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宅第为例,对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有助于业界同仁更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南京地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甘熙宅第;文化遗产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与有效地利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各界诸多的有识之士,通过报刊、网络或著书立说或学术讲堂,百家争鸣地表述观点。本人近年来较为关注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甘熙宅第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对其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研究。
甘熙宅第占地近1万平方米,由南捕厅15、17、19号建筑和大板巷42号、46号建筑组成,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同时也是南京地区保护、展示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机构、知识殿堂,以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南捕厅15号建筑的东偏院是以“梨园雅韵”为主题的展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戏台,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茶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聘请了江苏省京剧院、南京白局剧团的十多名演员在茶馆定期为参观游客奉献精彩的折子戏和白剧。东偏院设立戏剧舞台有着特殊原因,甘熙宅第当年的主人——南京甘氏家族自清代中期以来一直就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世家,尤以藏书、文学、地学、京昆曲艺享负盛名。为了弘扬与传承中华戏曲艺术瑰宝,同时也为合理利用民俗馆的场馆资源,增添文化氛围,民俗馆还组建了票房,在南捕厅15号的花厅恢复了当年京昆票友们活动的盛况。甘氏家族中研究戏曲的后人受聘为京昆表演艺术顾问,这样既为票房活动提供了专业指导,又提高了知名度。最近几年,不断有白领阶层及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前来雅聚唱曲。票房精心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保护与传承了中华民族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给这深宅古院平添了些许鲜活。
南捕厅15号集中展现复原后的清末民初都市中产阶级的居住文化。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由北至南设置了门厅(兼有轿厅的功能)、大厅、后厅、后堂五进。其中二进大厅是甘氏家族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三至五进则集中展示了大家族各个不同功用的堂室。对于其中的展品文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妥善保护,而且对它们加以充分利用,开创了面向社会承办仿古婚礼、寿礼的产业经营之路。这个举措既考虑到当代人的怀古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婚庆需求。笔者调研得知现今热衷仿古婚礼的新人越来越多,不仅国人如此,外籍友人也深深陶醉于仿古婚礼之中。自2012年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已为许多中外新人筹办了极富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的古典婚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甘熙宅第的17、19号和大板巷42号展厅集中了南京地区大量的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主要通过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保护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等方式进行保护与利用。
2.1 多元化的陈列展览方式
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是宣传,而文博场馆保护与利用非遗,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优秀的陈列展览来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南京甘熙宅第相当一部分的建筑已用于集中展现南京地区的各类非遗项目。南捕厅17号展区的主题为“金陵工巧”,通过手工作坊的方式将非遗文化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集中在一起,既能再现非遗创作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的观众朋友们与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与参与互动。南捕厅19号展厅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触摸屏、液晶电视、录音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再现了南京各区县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等多个类别的非遗成果。同时将展板、展品等传统展示手段与之紧密结合,取得较好的陈列展示效果。大板巷42号主要展现的是世界级的非遗项目,在每一处非遗展厅都设置了观众体验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可进行体验和学习活动……多元化的陈列展示方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2.2 保护非遗传承人
目前甘熙宅第有二十多名南京非遗传承人在此工作,现阶段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保护非遗传承人主要从“立项申报”“资金扶助”“社会推广”三个方面着手。“立项申报”属于制度化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代表性绝活逐级申报给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审核后备案立项,给予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身份。明确这些传承人在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各方面的权利、义务与社会责任。所谓“资金扶助”即非遗成果立项之后,报请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拨付非遗保护传承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研习与传承非遗技艺等方面。“社会推广”主要是借助民俗馆、甘熙宅第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非遗传承人联系南京地区的各大高校、中小学、文化产业创意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现非遗技艺的对外宣传、定期展演。同时,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而以往非遗传承方式较为狭隘,或家族内传承,或小作坊式授徒,如能将非遗传承工作面向社会推广开展,必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鲜血液。近年来,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积极带领南京非遗传承人赴大中小学、社区、文化企业,陆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我是小小传承人”“非遗进社区”等宣传和传承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2.3 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
非遗能否得到永续保护与传承,取决于它能否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背景与环境,能否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及物质层面的需求。非遗总是以多种形式的物质表现出来,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非遗成果。如对非遗成果进行市场调研,批量生产,创意包装,并积极开拓营销通道,必将有助于实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宏伟目标。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近年来持续跨地区考察、宣传、推广非遗项目,汲取先进经验,优质包装与整合本馆的非遗资源,力争打入市场形成品牌,全面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
自2017年5月南京文博文创大观园正式運营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文化创意公司洽谈合作,努力推动非遗文创设计与开发,合作内容涉及剪纸、绒花、布艺等多个门类。文化公司负责专业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组织传承人提供原真性产品,成功实现非遗项目批量生产,并借助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创展示销售的平台向市场广泛推广,这也成为非遗场馆与市场合作的成功范例。
文博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中极其艰巨、复杂和宏伟的一项工程。笔者作为文博单位的一员,会从本职工作做起,立足调研,勤奋工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贡献一份心力。
关键词:博物馆;甘熙宅第;文化遗产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与有效地利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各界诸多的有识之士,通过报刊、网络或著书立说或学术讲堂,百家争鸣地表述观点。本人近年来较为关注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甘熙宅第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对其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研究。
甘熙宅第占地近1万平方米,由南捕厅15、17、19号建筑和大板巷42号、46号建筑组成,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同时也是南京地区保护、展示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机构、知识殿堂,以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南捕厅15号建筑的东偏院是以“梨园雅韵”为主题的展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戏台,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茶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聘请了江苏省京剧院、南京白局剧团的十多名演员在茶馆定期为参观游客奉献精彩的折子戏和白剧。东偏院设立戏剧舞台有着特殊原因,甘熙宅第当年的主人——南京甘氏家族自清代中期以来一直就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世家,尤以藏书、文学、地学、京昆曲艺享负盛名。为了弘扬与传承中华戏曲艺术瑰宝,同时也为合理利用民俗馆的场馆资源,增添文化氛围,民俗馆还组建了票房,在南捕厅15号的花厅恢复了当年京昆票友们活动的盛况。甘氏家族中研究戏曲的后人受聘为京昆表演艺术顾问,这样既为票房活动提供了专业指导,又提高了知名度。最近几年,不断有白领阶层及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前来雅聚唱曲。票房精心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保护与传承了中华民族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给这深宅古院平添了些许鲜活。
南捕厅15号集中展现复原后的清末民初都市中产阶级的居住文化。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由北至南设置了门厅(兼有轿厅的功能)、大厅、后厅、后堂五进。其中二进大厅是甘氏家族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三至五进则集中展示了大家族各个不同功用的堂室。对于其中的展品文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妥善保护,而且对它们加以充分利用,开创了面向社会承办仿古婚礼、寿礼的产业经营之路。这个举措既考虑到当代人的怀古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婚庆需求。笔者调研得知现今热衷仿古婚礼的新人越来越多,不仅国人如此,外籍友人也深深陶醉于仿古婚礼之中。自2012年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已为许多中外新人筹办了极富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的古典婚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甘熙宅第的17、19号和大板巷42号展厅集中了南京地区大量的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主要通过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保护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等方式进行保护与利用。
2.1 多元化的陈列展览方式
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是宣传,而文博场馆保护与利用非遗,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优秀的陈列展览来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南京甘熙宅第相当一部分的建筑已用于集中展现南京地区的各类非遗项目。南捕厅17号展区的主题为“金陵工巧”,通过手工作坊的方式将非遗文化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集中在一起,既能再现非遗创作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的观众朋友们与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与参与互动。南捕厅19号展厅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触摸屏、液晶电视、录音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再现了南京各区县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等多个类别的非遗成果。同时将展板、展品等传统展示手段与之紧密结合,取得较好的陈列展示效果。大板巷42号主要展现的是世界级的非遗项目,在每一处非遗展厅都设置了观众体验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可进行体验和学习活动……多元化的陈列展示方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2.2 保护非遗传承人
目前甘熙宅第有二十多名南京非遗传承人在此工作,现阶段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保护非遗传承人主要从“立项申报”“资金扶助”“社会推广”三个方面着手。“立项申报”属于制度化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代表性绝活逐级申报给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审核后备案立项,给予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身份。明确这些传承人在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各方面的权利、义务与社会责任。所谓“资金扶助”即非遗成果立项之后,报请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拨付非遗保护传承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研习与传承非遗技艺等方面。“社会推广”主要是借助民俗馆、甘熙宅第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非遗传承人联系南京地区的各大高校、中小学、文化产业创意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现非遗技艺的对外宣传、定期展演。同时,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而以往非遗传承方式较为狭隘,或家族内传承,或小作坊式授徒,如能将非遗传承工作面向社会推广开展,必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鲜血液。近年来,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积极带领南京非遗传承人赴大中小学、社区、文化企业,陆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我是小小传承人”“非遗进社区”等宣传和传承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2.3 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
非遗能否得到永续保护与传承,取决于它能否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背景与环境,能否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及物质层面的需求。非遗总是以多种形式的物质表现出来,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非遗成果。如对非遗成果进行市场调研,批量生产,创意包装,并积极开拓营销通道,必将有助于实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宏伟目标。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近年来持续跨地区考察、宣传、推广非遗项目,汲取先进经验,优质包装与整合本馆的非遗资源,力争打入市场形成品牌,全面推进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
自2017年5月南京文博文创大观园正式運营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文化创意公司洽谈合作,努力推动非遗文创设计与开发,合作内容涉及剪纸、绒花、布艺等多个门类。文化公司负责专业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组织传承人提供原真性产品,成功实现非遗项目批量生产,并借助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创展示销售的平台向市场广泛推广,这也成为非遗场馆与市场合作的成功范例。
文博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中极其艰巨、复杂和宏伟的一项工程。笔者作为文博单位的一员,会从本职工作做起,立足调研,勤奋工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贡献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