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惨淡落幕,使得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了对环境的治理上。各个国家对资源的无序性开发、低效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忽视,倍受关注。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时,要认清现状,加快优化步伐,不能一味等靠发达国家的援助,只有自己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再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摆脱目前高经济增长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依赖性,使国家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退化等诸多方面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类污染通过大气和江河由城镇的局部扩散到广阔的自然界,对人体健康和农、林、牧、渔业造成很大损害;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类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气候变异等方面,造成生物生产量的急剧下降。第三类是由于战争和武装冲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生态破坏问题,也就是说,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而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所造成。
二、 我国现时环境状况的分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并且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l/3,受之影响的人口达4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65亿元到250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因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其它各种非农利用等因素,造成每年耕地损失近30万公顷。另外,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目前每年因大气和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竟达到540亿美元,几乎是我国国内总产值的8%。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
我国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工业化的进程是相关的。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路子。如80年代,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发达国家的5-6倍。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基本上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发展阶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分析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年报,从总体看,我国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呈点状分布,污染是局部的,影响范围有限。80年代我国环境污染集中在城市,当时一些城市河流以及大气污染严重。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环境污染呈区域扩大的态势,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说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虽然我国环境质量在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在恶化。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扩大,经济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在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的前提下,我国的环境质量有可能继续恶化。
从1896年提出全球变暖的假设到现在,不过百年时间,气候变化却已完成了从“科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经济问题”的转变,并迅速上升到囊括一切的“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份子,在面临人类的最大挑战的气候变化时,仅仅实行改良措施已经显得有些苍白,以改善能源机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为核心内涵,以实现与碳排放脱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应时而生。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改变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2008年煤炭消费1413.3(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42.78%左右,2008年石油消费375.7(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9.934%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达27.16亿吨,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 发展低碳经济亟待清除的障碍
我国现今在开展低碳经济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1. 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
能量生产转换过程效率低,迫切需要提高能量转换设备的效率。以发电锅炉、工业窑炉、各种电动机等为代表的通用能源转换设备年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50%以上。能源转换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现役机组整体节能降耗改造关键技术,提高能源转化过程的效率,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需求。
2. 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容量饱和。
3. 中国碳交易:面临“内忧外患”。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讨会,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
虽然政府层面在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但说起碳排放这个和“节能”紧密相关的话题,大多数企业仍然觉得陌生或者遥远。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汇交易于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毫无疑问,在金融危机打击之后的复原阶段,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但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由此衍生出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咨询、中介公司,大多冲着碳汇交易市场的“蛋糕”而来。中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却没有“定价权”,交易价格往往是别人说了算,国内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处于低价位。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各省纷纷表示要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对于碳交易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有关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四、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倾向性投入及前景
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制度框架,实现政策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使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将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以《能源法》(修订中)、《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为统领,以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为支撑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法规体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决心。在国家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等均为加强的内容。不仅如此,去年两会上,有关能源产业调整、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议案不断,代表和委员们对“低碳经济”的呼声渐高。又由于许多代表来自企业,他们的提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代表着企业的战略设想。
中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中提出,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些动向都在表明,中国决策层不仅已经认识到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而且正在为实现国家的战略调整作出努力。
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同时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使大众明确低碳生活对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要以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环境优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但是,要搞好低碳经济,就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公众也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Energy Academy and Centre for Economic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Heriot-Watt University . BP年世界能源统计2009[J]. 北京索玛峪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2010.
[2]吴昌华. 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赢方案[J]. 低碳经济领袖, 2009, 1:12.
[3]黄海.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 环境经济, 2009, 11(27):19~22.
[4]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邹畅.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1):25~29.
[5]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6]王涛.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4):124~126.
[7]关庄一郎 著,董德明 译.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J].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 1991,4:23~26.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退化等诸多方面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类污染通过大气和江河由城镇的局部扩散到广阔的自然界,对人体健康和农、林、牧、渔业造成很大损害;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类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气候变异等方面,造成生物生产量的急剧下降。第三类是由于战争和武装冲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生态破坏问题,也就是说,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而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所造成。
二、 我国现时环境状况的分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并且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l/3,受之影响的人口达4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65亿元到250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因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其它各种非农利用等因素,造成每年耕地损失近30万公顷。另外,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目前每年因大气和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竟达到540亿美元,几乎是我国国内总产值的8%。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
我国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工业化的进程是相关的。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路子。如80年代,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发达国家的5-6倍。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基本上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发展阶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分析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年报,从总体看,我国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呈点状分布,污染是局部的,影响范围有限。80年代我国环境污染集中在城市,当时一些城市河流以及大气污染严重。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环境污染呈区域扩大的态势,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说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虽然我国环境质量在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在恶化。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扩大,经济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在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的前提下,我国的环境质量有可能继续恶化。
从1896年提出全球变暖的假设到现在,不过百年时间,气候变化却已完成了从“科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经济问题”的转变,并迅速上升到囊括一切的“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份子,在面临人类的最大挑战的气候变化时,仅仅实行改良措施已经显得有些苍白,以改善能源机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为核心内涵,以实现与碳排放脱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应时而生。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改变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2008年煤炭消费1413.3(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42.78%左右,2008年石油消费375.7(百万吨油当量),占全球的9.934%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达27.16亿吨,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 发展低碳经济亟待清除的障碍
我国现今在开展低碳经济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1. 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
能量生产转换过程效率低,迫切需要提高能量转换设备的效率。以发电锅炉、工业窑炉、各种电动机等为代表的通用能源转换设备年消耗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50%以上。能源转换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现役机组整体节能降耗改造关键技术,提高能源转化过程的效率,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需求。
2. 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容量饱和。
3. 中国碳交易:面临“内忧外患”。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讨会,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
虽然政府层面在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但说起碳排放这个和“节能”紧密相关的话题,大多数企业仍然觉得陌生或者遥远。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汇交易于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毫无疑问,在金融危机打击之后的复原阶段,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但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由此衍生出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咨询、中介公司,大多冲着碳汇交易市场的“蛋糕”而来。中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却没有“定价权”,交易价格往往是别人说了算,国内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处于低价位。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各省纷纷表示要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对于碳交易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有关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四、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倾向性投入及前景
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制度框架,实现政策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使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将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以《能源法》(修订中)、《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为统领,以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为支撑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法规体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决心。在国家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等均为加强的内容。不仅如此,去年两会上,有关能源产业调整、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议案不断,代表和委员们对“低碳经济”的呼声渐高。又由于许多代表来自企业,他们的提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代表着企业的战略设想。
中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中提出,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些动向都在表明,中国决策层不仅已经认识到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而且正在为实现国家的战略调整作出努力。
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同时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使大众明确低碳生活对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要以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环境优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但是,要搞好低碳经济,就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公众也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Energy Academy and Centre for Economic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Heriot-Watt University . BP年世界能源统计2009[J]. 北京索玛峪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2010.
[2]吴昌华. 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赢方案[J]. 低碳经济领袖, 2009, 1:12.
[3]黄海.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 环境经济, 2009, 11(27):19~22.
[4]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邹畅.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1):25~29.
[5]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6]王涛.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4):124~126.
[7]关庄一郎 著,董德明 译.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J].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 1991,4:23~26.