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升问题意识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有问题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有效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传授提问技巧、正确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期话题一起来探讨。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是教师最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汇,也常在教学设计的目标描述中被提及。但教师在使用时却会窄化甚至误解它们的内涵,较为常见的是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否定和怀疑,将问题意识等价于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断,表现为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的合理考察,以便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批判性思维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追求真理,在开放倾听的心态下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地分析、推理、判断。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敏锐地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经过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考,在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后,生发一种强烈的主动探索问题、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以及解决问题后的主动反思。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开放思考,主动质疑;勇于求真,深入考察;谦虚谨慎,慎重判断;等等。这种表现既体现为思维品质,又表现为高阶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则表现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积极反思深入理解问题。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都强调理性的探究以及实证研究。问题意识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而批判性思维又反作用于问题意识。学生养成的谦虚谨慎、求真开放的品质,以及依据标准、应用证据进行质疑、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的思维习惯使得问题意识得到提升。那么,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围绕该问题进行阐释。
  一、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开放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并提出好的数学问题,就需要其养成开放思考的品质,即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多角度思考。学生提出的好问题,不仅指值得研究、能够研究的数学问题,也包括合理的质疑,以及合情的猜想。为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情境。
  案例1: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在执教“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选择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为了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师给出了颇具争议的话题“一到冬天空气质量就变差”,引发学生辩论、思考。
  师:要想研究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
  生1:需要知道冬天的空气质量数据。
  生2:光看冬季的数据,我觉得不能看出是否“一到冬天就变差”,还需要秋季的数据作对比。
  通过研究当年(2017年)冬季三个月的空气质量,以及对比秋冬两季的数据,学生发现:秋季空气质量优的天数比冬季少,轻度污染比冬季多,中度及重度污染一样。得出结论:冬天空气质量没有变差,反倒变好了。学生对此产生疑问。
  生3: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人们的说法不正确?
  生4:不是,一次的数据带有偶然性,我觉得还要再看看其他年份。
  之后增加前两年的数据,学生发现多数情况下,冬天确实空气质量会变差。但为何2017年会出现特殊的数据,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猜想。
  生5:2017年秋天空气太差了,显得冬天好。
  生6:2017年冬天空气本来就比往年好。
  为了验证猜想,回归数据,寻找证据,再次引发新的思考、疑问和研究需求。
  生7:2017年冬季的空气质量确实大幅改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生8:是什么导致了往年冬天空气质量变差呢?
  生9:可能是冬季取暖。
  生10:那我们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取暖导致的呢?
  生11:我们可以统计一下有暖气的和没有暖气的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
  该案例中,学生用真实的数据去分析真实的问题,为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充分感受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案例中“空气质量”这个情境即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它源于真实世界,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统计的要素、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涌现新的疑问,推进思考层层深入。
  二、布置灵活任务:促学生勇于求真,主动探究
  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动探究需要他们具备勇于求真的品质,在面对问题或疑难时能够追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原理),能够洞察背后所隐含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布置灵活的、能够调动高阶思维能力参与的数学任务。
  案例2:“剪纸中的奥秘”教学片段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后的实践活动“剪纸中的奥秘”,教材设计了剪出手拉手的四个小人的活动任务。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从剪“两个手拉手小人”着手探索。经过5分钟的实践操作,教师收集并呈现以下作品,如图1所示。
  面对上述作品,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作品1的两个小人为什么不对称?作品3剪出的怎么是半个小人?为什么作品4两个小人的手断开了?作品2的作者是怎么想的?……教师把分析作品设计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哪里出了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明确任务后,仔细观察4幅作品,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开始全班交流。
  生1:作品1应该是作者在纸上直接画了手拉手小人的轮廓后,再剪出来的。我建议他先观察老师的范例,两个小人是对称的,要对折后再画、再剪。   生2:对折也不是随便对折,还需要观察怎么对折。作品2作者观察到需要对折,却只把纸折了一次,画了一个完整的小人。这样剪出来两边的小人虽然是对称的,但每一个小人自身左右是不对称的。还需要再对折一次,画半个小人就可以了。
  生3:对折两次再画剪,还是不一定能成功,还要考虑在哪边画。作品3应该是画在了有开口的那边了,要在没有开口的那侧画半个小人,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选择了学生典型的失败作品,并把思考失败作品背后的原因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该任务中的作品来自学生,并且任务顾及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它能够唤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进而驱动学生质疑思考、求真探索。好奇心是儿童思维的天赋资源,当儿童感觉到事实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就产生了理智的求知欲,进而升华为理智的行为。该任务把学生最初渴望对作品有更多认识的心理状态助推到寻求原因、理解剪纸背后的原理这一目标,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进而使学生借助辨别、分析、阐释等高阶思维技能去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使用智慧语言:助学生谦虚谨慎,积极反思
  儿童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也是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学生积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证据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同时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给出合理的判断。这需要学生具备谦虚谨慎的品质,即能够尊重他人,突破自我的封闭,倾听各方的建议,然后努力超越自我和他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智慧的课堂语言进行引导。
  案例3:“剪纸中的奥秘”教学片段2。
  在本课中,当教师呈现图1的作品时,顺利完成作品的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这是二年级学生看到奇怪事物的本能反应。但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剪出了失败作品的学生,会产生沮丧、焦躁、不安等情绪。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尊重他人,外察内省。学生看到四个作品并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使用如下过渡语。
  师:虽然有的同学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没关系的,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认真思考,我们就能从这些作品中收获成功的经验。刚刚笑的同学,你们可能觉得这些作品太奇怪了,但如果你能读懂这些作品背后的想法,你会有新的收获。
  在学生分析作品时,教师不仅积极引导剪出失败作品的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明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鼓励其他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观察思考,审慎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师:我们请一位剪成作品3的同学说一说,你当时是怎么思考的。
  ……
  师:你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到了没剪好的原因,再实践一次就能成功了。
  ……
  师:刚刚的分析告诉我们,折两次后还要从不开口的那侧画小人。以上这些都做到是不是就成功了?
  生1:我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的小人没有拉手成功呢?
  师:她都做到了,为什么两个小人不拉手呢?
  生2:小人没有拉手是因为你画图时,只把小人的手画到了纸的里面,所以剪完以后没有手拉手,请看这两个作品。(出示图2)
  ……
  在完成4幅作品的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及时梳理学习体验。
  师:回顾这个学习过程,有什么新的思考?
  生3:我发现失败的作品也不能算失败,通过分析这个作品我们就知道怎么做才能成功了。
  师: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发生错误、遇到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肯细致考察错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就能够获得好的经验,帮助你做得更好。
  生4:我发现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太重要了,开始我没有想清楚,听大家的发言,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让自己的小耳朵竖起来,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让自己的眼睛亮起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倾听各方,观察各处,就能努力超越自我!
  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意识地反思能够帮其深入理解问题,只有理解才是真正的学习。但这种回过头的考察、检定,甚至换个角度的审慎思考需要开放、专注、负责的态度。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状态、情绪反应,使用积极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在交流表达时谦虚谨慎,分析问题时真诚理智。通過语言营造了安全、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坦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审视他人的作品,也能够通过和他人作品、他人观点的对比来鉴别、判断,进而洞察剪出成功作品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摇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其他文献
福州市魁岐小学位于中国船政文化的摇篮——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新兴快安延伸区内,魁小学子大多是从大江南北来此就业落户的“新马尾人”。为了让美丽的“流动花朵”在魁小能够享受“同城待遇”、接受爱的浇灌,学校提出了“大爱教育”办学主张,旨在培养爱心博大、乐于奉献的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如何有效践行“大爱育人”?学校从课程设置、校园氛围构建、多维评价等方面打造“大爱教育”培养体系,并结合日常工作予以落地实施。  
期刊
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编排了提问策略单元,“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又编排了与提问策略有关的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这样的编排对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课堂教学该如何落实提问策略呢?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别于其他阅读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问策略单元的学
期刊
在小学语文低段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故事类文本。如何以故事类文本为载体,用好课后习题,给予学生讲故事的支架,化解讲故事的复杂性,切实培养学生复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借助图画设支架,厘清故事线索  故事类文本中的插图色彩艳丽、生动有趣,不仅能直接反映故事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讲故事的興趣。  统编教材首次出现“讲故事”要求的篇目是《小蝌蚪
期刊
综观统编低年级教材童话类课文,插图占了课文篇幅的二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故事情境。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配有插图的课文比起没有插图的课文来,学生可多获取25%的信息。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时,就可充分、合理、创造性地利用课文插图,让课堂的童话味更浓郁,让学生收获的知识更丰富。  一、扣插图之主角,开课、结课中入文  《大象的耳朵》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角是大象,描写的主要
期刊
在新教育的团队中,夫妻档的比较多,师徒档的更多。但是兄弟档或姐妹档的不是很多,王雄、王胜是新教育难得的一对亲兄弟。  认识王雄,源于江苏省扬州中学的百年校庆。2002年10月17日,扬州中学的校庆活动期间,举办了一个“21世纪中学教育论坛”,邀请了谈松华、朱小蔓、林崇德、钟启泉、王逢贤、申继亮、卢家楣、唐盛昌、杨明华等十多位学者去做学术报告。我讲的主题是“中国教育缺什么?”。那次会议期间,我认识了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篇教学作为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途径,优势日益凸显。本文以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5 Months of the Year Part B为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通过激发—突破—生成—提升,加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英语的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期刊
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创时间较短,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略显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如教材的解读较为浅显、操作性不强、教学停留在表面化等现象。可以说,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呼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为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PRE教学模式进行初探,以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体育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明确了学生在运动、健康及体育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小学体育教育儿童化、兴趣化、游戏化的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一个科学、便利的物质环境,还需要经过精心打造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支撑。培育体育精神文化,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提升体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
期刊
小学生良好道德体系的形成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与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融会贯通,就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能够在教材与生活的结合中,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来增强综合能力,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教材
期刊
审辩式思维亦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某种现象、结论、主张的真实性、准确性、适用性等方面做出的审慎判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批判、否定和推翻。问题是审辩式思维的起点。本文以“认识可能性”一课为例,尝试在提问、质问、追问中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基础在审,利用认知冲突激问  【环节一】摸球活动一:大势易定,小势难判。  课件显示:箱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  1. 摸一个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