴动遗址、邵老湾庙滩子遗址、王家祠堂庙台子遗、安基寺遗址、刘家古堆遗址、河北台遗址、吴楼遗址、庙台子遗址、杨州郢子遗址、钓鱼墩遗址、王老郢子古遗址、庙郢遗址、王油坊窑墩遗址、龙王庙遗址位、青峰庙滩遗址、前郢遗址、前郢遗址等数十处古遗址,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遗址按作用可分为聚落遗址、城址、革命遗址、寺庙建筑等;按年代可分为新石器、商、周、汉、唐、宋、明、清、民国等。同时古遗址的包含物也非常丰富,有石器、陶片(红陶、灰陶、绳纹、附加堆纹)、鬲足、鼎足、红烧土等。从遗址的分布和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寿县这片土地是人类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留下的遗址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实物标本。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推进,相信会在寿县发掘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考古60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2]王湘.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1947(2):179-250.
  [3][4]六安地区文化志编撰委员会.六安地区文化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3.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法了解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观众基本信息和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到访观众对展览的印象、评价、意见等数据,了解公众态度,挖掘观众对陈列展览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期为我馆进一步完善陈列展览工作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争取公众的满意和支持。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研究;问卷调查  1总体目标  本次观众调查通过问卷法了解
期刊
摘 要: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在元代烧制成功,明代釉里红的烧造盛行于洪武朝。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呈色剂,而青花则用氧化钴作呈色剂。  关键词:洪武;釉里红  1 洪武釉里红概述  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
期刊
摘 要:赵孟頫作为宋皇室后裔出仕元朝,因才华出众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他的一生可谓“荣际五朝,名满天下”。其晚年“官居一品”,书画艺术堪称一代典范。本文将从书艺概况、书法风格、书学渊源及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解读,探讨赵孟頫书法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尚古;中庸;诸体兼擅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不仅受元代统治阶级的喜爱,在文人墨客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楷书后世入选“四大家”之
期刊
摘 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高凤翰左手行草书法轴,是高凤翰为族姐祝寿而作。由于书法轴残损严重,必须要进行修复才能够保存下来。在修复时,既要尽可能恢复字画的原貌,也要保持字画本身的完整性,应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完整。  关键词:高风翰;左手行草;残损;修复  高凤翰(1683—1748),清代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字西园,号南村,晚年号南阜等。山东胶州人,曾为安徽歙县县丞。扬州八怪之一,是扬州画派中
期刊
摘 要:弥勒信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种式样。本文以甘肃北石窟寺第165、222窟的弥勒造像为例,探讨北魏至唐时期北石窟寺的弥勒净土信仰,以及弥勒造像从上生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形象演变成为下生阎浮地的弥勒佛的造像式样。这样的演变形式不仅是弥勒信仰变化的产物,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工艺美术表现方式。  关键词:北石窟;弥勒信仰;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是佛教体系内的以弥勒为崇拜对象的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宅第为例,对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有助于业界同仁更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南京地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甘熙宅第;文化遗产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与有效地利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各界诸多的有识之士,通过报刊、网络或著书立说或学术讲堂,百家争鸣地表述观点。本人
期刊
摘 要: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现已成为众多晋商大院中的领头羊,借助独特的文物资源优势,以弘扬晋商文化为目标,以打造文化品牌为动力,率先推动了文化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开创了乔家大院文化旅游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优势;建筑艺术;文物藏品;晋商文化;品牌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建馆于1986年,是利用清朝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故居——乔家大院开办的。继乔家大院成功建馆后,周边市、县的晋商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构建集体记忆的处所,博物馆藏品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主要从三个层面唤起构建集体记忆与认同:劳务工博物馆自身的“过程”呈现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集体记忆在劳务工文物、陈展设计、解说词等元素构成的叙事系统中生成并凝塑集体记忆与认同;劳务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进一步强化了集体记忆与认同。  关键词:博物馆;集体记忆;认同  1 集体记忆的内涵  集体记忆又称群体记忆
期刊
摘 要:压胜钱最初是用来“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的,因寄寓了人们趋吉避邪之愿望,种类繁多。文中对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不同造型、纹饰、文字、用途的压胜钱做了详细介绍。压胜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独特造型、纹饰故事和钱文寓意,令人喜爱。挖掘压胜钱的内涵、价值及用途,可开发成压用钱系列文创产品,供人们收藏、佩戴、装饰、赠送。  关键词:压胜钱;文创产品;盐业历史博物馆  压胜钱也叫押胜钱、厌胜钱,因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青铜镜考古中应用到的新思路、新宗旨、新思维、新表达方式,强调考古要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历史底蕴、文化养分的宗旨。  关键词:新思路;新宗旨;新思维;新方式;伟大复兴  一个学科理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它的用途和前景。下文对青铜镜进化论用到的新思路、新宗旨、新思维、新方式进行解释,进一步明晰进化论在框架结构、顶层特点、方向上的一些内容。  1 新思路的概述  新思路这里指青铜镜考古里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