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任与了解可能是当下医院里最稀少和昂贵的东西,却又是战胜癌症的必需品。在这个人类疾病史上最令人畏惧的魔鬼面前,这样的必需品往往会影响病患对治疗的选择,进而决定他们生死的方向。
中国每天确诊癌症患者数近万人,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这是最近数年的中国肿瘤年报显示的数字,且还在继续增长。据负责发布年报的“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增癌症患病总数将达到660万人。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一系列问题待解,包括提高公共卫生水平。而对于个人,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了解肿瘤医生的日常工作,知晓他们的行医过程,或许可以让许多站在肿瘤治疗岔口的人们,不再徘徊。
中国的顶级肿瘤门诊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所的一项排名,中国最好的5家肿瘤医院集中在北上广津。最近5年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肿瘤学专科排名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稳居第1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均入前5名。此外,还有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以及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榜单上的医院几乎和国际先进医疗技术达到同步——它们汇集了大陆肿瘤领域最优秀的医生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
“不敢说我们在所有肿瘤领域都是国内领先,但我们的消化道肿瘤,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比如食管癌、胃癌的治疗,绝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差。所有各个方面,我们都没有差距。”北大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告诉记者。能体现张晓东自信的,是北大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简称MDT)。这是一种由临床多个学科一起会诊的工作模式。据中国结直肠肿瘤领域最富声望的大夫之一顾晋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治疗已从单一的手术治疗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多学科包括外科医师、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和医学影像科医生,以及造口护士、病理学医生,必要时还有妇科、胸外科医生。
“这一模式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最佳组合。多学科协作能确保让肿瘤病人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顾晋说,对付肿瘤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传统的就诊模式要求患者自己去不同科室就诊。面对科室间治疗方案的差异,患者往往无所适从。而MDT方便专家们相互协商,患者得到的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诊疗方案。这种模式还可以涵盖整个肿瘤的评估、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之间的衔接,避免专科医师对其他专科知识更新不足带来的局限。
不过,中国肿瘤治疗也有现实因素,据2014年报道,在中国,由于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用于癌症病人的床位,城市里每千人有6.24张,而农村则只有2.8张。为了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设施,很多病人不得不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既延长了诊断和治疗的时间,也增加了病人治疗的自付费用。此外中国缺乏足够的肿瘤专科医生,也是中国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张晓东认为,中国大陆的肿瘤患者整体上很难得到规范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副教授刘海元也认为,涉及到医生培训,不同医院的中国医生水准亦有较大差异。“一些医院的医生缺乏这种长期培训,很少有学术活动,医生知识的更新就很差。病人也就没法从中获益。”
“虽然从2005年开始,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就联合制订了《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但普及工作却是远远不够。各地经济、医学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即使了解规范,也很难推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甚至直言,很多指南都成了医生书架上的摆设、锁在抽屉里的收藏品。
“晚期”癌症有药可医
许多环境下,一旦一个人被诊断癌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这种宿命论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癌症的有效治疗。
其实,近年来,新涌现的靶向药物也不断令癌症患者获益。支修益解释,最近十年,对于癌症,尤其肺癌的认识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不同基因改变引起的一系列不同疾病。一些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分子靶向药物已经改变了肺癌的诊疗思维,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事实上,癌症仅根据不同类型、部位就有100多个种类。每种癌症的治疗效果都是不同的。虽然仍有一部分癌症,如胰腺癌,直到今天,治疗仍然十分棘手。但相当多的癌症已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一部分已经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大部分晚期癌症可以治疗,放弃才是错误的,放弃正规治疗去接受非主流疗法,则是错上加错。”肿瘤科医生“希波拉克底门徒”(网名)建议,肿瘤病人应该坚持走标准疗法:手术、放疗、化疗。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太差,容易复发转移。不知道谁可能得癌,谁能不能治好,”张晓东说,好的肿瘤医生是在总的经验基础上,能够结合最新的医学知识,在最初治疗的3个月到半年之间,比如观察肿瘤病人对化疗的反应,有效或无效,继而判断是否可能治好。是否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区分病人,这仰仗医生的经验,甚至有时会出现令医生意外的奇迹。
对患者诚实可救命
在医生田吉顺的经验中,最难的是与病人或者家属沟通。“因为在他们的信念里,全都是关于癌症负面的想法和信息,告诉他们诊断,只会引起更多不必要的担心,从而带来不良的结局。”尽管很大一部分癌症可以得到治愈,但由于缺乏准确认知,人们往往容易陷入盲目的恐慌,影响心态和治疗。因而在中国,很多癌症病人的家属向病患隐瞒了病情。
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曾带着病历找到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领域的教授万希润。这是一例宫颈癌I期的中年女性患者。病人在外地医院做了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保留了卵巢。这属于宫颈癌I期患者的标准治疗,符合治疗指南。手术病理结果提示,淋巴结有转移癌,按照治疗指南应当予以放疗。“但是,这位患者却采用了并无循证依据的中药化疗。”万希润撰文记述下了这个病例,“之后,肿瘤复发——化疗——各种毒副反应——无望,患者来到了协和。”万希润熟悉病历上的外地医院,也熟悉该院的几位大夫。他心存疑问,一度怪罪到该院的大夫:都是搞肿瘤的,怎么可以如此不规范呢?他开始试图斟词酌句,告诉家属有关患者的现状和建议:“这种患者的治疗,通常在我们医院是要在术后进行放疗的……”
然而,家属打断了他:“大夫是让我们放疗来着,我们怕病人受不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这病,我们告诉她是良性的。我们怕放疗损害太大了,而且她会知道是恶性的,心情不好会加重病情。我们就没同意放疗。后来,有个病友说中药HC素化疗效果好,我们就去打了4个疗程HC素”。
“这种家属实在是太常见了。从看病的一开始,就想方设法瞒哄患者,让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懵里懵懂,摒患者于自己的治疗决策之外,惨忍地剥夺患者对于自己命运仅剩的些许把握。”万希润感叹:“如果那位患者是知情的,能够和医生良好沟通,也许她会选择符合循证的治疗,也许其结局就将完全不同,起码她可以自己选择人生。”
告知癌症病情是一项沟通技术活儿。万希润也认为,具体到病情告知上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循序渐进,让患者了解病情又不至于惊恐万状甚至完全悲观绝望。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剥夺患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患者不了解病情,更加难以配合抗肿瘤治疗。
“逐渐地把坏消息传递给病人可能更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健康的心理造成了康复的病人。”顾晋认为,“当人们坦然面对肿瘤的时候,原来的压力就已经变成了战胜肿瘤的动力了。”这一点得到了一些癌症病人的认可。
当然,也会有无奈。每当门诊碰到预判生存时间极为有限的病例,张晓东仍不得不建议病人家属放弃进一步化疗的念想。癌症就是一个吃钱的怪物,没完没了,至死方休。考虑到病人家庭的经济实力,对于一些普通家庭而言,避免过度治疗,“在家休养”、“服用止痛药物”似乎是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很多中国的肿瘤医生也喜欢引用这段铭言。人类对抗肿瘤的道路依旧漫长,即使重生的希望,也伴随着痛苦艰难。因而帮助与安慰的价值常常超越了治疗本身,带去更多的动力和温度。
(《凤凰周刊》 2015年第18期)
中国每天确诊癌症患者数近万人,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这是最近数年的中国肿瘤年报显示的数字,且还在继续增长。据负责发布年报的“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增癌症患病总数将达到660万人。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一系列问题待解,包括提高公共卫生水平。而对于个人,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了解肿瘤医生的日常工作,知晓他们的行医过程,或许可以让许多站在肿瘤治疗岔口的人们,不再徘徊。
中国的顶级肿瘤门诊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所的一项排名,中国最好的5家肿瘤医院集中在北上广津。最近5年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肿瘤学专科排名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稳居第1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均入前5名。此外,还有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以及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榜单上的医院几乎和国际先进医疗技术达到同步——它们汇集了大陆肿瘤领域最优秀的医生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
“不敢说我们在所有肿瘤领域都是国内领先,但我们的消化道肿瘤,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比如食管癌、胃癌的治疗,绝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差。所有各个方面,我们都没有差距。”北大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告诉记者。能体现张晓东自信的,是北大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简称MDT)。这是一种由临床多个学科一起会诊的工作模式。据中国结直肠肿瘤领域最富声望的大夫之一顾晋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治疗已从单一的手术治疗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多学科包括外科医师、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和医学影像科医生,以及造口护士、病理学医生,必要时还有妇科、胸外科医生。
“这一模式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最佳组合。多学科协作能确保让肿瘤病人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顾晋说,对付肿瘤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传统的就诊模式要求患者自己去不同科室就诊。面对科室间治疗方案的差异,患者往往无所适从。而MDT方便专家们相互协商,患者得到的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诊疗方案。这种模式还可以涵盖整个肿瘤的评估、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之间的衔接,避免专科医师对其他专科知识更新不足带来的局限。
不过,中国肿瘤治疗也有现实因素,据2014年报道,在中国,由于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用于癌症病人的床位,城市里每千人有6.24张,而农村则只有2.8张。为了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设施,很多病人不得不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既延长了诊断和治疗的时间,也增加了病人治疗的自付费用。此外中国缺乏足够的肿瘤专科医生,也是中国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张晓东认为,中国大陆的肿瘤患者整体上很难得到规范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副教授刘海元也认为,涉及到医生培训,不同医院的中国医生水准亦有较大差异。“一些医院的医生缺乏这种长期培训,很少有学术活动,医生知识的更新就很差。病人也就没法从中获益。”
“虽然从2005年开始,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就联合制订了《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但普及工作却是远远不够。各地经济、医学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即使了解规范,也很难推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甚至直言,很多指南都成了医生书架上的摆设、锁在抽屉里的收藏品。
“晚期”癌症有药可医
许多环境下,一旦一个人被诊断癌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这种宿命论的情绪,严重影响了癌症的有效治疗。
其实,近年来,新涌现的靶向药物也不断令癌症患者获益。支修益解释,最近十年,对于癌症,尤其肺癌的认识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不同基因改变引起的一系列不同疾病。一些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分子靶向药物已经改变了肺癌的诊疗思维,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事实上,癌症仅根据不同类型、部位就有100多个种类。每种癌症的治疗效果都是不同的。虽然仍有一部分癌症,如胰腺癌,直到今天,治疗仍然十分棘手。但相当多的癌症已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一部分已经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大部分晚期癌症可以治疗,放弃才是错误的,放弃正规治疗去接受非主流疗法,则是错上加错。”肿瘤科医生“希波拉克底门徒”(网名)建议,肿瘤病人应该坚持走标准疗法:手术、放疗、化疗。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太差,容易复发转移。不知道谁可能得癌,谁能不能治好,”张晓东说,好的肿瘤医生是在总的经验基础上,能够结合最新的医学知识,在最初治疗的3个月到半年之间,比如观察肿瘤病人对化疗的反应,有效或无效,继而判断是否可能治好。是否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区分病人,这仰仗医生的经验,甚至有时会出现令医生意外的奇迹。
对患者诚实可救命
在医生田吉顺的经验中,最难的是与病人或者家属沟通。“因为在他们的信念里,全都是关于癌症负面的想法和信息,告诉他们诊断,只会引起更多不必要的担心,从而带来不良的结局。”尽管很大一部分癌症可以得到治愈,但由于缺乏准确认知,人们往往容易陷入盲目的恐慌,影响心态和治疗。因而在中国,很多癌症病人的家属向病患隐瞒了病情。
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曾带着病历找到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领域的教授万希润。这是一例宫颈癌I期的中年女性患者。病人在外地医院做了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保留了卵巢。这属于宫颈癌I期患者的标准治疗,符合治疗指南。手术病理结果提示,淋巴结有转移癌,按照治疗指南应当予以放疗。“但是,这位患者却采用了并无循证依据的中药化疗。”万希润撰文记述下了这个病例,“之后,肿瘤复发——化疗——各种毒副反应——无望,患者来到了协和。”万希润熟悉病历上的外地医院,也熟悉该院的几位大夫。他心存疑问,一度怪罪到该院的大夫:都是搞肿瘤的,怎么可以如此不规范呢?他开始试图斟词酌句,告诉家属有关患者的现状和建议:“这种患者的治疗,通常在我们医院是要在术后进行放疗的……”
然而,家属打断了他:“大夫是让我们放疗来着,我们怕病人受不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这病,我们告诉她是良性的。我们怕放疗损害太大了,而且她会知道是恶性的,心情不好会加重病情。我们就没同意放疗。后来,有个病友说中药HC素化疗效果好,我们就去打了4个疗程HC素”。
“这种家属实在是太常见了。从看病的一开始,就想方设法瞒哄患者,让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懵里懵懂,摒患者于自己的治疗决策之外,惨忍地剥夺患者对于自己命运仅剩的些许把握。”万希润感叹:“如果那位患者是知情的,能够和医生良好沟通,也许她会选择符合循证的治疗,也许其结局就将完全不同,起码她可以自己选择人生。”
告知癌症病情是一项沟通技术活儿。万希润也认为,具体到病情告知上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循序渐进,让患者了解病情又不至于惊恐万状甚至完全悲观绝望。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剥夺患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患者不了解病情,更加难以配合抗肿瘤治疗。
“逐渐地把坏消息传递给病人可能更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健康的心理造成了康复的病人。”顾晋认为,“当人们坦然面对肿瘤的时候,原来的压力就已经变成了战胜肿瘤的动力了。”这一点得到了一些癌症病人的认可。
当然,也会有无奈。每当门诊碰到预判生存时间极为有限的病例,张晓东仍不得不建议病人家属放弃进一步化疗的念想。癌症就是一个吃钱的怪物,没完没了,至死方休。考虑到病人家庭的经济实力,对于一些普通家庭而言,避免过度治疗,“在家休养”、“服用止痛药物”似乎是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很多中国的肿瘤医生也喜欢引用这段铭言。人类对抗肿瘤的道路依旧漫长,即使重生的希望,也伴随着痛苦艰难。因而帮助与安慰的价值常常超越了治疗本身,带去更多的动力和温度。
(《凤凰周刊》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